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盧斯簽署了進攻斯大林格勒的命令之后,素有“黑色閃電”之稱的納粹德國空軍也兇焰倍增,每天出動上千架次飛機對這座在戰火中顫栗的城市進行輪番轟炸。德軍地面部隊的猛烈攻擊和飛機大炮的狂轟濫炸,使得頑強抵抗的蘇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臨危不亂,斯大林國難遣良將
在克里姆林宮,心事重重的斯大林手握煙斗,踱步沉思,此時此刻,他清楚地意識到:沒有一個鋼鐵般意志的指揮員,很難扭轉目前這種危難局勢。他拿起電話要通了西方面軍司令部。
“朱可夫同志,請你以最快的速度趕到最高統帥部來,留下你的參謀長代理你的工作?!?/p>
肩負著斯大林和全蘇聯人民的重托,朱可夫來到了戰火紛飛的斯大林格勒。一直在前線指揮的華西列夫斯基向他介紹了目前的戰況,詳細了解了當前的戰情戰況之后,朱可夫果斷決定馬上組織力量對德軍實施反突擊,即使擊破不了德軍的包圍圈,至少要以猛烈的突擊來遲滯德軍的進攻,為蘇聯預備隊的到來爭取時間。果然,突遭打擊的德軍被迫進行防守,對斯大林格勒的進攻暫時緩了下來。
面對近在咫尺的斯大林格勒,德軍合第6集團軍和第4坦克集團軍兩個精銳兵團之力,苦戰數月竟不能得手。這使希特勒大感惱怒,他憤而從進攻高加索的部隊中又抽調了10個師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命令保盧斯無論如何要在冬季來臨之前拿下斯大林格勒。
遵照希特勒的指令,德軍第6集團軍和第4坦克集團軍又分西、南兩路向斯大林格勒發起了潮水般的進攻。到9月12日,德軍突進到了斯大林格勒城區的邊緣,把蘇軍第62、64兩個集團軍殘部完全逼進了市區。
9月13日,德軍全線展開了他們期待已久的對斯大林格勒城區的突擊。
千里馳援,王牌師仗劍顯身手
面對德軍的強勢進攻,步步退守且已傷亡過半的蘇軍第62、64兩個集團軍幾近力不能支。為了統一指揮,方面軍司令員葉廖緬科上將果斷地把兩個殘缺的集團軍合二為一,并任命足智多謀的崔可夫中將為新的第62集團軍司令員。
9月12日,臨危受命的崔可夫中將以集團軍軍事委員會的名義,向所屬各部發出了命令:
1.我們已陷入絕境,無路可退,也絕不允許后退。必須粉碎敵人的進攻,斯大林格勒是我們最后的戰場,為了保衛這座城市,我們要與敵人背水一戰,要么守住城市,要么戰死沙場,別無選擇。
2.在市內各大企業里,建立由工人和職員組成的武裝隊伍,按軍隊的標準發給他們武器裝備,要求他們依靠自己的力量來保衛工廠。
3.未經集團軍司令或參謀長同意,嚴禁擅自撤離現有陣地,違者嚴懲。
4.集團軍司令部留在右岸的斯大林格勒城內,任何情況下,都不得向左岸或島上撤退。
之后,崔可夫立即著手收整分散于各防守地域的蘇軍部隊,重新指定指揮員,明確防守任務,全集團軍同仇敵愾,決心和德軍作殊死一搏。
9月13日凌晨,德軍由3個步兵師和1個坦克師組成的突擊集群,向城區發動了猛烈的進攻,矛頭直指市中心的中央車站和可以俯瞰全城的制高點馬馬耶夫崗。
戰斗是慘烈的,炮火燒紅了斯大林格勒的天空,德國人像發了瘋一般,一批倒下去,又一批攻上來。他們以為像往常一樣,一個猛烈的突擊就可以把蘇軍趕進伏爾加河。事實上,街道上留下了一具具的德軍尸體,而蘇軍的防御陣地卻巍然屹立。
進攻的德軍付出了重大傷亡,防守的蘇軍也承受了巨大的犧牲。
9月14日,就在苦苦支撐的城內守軍快要支持不住時,朱可夫命令勇敢善戰且齊裝滿員的近衛步兵第13師,強渡伏爾加河,投入城區戰斗。
近衛13師是一支年輕的部隊,同時也是一支英雄的部隊,曾獲得最高統帥部授予的“列寧勛章”和“近衛師”的光榮稱號。入夜,近衛13師開始渡河。由于德軍控制著城內的大部分制高點,所以渡河是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進行的。茫茫夜色中,烈火熊熊的城市在爆炸聲中顫動著、呻吟著。沖天的火光把渡口照得清清楚楚,近衛13師的偷渡被德國人發現了。冒著敵人的炮火,先遣營的官兵們乘快艇撲向對岸。戰士們還沒等快艇靠岸,就紛紛跳入水中,涉過淺灘,登岸投入了戰斗。在城內守軍的配合下,先遣營迅速打退了岸邊的敵人,占領了一塊不大的登陸場,并立即掩護主力梯次渡河。
奇跡終于發生了。隨著近衛13師的到來,斯大林格勒城區內岌岌可危的局勢被扭轉了,瀕于崩潰的第62集團軍重新站穩了腳跟,牢牢地守住了陣地。戰后,晉升為元帥的崔可夫曾深有感觸地說:“是近衛13師挽救了我們,挽救了斯大林格勒?!?/p>
苦戰無功,保盧斯漸生怯戰心
希特勒曾經對保盧斯說過:“你帶領著第6集團軍,將所向無敵?!?/p>
的確,自保盧斯就任第6集團軍司令以來,這支精銳的裝甲勁旅總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在哈爾科夫,他們抓到的俘虜甚至超過了自身的人數。在大河灣,他們打得蘇軍兩個集團軍節節敗退,潰不成軍。而在斯大林格勒,這支驕橫的納粹精兵卻碰到了真正的對手,他們的機械化部隊被縱橫交錯的城市街道弄得暈頭轉向,碰得頭破血流。
隨著戰斗一天比一天殘酷,德軍的傷亡越來越大,而勝利似乎也越來越遙遠。一向冷靜、理性而善于自制的保盧斯上將,開始冷靜下來思考現在的局勢,思考這場戰役的發展和他的第6集團軍的命運。
斯大林格勒是在伏爾加河右岸和伏爾加丘陵之間建立起來的一個狹長城市。它南北長50公里,東西寬只有5公里。由于受到地形條件的限制,德軍只能從城市的北面進行主攻,這無疑極大地限制了正面進攻的寬度,使優勢的兵力難以展開。而對防守者來說,防守縱向的深入使他們可以逐次抵抗,步步退守。
事實上,不僅保盧斯對斯大林格勒之戰失去了信心,就連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大將也意識到斯大林格勒之戰是一場災難。
作為一個經驗豐富的軍人,哈爾德得出一個結論:斯大林格勒必須放棄,這個廢墟般的城市毫無軍事價值,第6集團軍應當撤離伏爾加河一線。
當哈爾德大將向希特勒提出自己的建議時,遭到了希特勒無情的嘲諷和斥責。
幾天以后,哈爾德將軍被解除了職務。
希特勒信奉克勞塞維茨的名言——進攻是最好的防御,所以在他的嚴令下,筋疲力盡的第6軍團又向斯大林格勒市區發起了瘋狂的進攻。
受斯大林格勒地形的影響,一向以機動和火力見長的德軍裝甲集團幾乎無用武之地。受到進攻的蘇聯人往往二三人一組,利用熟悉的地形各自為戰。他們隱蔽在地下室、廢墟甚至彈坑里,常常出其不意地向德軍射擊。當德軍擺開架勢圍攻時,要么久攻不下,要么就是對手消失得無影無蹤。在一些爭奪激烈的地方,常常是一棟大樓、一條街道或者是一個山岡,雙方各據一方互相對峙,誰也無法消滅對方。整個巷戰中的城市已無戰線可言,幾乎每一個角落都是交戰的場所。斯大林格勒城中60萬市民和蘇軍一起,與幾十萬德軍展開了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大混戰。
戰局發展至此,保盧斯作為一個優秀的參謀軍官而不是優秀的戰地指揮官的局限性就完全暴露了。正如戰后崔可夫所言:“如果德軍能夠及時切斷伏爾加河這條對于蘇軍來說是性命攸關的供應線,那么在9月初我們就被趕進伏爾加河里了?!?/p>
正是由于德軍忽視了對伏爾加河的封鎖,蘇軍援兵才能夠源源不斷地渡河進入城區,從而使得德軍一次又一次的正面突擊都以失敗告終。
血戰中的德軍官兵幾乎都失去了再打下去的勇氣和信心。一位劫后余生的德國士兵戰后寫道:“在斯大林格勒我們不是在打仗,而是進了屠宰場。我們在那里只有死亡,在巷戰方面俄國人是行家,而我們只會猛打猛沖,其結果就是誰沖得越猛,誰的腦袋就掉得越快……街道不再是用長度單位來計算,而是用尸體做單位來丈量的。斯大林格勒已不再像一座城市,而像一座爐火正紅的大熔爐在焚燒人尸?!?/p>
斯大林格勒,成了戰爭史上的又一個凡爾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