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剛成立時,全國只有700余名科技人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科技人力資源出現了爆炸性的增長,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尤其如此,特別是先后有40余萬名青年學生遠涉重洋,到歐美發達國家留學進修,其中有10余萬人先后歸國,成為各科技領域的骨干。
1979年至1999年,國家獎勵科技成果12582項,其中自然科學獎632項,技術發明獎297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8977項,先后有6萬多科技工作者獲得了國家科技獎勵,20名外國公民獲得了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從1993年到1999年五年間,《SCI》(美國《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的我國論文數從9927篇增長到24476篇,增長2.5倍多,數量在國際上的排名從第17位上升到第10位。
從1987年到2000年,中國政府用于863計劃的經費投入從125億元人民幣增加到787.51億元人民幣。到1998年,863計劃所涵蓋的七大技術領域中所選定的2800多個課題,已有1398項(占49%)完成并取得了成果鑒定。其中,550項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495項已進入應用領域,133項已轉化為產品。
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取得成果兩萬多項,累計創造綜合經濟效益4300多億元人民幣,直接經濟效益950多億元。
從1970年到1998年,中國已經成功地發射了各種衛星50多顆,并于1992年開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
作為人類基因組計劃1%項目的主要完成單位之一,中科院基因組生物信息學中心已經成為世界上第6大基因測序中心。
雜交水稻獲得了8個國際大獎,目前已有美國、日本、巴西等20多個國家引種。
目前與我國進行科技交流的國家和地區已達152個,其中與我國簽訂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或經濟、貿易和科技合作協定的國家有96個。
(摘編自《北京青年報》2002.08.26 原標題為《中國百姓藍皮書之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