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2月,某市紡織廠與保險公司簽訂了一份企業財產保險合同,合同約定:紡織廠將其全部資產400萬元投入保險,保險期限一年,從2000年2月10日零時起至2001年2月9日24時止。2000年7月,紡織廠將一批價值80萬元的貨物運到武漢,存放在當地的一家倉庫內。由于武漢天氣炎熱,該批貨物從底部自燃起火,廠方極力組織人員施救,但只搶救出約20萬元的貨物,為此,廠方向保險公司提出了賠償要求。保險公司簡單了解情況后,當即拒絕了廠方的要求。紡織廠遂向法院起訴,要求保險公司賠償損失。
此案是一起企業財產保險合同引起的賠償糾紛案。財產保險合同是以財產及其有關利益為保險標的的保險合同。保險人對于合同約定的可能發生的事故因其發生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應承擔賠償保險金的責任,但這并不絕對。我國《保險法》第36條規定:“在合同有效期內,保險標的危險程度增加的,被保險人按照合同約定應當及時通知保險人,保險人有權要求增加保險費或者解除合同。被保險人未履行前款規定的通知義務的,因保險標的危險程度增加而發生的保險事故,保險人不承擔賠償責任?!边@說明,當保險標的危險程度增加時,投保人有將情況及時通知保險人的義務。而保險標的所處的位置、其周圍的溫度、濕度等,都是影響保險標的危險程度的重要因素。本案中,紡織廠把作為保險標的的貨物轉移到武漢,隨著貨物位置的改變,貨物的存放條件、其周圍的溫度、濕度等發生了變化,造成了保險標的危險程度增加,在這種情況下,紡織廠并沒有履行及時通知保險公司的義務,因此,紡織廠的損失只能由自己承擔,保險公司不承擔賠償責任。
最后,法院判決駁回了紡織廠的訴訟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