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吟詩救丈夫
明末有個窮秀才,娶了個有錢人家的小姐為妻。妻子聰明伶俐很有才氣,只是常過苦日子有些受不了,為此常嘮嘮叨叨。
端午節那天,別人吃粽子烙大餅,他們吃的是野菜湯。妻子寫了首詩貼在墻上:“富家養女嫁窮戶,今日端午喝糊糊。莫把光陰空過了,奴將白水煮菖蒲。”
秀才上前一看,提筆和了一首:“今日端午我也知,誰人提筆亂寫詩。石頭也有翻身日,懶龍也有上天時。”意思是說不要急,總有好的一天呢。妻子看后沒有吭聲。眨眼間中秋節到了,秀才家的日子仍不見好轉,妻子長嘆了一口氣,又寫了一首詩:“眨眼已過大半年,不覺中秋月又圓。石頭還未翻身轉,懶龍也沒飛上天。”
秀才見妻子又作詩挖苦他,一氣之下跑到外面偷了人家幾斤牛肉,拿回來讓妻子解饞。誰知妻子不僅不領情,還到官府去告他。
縣官很快把秀才抓來關進監牢。這天縣官過堂審案,他早就耳聞秀才的妻子頗有些才氣,便對她說:“你夫為何偷盜?你又為啥報官?給我當堂以‘牛’為題作詩一首!”
秀才的妻子想了想,高聲吟道:“二八一風流,梳頭水當油。奴家非淑女,只為夫偷牛。”
縣官聽后點了點頭,指著硯臺要她再作一首,秀才的妻子隨口吟道:“此物本是一石頭,文公拜相武封侯。燙得羊毫尖尖轉,寫出文章是斗牛。”
縣官聽后邊夸贊邊帶她去牢房看她的丈夫。路經后院,秀才的妻子見有兩人在下象棋便吟道:“黃河沙沙水不流,托畫其間永不休。鋼炮打得當當響,只見馬跳不見牛。”
妻子見到面黃肌瘦頭發蓬亂的丈夫,不由一陣心酸,轉身央求縣官:“頭發長長一犯囚,奴家見了淚雙流。今日恩官將他放,從今以后不偷牛。”
妻子替丈夫說好話,丈夫也一個勁地認罪。縣官見他倆都有文才,又有悔改之意,便把秀才放了出去,并贈紋銀若干,要他倆和睦相處,勤儉度日。
妙聯傳情遇佳偶
明清時期,洞庭水鄉有位年輕的私塾先生,發現一個學生的作業簿上經常有別人批改的字跡,蠅頭小楷,清秀可人。一打聽,原來是那學生的姐姐批改的。天長日久,先生對那位學生的姐姐漸生愛慕之情。于是有一天,他悄悄地在那學生的作業簿里夾了一張字條,上面寫道:“桃李杏鮮花何時開放?”學生的姐姐看到字條后,以為先生心術不正,便提筆在背面寫了一個對句:“稻粱菽雜種什么先生?”
先生看到這則揶揄自己的“下聯”,也不生氣,只是在字條上寫了一句解釋的話:“竹本無心 節外偏生枝葉。”姑娘見先生態度誠摯懇切,也回了他一句自我表白的話:“藕雖有孔 胸中不染埃塵。”
先生見語氣與前不同,便乘機借題發揮表明心跡:“湖水漣漪 一碧深情何不生蓮(憐)?”聰慧的姑娘對這位一往情深、文采風流的書生也產生了戀情,因而作對句回復他:“秋波含笑 兩只秀目怎可無眉(媒)?”
先生知道這是姑娘暗示自己要有明媒引線,便高高興興地央請媒人說合。聯語傳情,一對多才浪漫男女很快就締結成連理枝,成為一段千古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