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宗哲宗八年九月(公元1093年),蘇東坡從京城被貶到定州任太守,任期8個月,就寫出了幾十首有關定州的詩篇。其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一首是《雪浪石》。
蘇東坡在定州時,一天公事之余到后衙散步,忽然發(fā)現(xiàn)一塊黑石,黑石白脈,中涵水紋,引起他的極大興趣。仔細觀之,那紋脈竟好似當時著名川籍畫家孫位、孫知微所畫的山水畫卷。但見石澗奔流,百泉滾滾,浪花飛濺;又好像當年他們父子赴京科考時順江而下所看到的長江滾滾洪流。蘇東坡仿佛自己置身于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之中,頓覺心曠神怡。他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兩孫的畫卷雖美,但沒有流傳下來,而眼前這塊“雪浪”翻滾的石頭卻使他如臨其境,于是,他下決心收藏這塊寶石。他命人從曲陽恒山運來漢白玉,雕刻成一個方圓丈八的大玉盆,盆的周圍刻上朵朵盛開的芙蓉,將雪浪石置于其中,就像是將一幕秀美壯麗的山河濃縮在盆中。他乘興做詩一首,銘刻在玉盆邊上:“盡水之變蜀兩孫,與不傳者歸九原。異哉炮石雪浪翻,石中乃有此理存。玉井芙蓉丈八盆,伏流飛空漱其根。東坡作銘豈多言,四月辛酉紹圣元。”蘇東坡隨后又建起“雪浪齋”亭,將玉盆奇石安放其中,供人觀賞。當時,大小官員、士大夫、平民百姓觀賞后,無不稱贊。真乃天生奇石,妙手生輝,石載詩魂,千古永存!
雪浪石給身處逆境的蘇東坡以極大的安慰,閑暇時,他總愛駐足亭旁仔細端詳。一天,他看著那石上雪浪翻騰,頓時心潮起伏,援筆疾書,又寫下了《雪浪石》第二首:“太行西來萬馬屯,勢與岱岳爭雄尊。飛孤上黨天下脊,半掩落回爭黃昏。削成山東百三郡,氣壓岱北三萬村。千峰石卷矗牙帳,崩崖斷鑿開土門。”接著又寫道:“劫來城下作飛石,一炮驚落天驕魂。”據(jù)載古代戰(zhàn)時,像雪浪石這樣的石頭,曾被運來作飛石,像炮一樣從城墻上打下去。然而戰(zhàn)爭停止了,雪浪石卻像枯榆樹一樣僵臥在大地,沒有人再去觀賞品評它了:“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臥枯榆根。畫師爭摹雪浪勢,天工不見雷斧痕。離堆四面繞江水,坐無蜀士誰與倫。”但是,雪浪石幸運的是蘇東坡獨具慧眼,發(fā)現(xiàn)、裝飾并珍藏之。他又寫道:“老翁兒戲作飛雨,把酒坐看珠跳盆。此身自動孰非夢,胡園山水聊心存。”看著玉井中噴出的雨點,像珍珠一樣落在盆里,又仿佛使他看到了念念不忘的家鄉(xiāng)山水,喚起了詩人的思鄉(xiāng)情緒。
隨著歲月的流逝,蘇東坡精心呵護的雪浪石和玉盆也被淹滅了。到明萬歷八年(1580年),正定縣縣令郭衢階至定州時發(fā)現(xiàn)玉盆。萬歷十五年,定州知州唐祥興又重新發(fā)現(xiàn)了雪浪石。清康熙四十一年,玉盆被移置眾春園安放,列為定州的八大景之一,名為“雪浪寒齋”。并建亭一座。乾隆三十一年,即公元1766年,趙州刺史李文耀在臨城掘得一乳白色太湖石,上刻“雪浪”二字。直隸總督方觀承奏聞圣上,乾隆為此寫下《御制雪浪石記》,置于雪浪齋后,題為“后雪浪石”,成了世代游人觀賞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