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競爭激烈的航天領域里出現了一顆新星——“阿麗亞娜”火箭。然而,作為美國及前蘇聯航天領域的強大抗衡者,“阿麗亞娜”也難逃厄運,10余年里發生3次意外爆炸。人為耶?疏忽耶?
“阿麗亞娜”火箭是由歐洲航天局研制的大型運載火箭。該航天局成立于1975年5月,參加國有比利時、丹麥、法國、西德、意大利、荷蘭、西班牙、瑞士、瑞典和英國。“阿麗亞娜”火箭的誕生,被譽為歐洲團結與自主的象征。
然而,這個歐洲的巨大驕傲與無上榮耀卻也給她的主人蒙上了無法抹去的恥辱,并且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1980年5月23日,位于南美洲東北端、瀕臨大西洋的圭亞那合作共和國的科魯,天氣晴好,“阿麗亞娜I型”火箭將在這里的一個火箭發射基地進行第2次試射。基地上一片緊張氣氛,因為這次試射的成功與否對“阿麗亞娜”火箭的質量和所能達到的商業化程度有著決定性的意義。專家們事先做了充分準備,火箭的“心臟”發動機經過200次的試車均未發生故障,在整個發射過程中,專家們也絲毫未曾懈怠。然而,最終仍然事與愿違:火箭升空才幾秒鐘就突然爆炸。
據調查者報告,遙測儀記錄顯示第一級火箭4臺發動機中有1臺失靈,這可能是導致火箭爆炸的原因。發動機制造者、歐洲火箭發動機推進協會的設計師們耗費了幾個月的時間對他們制造的37臺發動機作了檢查、試驗,均未能找到令人滿意的答案。于是,有人認為是發射平臺有問題,也有人認為是發動機里放入異物所致。但究竟是何原因,一直未有定論。
兩年之后,法國國防部負責安全事務的官員讓·克洛歐就“阿麗亞娜”火箭的這次事故擬就一份調查分析報告,里面指出了蓄意破壞的可能性。據他所述,有個參與試射的工作人員將一個重僅2.4克的微型雷管放人了火箭燃料艙。此人曾與一個美國記者接觸過,而在火箭發射前夕,這個記者離開了法國。官方對此沒有表態,負責全面調查這次事故的法國國家航空研究中心也一直沒有公布他們的調查結果。
1986年5月31日,在圭亞那科魯基地進行了“阿麗亞娜”火箭的第18次發射,也就是“阿麗亞娜Ⅱ型”火箭的第1次試射。這枚火箭只需運載1顆2175公斤重的通信衛星,而以往發射的“阿麗亞娜”火箭一般要同時運載2顆衛星。
火箭原定于格林威治時間0點3分升空,但在點火之前出現故障而被迫推遲。50分鐘后,點火指令下達,計時倒數至零,火箭脫離發射平臺直插天空,一切都很順利。然而,升空4分36秒之后,第三級火箭發動機驟然熄火,火箭很快離開預定軌道。這時,地面控制中心只好通過遙控設施將火箭攜帶的衛星炸毀。這顆衛星屬于國際通信衛星組織,價值5500萬美元。
“阿麗亞娜”火箭一再出事故無疑損害了她的信譽,“阿麗亞娜”火箭公司也因此損失了7億法郎。
此后,發射試驗停止了16個月。在此期間,火箭制造廠實行了非常嚴格的保安措施,火箭周圍設置了電視監視系統,嚴密觀察安裝工作的全過程。同時設立一個專門調查組就是否有人蓄意破壞展開了全面調查。但調查人員發現,進入發射基地的人員和可以接近火箭發射系統的人難以統計。因此無法確定可疑分子,最后只能將“5·31”爆炸歸因于技術上的疏忽。
之后,雖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阿麗亞娜Ⅳ型”火箭于1990年2月22日仍然又一次發生空中爆炸,火箭運載的2顆日本衛星也一起被毀。
幾個星期后,有關人士透露,事故系一塊布片堵塞供水管道一個閥門,造成一個渦輪機完全停止運轉所致。人們自然要問:“布片是怎樣進入火箭的?”“是誰放進去的?”為此,調查人員審查了負責安裝水管的工人,可至今未果。
(摘自《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