春華秋實——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1992年元旦那天,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在講話中說了這樣兩句詩:“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這兩句詩恰如其分地描述出中國當時的發展形勢。
半個月后,退休后的鄧小平像往年那樣去了南方。在南方,鄧小平完成了一件大事,這就是總結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指出下一段的目標和行程。他反復強調,“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
正是在南方的談話中,鄧小平解決了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引起人們爭議和疑惑的一個重大問題。他說:“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這個論斷,終于捅破了影響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那道窗戶紙。
春天是播種的季節。鄧小平在1992年的春天播下了新一輪思想解放的種子。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中國共產黨在1992年的秋天,結出了豐碩的決策果實。
10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江澤民在政治報告中明確提出了一個關系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利于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12億中國人經歷14年的改革探索,終于確立了自己的改革目標。曾經困擾人們探索步伐的障礙被突破了,中國改革進入了整體推進、重點突破的歷史新階段。
10月18日大會閉幕后,鄧小平興奮地來到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和江澤民以及新當選的中央領導成員一起繞場一周,與大會代表見面。這是鄧小平最后一次在正式場合公開露面。
向目標挺進——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的經濟改革,奔向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車道。
但是,面對市場經濟這個嶄新的課題,人們還有些陌生。一時間,房地產熱、開發區熱和全民經商的下海熱遍布各地。這樣的速度,遠遠超過了國力所能承受的范圍,需求過大造成供給不足,為經濟發展埋下了隱患。頻頻報警的經濟過熱信號,引起中央決策層的高度注意。如何走出“一收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圈,對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在新中國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多次明顯的經濟波動。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由于常常采取“急剎車,硬著陸”的方法來治理過熱的經濟,因此,這些波動都沒有能夠擺脫大起大落的結局。但這次宏觀調控和以往不同,主要靠經濟手段而不是行政命令。中央確立了這樣一種信念:解決經濟過熱現象,最迫切的是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宏觀調控體系。結果,通過對金融、財稅等經濟領域實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到1996年底,以治理通貨膨脹為首要目標的宏觀調控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中國終于實現了高增長、低通脹的經濟“軟著陸”。這一舉措的成功,表明第三代領導集體在解決改革中出現的問題有了新的方法,體現了駕馭宏觀經濟能力的提高和成熟。有人說,這在中國經濟史上是第一次,在世界經濟史上也是罕見的。
1997年2月19日,經歷93個春秋的鄧小平,走完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隨著鄧小平的逝世,中國的未來命運和發展方向,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國外輿論的猜測。黨將如何對待鄧小平開辟的道路和創立的理論?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會不會發生變化?這是即將召開的黨的十五大要回答的問題,也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5月29日,江澤民在中央黨校的講話中提出:“中央常委一致鄭重地提出,十五大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旗幟的問題至關緊要,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形象。……高舉鄧小平理論的旗幟不動搖。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什么議論,什么壓力,國內來的也好,國外來的也好,都不要動搖。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在1997年9月的十五大上,“鄧小平理論”被正式寫在了中國共產黨的黨章里,成為走向未來的行動指南。因為在中國,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的鄧小平理論,而沒有別的理論能夠解決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問題。
正是在鄧小平理論這面旗幟指引下,十五大在改革問題上又往前邁了一大步。江澤民在政治報告中明確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這一制度的確立,是由社會主義性質和初級階段國情決定的。”以此為標志,中國的改革觸角,延伸到了調整和完善所有制這根長期以來最為敏感的神經。
復興之光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向復興的中國,脫去了貧困,開始擁抱夢寐以求的富裕。
在20世紀最后20年的時間里,世界貧困國家從21個增加到48個,貧困人口從10億增加到13億,并且還在以每年2500萬人的速度增加。在這同一時間里,中國的貧困人口卻從2.5億減少到了4200萬,而且仍在不斷減少之中。
中央在鼓勵東部地區快速發展的同時,還增加了對中西部地區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并對貧困人口實施了大規模的“扶貧攻堅計劃”。1999年6月,江澤民在陜西考察期間,又正式提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構想。所謂西部大開發,就是力爭用5到10年的時間,使西部的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有明顯進展,縮小東西部發展差距,初步形成具有西部特色的地區經濟。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向復興的中國,改變了農村、農業和農民的面貌。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沒有農村和農業的現代化,也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1993年,中央明確規定農民對土地擁有的使用權30年不變,使億萬農民吃了一顆定心丸,延續了農民對土地的巨大熱情。在經濟發展越來越快的今天,農戶必須面對市場,但分散的農戶有的時候卻無力應付。如何讓古老的農業轉變為現代產業,成了擺在農村改革面前的一道嶄新的課題。中央在穩定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基礎上,又提出農村現代化的發展方向是市場化、產業化、城鎮化,要求適時進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走科技興農的路子。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向復興的中國,把握了社會進步最根本的杠桿。
90年代,國際間的激烈競爭,越來越集中到科學技術的競爭。中國共產黨準確地把握到了時代的脈搏,在1995年正式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隨著這一戰略的實施,國家還專門成立了科技領導小組,推出知識創新工程,并摸索出“穩住一頭,放開一片”的科技管理模式。穩住一頭,就是要穩住一批科研人員,讓他們去“上山”,攀登科學技術高峰;放開一片,就是要推動一大批科研人員,讓他們去“下海”,到市場中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擁有巨大的“智力礦藏”的中國科研隊伍,就這樣兵分兩路,到世界高科技領域和科技市場中去占一席之地。最終,他們將殊途同歸,匯聚成撬動歷史的新支點。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向復興的中國,創造了一個精神文明的新天地。
一個文明殘缺的社會是不能夠成為經濟巨人的。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一開始就成為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應有之義。提起精神文明建設,人們很容易想到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這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物質生活狀況剛剛有所改善的時候,開始的文明禮貌的重建工作。在1986年和1996年,中共中央兩次通過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決議。1994年,江澤民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設的幾條具體的方針,這就是“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由此,群眾性創建精神文明的高潮迭起,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人,在改革的大潮中成長起來。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向復興的中國,塑造了新的長城,豎起了一道可靠的和平盾牌。
90年代初,對世界軍事史影響深刻的一場局部戰爭,只進行了短短的40天,以美國軍隊為首的多國部隊,對伊拉克發起了一場迅雷閃電般的軍事打擊,各種各樣用電子操縱的先進武器,使伊拉克軍隊完全處于癱瘓挨打的地位,也進一步引起了中國軍人的警醒和思考。1994年10月6日,細心的人們在《解放軍報》頭版頭條看到了一條消息: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質量結構實現重大飛躍,技術兵種部隊在陸軍編制中超過三分之二。這條消息非常平靜地用數字的變化向人們透露了一個信息:走上了精兵之路的人民解放軍,開始實現軍事史上極其罕見的重大變革。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號令三軍,把未來軍事斗爭的基點,放在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上面,使中國人民解放軍最終實現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兩個轉變。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向復興的中國,開始出現一片澄明的法治天空。
走向市場經濟的中國社會以從未有過的急迫期待與法制建設攜手并進。為此,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中共十四大以后,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把經濟立法放在了首要位置。僅僅在1993年,全國平均兩天就修改或制定一部法律法規,被人們稱為立法年。幾年來,圍繞規范市場主體,確立市場規則,維護市場秩序,完善宏觀調控,我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為培育和發展市場經濟提供了重要的法制條件。經濟活動無法可依的局面得到緩解,市場行為開始有了秩序。
與此同時,中央加大執法力度,依靠法律手段醫治腐敗現象。隨著陳希同這樣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被判刑,隨著胡長清這樣的副省長以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克杰被判處死刑,人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中央懲治腐敗的決心,同時也體會到依法治國的新思路。
中南海的懷仁堂,中央領導議政決策之地,從1994年12月至今,在江澤民的倡導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這里相繼舉辦了11次法制講座。中國最高層的領導人聚集在一起聽專家教授們講授法律問題,不能不讓人感到其中蘊含的特殊意義。正是在中南海的法制講座上,江澤民提出了“依法治國”這個把中國建成現代國家的新思路。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這個思路被確定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法制文明的歷史性進步,最終體現在人民群眾從尋求權利保護到依靠法律保護的觀念轉變。作為現代化社會的一種尺度,法制文明的曙光開始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
送走一個世紀的風云,我們感悟黨的80年的歷史。中國共產黨靠什么接受了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中國共產黨靠什么渡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險阻?中國共產黨靠什么支撐起民族進步復興的命運?中國共產黨靠什么去迎接未來的機遇和挑戰?
在開啟新世紀之門的時候,江澤民到南方各省考察黨的建設,對此鮮明地回答說:“只要我們黨始終成為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我們黨就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永遠得到全國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并帶領人民不斷前進。”
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在哪里?就在這“三個代表”的思想和實踐當中。“三個代表”的思想,既是對中國共產黨80年奮斗歷史的基本概括,也是立足今天、放眼世界、面向未來提出的行動指南。靠著“三個代表”的使命意識,中國共產黨必將帶領全國人民去擁抱燦爛的復興太陽。
(惟子、衛東薦自《黨史天地》原標題為《為了理想——黨的歷次重要會議回眸》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