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知道“一戰”中著名的哈其開斯機槍,但了解哈其開斯M1909/ 1910的人可能不多,特別是容易混淆該槍的名稱。其實,該槍并非哈其開斯本人設計(他已在1885年去世),而是由他在1875年創建的哈其開斯公司的兩名槍械設計師共同設計的。這兩名設計師是洛倫斯·V.貝奈和安利·A.莫西厄。該公司在1909年該槍定型時以這兩位設計師的姓氏命名為貝奈-莫西厄 M1909機關步槍,1910年法軍列為制式時稱為貝奈-莫西厄M1910機關步槍。國外認為該槍屬輕機槍,并稱為哈其開斯M1909/1910輕機槍。
該槍在“一戰”前被法軍騎兵部隊用作支援武器。“一戰”后,M1910從法軍前線部隊撤裝,作預備兵器。
“二戰”爆發后,德軍在短時間內占領法國,接收法軍保管的舊式兵器,編入德軍的裝備。該槍被德軍用于沿法英之間的多佛爾海峽設定的西壁地區,作警備用武器。
開發背景
20世紀初,法國政府兵工廠推行以哈其開斯機槍(M1900、M1907)為基礎,進行現代化機槍開發的計劃。貝奈和莫西厄一起參加新型哈其開斯機槍的開發工作。貝奈是美國籍兵器技術人員,其父是美國內戰時期陸軍軍械局局長S.V.貝奈大將,他在父親的勸告下
到法國其父的朋友本杰明·B.哈其開斯創建的哈其開斯公司工作,1887年晉升為主任工程師。莫西厄是法國籍年輕的兵器設計師,在哈其開斯公司作貝奈的助手。
20世紀初,歐洲各國相互對立,都擁有國營兵工廠,并采取扶植民間兵器制造廠的政策,一旦戰爭爆發,便可快速生產和供應武器裝備。法國政府看好民間兵器廠家哈其開斯公司,認為該公司具有與英國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和德國兵器彈藥公司(DWM)競爭的能力。于是,將該公司作為步兵兵器,特別是步兵用自動輕武器和火炮的重點生產廠家。由于該公司的哈其開斯機槍是法國步兵的重要裝備,所以政府對公司特別重視和優待,設在巴黎郊區的工廠得到政府援助,提供專用供電線路,鋪設直達工廠的鐵路,以確保原料與產品運輸通暢,保障生產正常進行。法國領事館商務部對哈其開斯機槍的出口也起到積極作用。
當政府兵工廠開始推行哈其開斯機槍現代化計劃時,當然也向哈其開斯公司傳達法軍的要求。法軍要求新型機槍具有良好的機動性,盡可能輕小,盡量減少零部件。
1909年,貝奈和莫西厄完成新型機槍設計。新槍為輕小型槍,用簡單的三腳架代替笨重的三腳架,必要時還可配裝堅固的固定架。機槍本體可單兵搬
動,射擊時2名士兵操作,1人瞄準射擊,另1人作為彈藥手供彈。該槍定型時即被稱為M1909機關步槍。
1910年,法軍將該槍選作騎兵的支援武器,列為軍用制式,定型號為M1910,使用法軍制式勒貝爾8mm步槍彈。由于該槍具有一般輕機槍的特性,所以又稱哈其開斯M1909/ 1910輕機槍。
另外,美國看重貝奈-莫西厄機關步槍的輕型性和火力特點,在法國列為制式的同一年,即1910年,也將該槍列為美軍制式,但改用美軍制式7.62×63mm(0.30-06)步槍彈。“一戰”開始后,陷于兵器裝備不足的英軍同樣將該槍用作軍用制式,改用7.7×56R(英國0.303英寸)步槍彈,供英國騎兵和坦克兵使用。
結構解剖
哈其開斯M1909/1910輕機槍,不僅比過去的哈其開斯機槍(M1900、M1907)體積小、質量輕,而且零部件大幅度減少。結構上的主要差別在于閉鎖機構和射擊中的機構動作不同。過去的哈其開斯機槍采用槍機偏移式閉鎖機構,開膛待擊;M1909/1910輕機槍則采用槍機回轉式閉鎖機構。
該槍與過去的哈其開斯一樣,采用導氣式自動方式。活塞筒與槍管平行設置,活塞筒前端裝有氣體調節器,可調節活塞的氣流。拉機柄設在機匣后端,像旋轉后拉式槍機步槍的拉機柄一樣向上回轉約90°再后拉,槍機框后退,槍機框上面的斜槽使槍機回轉而開鎖,槍機后坐呈待擊狀態。當手松開拉機柄時,槍機框后方的復進簧推槍機框、槍機向前,送彈入膛,槍機回轉閉鎖。槍機復進到位后,將拉機柄向下轉90°,鎖定拉機柄與機匣。因此,射擊中的拉機柄停于前方位置。
M1909/1910有初期輕機槍常見的幾個缺點,其中最大的缺點是采用彈板供彈方式,該彈板由薄金屬板沖壓出抱彈部制成。如果彈板沒有正確插入機匣,就不能正常供彈;彈板插入過量或過小,槍彈均不能入膛。而且彈板上的槍彈外露,容易沾上泥沙,造成彈藥裝填故障。
“一戰”中經常出現塹壕戰,塹壕里到處是泥水和塵土,彈板供彈方式缺陷暴露無遺。采用哈其開斯M1909/1910輕機槍的各國軍隊,在“一戰”的前線用它很受累,所以戰后該槍從前線部隊撤裝,換裝新型輕機槍,法軍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