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季,白族,云南大理人,著名的航天技術專家,業開創人之一。1921年7月出生于云南昆明,1942年畢業南聯合大學機械系。曾獲航天部一等功、“何梁何利”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及“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等。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靜謐的院落里,花木扶疏、綠樹成蔭。每天清晨,人們總能看到一位身材不高、腰桿筆直、面色紅潤、白發皤然的學者在花廊前全神貫注地打太極拳。他精神矍鑠,動作輕捷,一招一式都非常認真。8點以前,他準時來到辦公室,開始一天緊張的工作。
他就是王希季院士,我國功勛卓著的空間技術專家。
永爭“第一”圖報國
童年時期的王希季像所有的小孩一樣,特別貪玩,他最愛干的事就是和小伙伴們跑來跑去踢足球;要不就是下到河里游泳,或者抱一本《三國演義》看得天昏地暗。上課之余,小希季喜歡一個人抱著一本書在大樹下閱讀,看累了就眺望天邊的云朵,讓無邊無際的遐思在藍天白云之間自由自在地翱翔,凝望著云舒云卷,那種時空浩瀚、氣象萬千的景致總會讓小希季發出一種振臂飛翔的欲望。
小希季聰慧好學,算術課是他最感興趣的,同學們往往左思右想弄不明白的算術題,他總能迅速而又順利地求出答案。小學畢業那年,他獲得昆明市小學會考第一名。
一個偶然的機會改變了王希季的命運。1938年,北大、清華和南開大學遷往昆明,組建成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這一年秋天,剛剛讀完高一的王希季在一位同學的慫恿下一起去參加西南聯大的高考。“當時心里想的是,即使考不上,也可感受一下高考考場的感覺,為今后參加高考積累經驗。”結果,王希季榜上有名,而那位同學卻名落孫山。一時間,跳級進大學校園的他成了學校的新聞人物。
然而,一個只有高一文化程度的學生,要完成大學課程無疑須付出非凡的努力。當時昆明電力匱乏,圖書館用的是汽燈照明,“搶座”成了王希季晚飯后的第一件事。有時沒搶到座位,王希季便去附近的茶館,在那里旁若無人地看書、做作業,甚至寫論文。經過一年的努力,他的學業不僅趕上了同學,而且游刃有余。
西南聯大畢業后,王希季順利通過當時教育部舉辦的公費留學考試,赴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留學。1949年10月,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王希季聽到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喜不自禁。他毅然放棄了美國政府為留住中國留學生給予的優厚待遇,中止博士學位的攻讀,幾經艱苦輾轉,于1950年初回到祖國的懷抱。
“星(胸)懷”太空“放衛星”
欣欣向榮的新中國給了王希季施展才華的新天地,他先后在大連理工學院、上海交通大學任教,為新生的共和國培養了一大批科技人才。不久之后,前蘇聯、美國相繼成功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從此拉開了人類開發太空、角逐宇宙的序幕。1958年11月,在毛主席發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偉大進軍號令后,王希季被調到中國科學院上海機電設計院,擔任探空火箭的技術負責人。真是天隨人愿,王希季的飛天之夢就從這里開始了。
當他帶領年輕的科研人員和幾百名從全國各大學調來的在讀大學生向太空進軍的時候,誰也沒有見過火箭、衛星。憑著開創祖國航天事業的豪邁激情,他們義無反顧地干了起來,邊設計邊生產。由于沒有任何經驗,他們首次設計的衛星運載火箭,在推進劑的選擇上脫離我國現有工業基礎。設計完成后,遇到材料、工藝上難以逾越的障礙,不得不停了下來。這枚火箭最終變成了漂亮的展覽品。
1960年2月19日,T-7M模型火箭昂然屹立在上海郊區一個用稻田改建成的簡易發射場上。點火后,火箭直沖云霄。王希季沖出用麻袋堆積起的半人高的“指揮所”,扯開已經嘶啞的嗓子和大家一起忘情地歡呼起來。這次試驗成功,是中國自行研制的液體火箭技術取得的一個具有工程實踐意義的成果。1960年5月28日,毛主席親臨上海新技術展覽會興致勃勃地參觀這枚飛行高度只有8公里的探空為箭模型。他鼓勵大家說:“應該是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上去!”
1965年,“東方紅一號”衛星工程正式啟動。歷史再次將—個充滿挑戰的機遇賦予了已擔任七機部第八設計院總工程師的王希季,讓他承擔起研制我國第一枚衛星運載火箭的重任。他研究了大量的資料,根據我國國情和技術基礎,創造性地把探空火箭技術和導彈技術結合起來,把液體與固體推進劑火箭組合起來,提出了以中程液體火箭為第一級與第二級,加上一枚固體火箭作為第三級的衛星運載火箭的技術方案,形成了我國征服太空的第一枚航天運載火箭——“長征一號”。這是一個偉大的創舉!是中國航天器進入太空的第一次大膽嘗試。
歷史不會忘記這么一個夜晚那一刻,1970年4月24日21時31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巨大轟鳴中,從戈壁大漠騰空而起,帶著清脆嘹亮的《東方紅》樂曲,帶著中國人的壯志與豪情扶搖直上、飛向太空。發射場一片歡騰,全中國一片歡躍,全世界又一次大震驚。
在太空中,有一種神奇的返回式衛星,不僅可以按照人們的意愿發射到太空中的某個位置,而且還可以順從地聽命于人們的召喚,按時、按地重返人間。“航天巨星”王希季在不久之后又擔任起我國返回式衛星的首任設計師。他不惜一次又一次充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進行大膽的嘗試,使產品的作用和性能不斷提高。1975年11月2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終于穿云破霧飛上了太空。三天后,天空中出現了那頂紅白相間的降落傘。在王希季看來,那分明是盛開在天空中的一朵最美的奇葩。傘下拽著的回收艙,準確地落到了預定的回收地點……
“星河”燦爛繪長空
1999年9月18日,雄偉的人民大會堂燈火輝煌。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聯合召開的“表彰為研制‘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在這里隆重舉行。江澤民主席親手將金光閃閃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佩帶在王希季院士的胸前。此時的王希季有意外,有感激,也有感慨。
太空給人類帶來巨大利益,包括政治的、經濟的、軍事的、文化的和人民生活的利益。“進入太空是為了開拓天疆、開發利用太空資源,我們不能長期停留在進入太空的發展階段,為能夠發射衛星而沾沾自喜,要讓太空成為人類的‘第四故鄉’。”王希季院士是最早建議“我國應以空間站系統為目標,從載人飛船起步來突破載人航天技術”的專家之一,也是我國最早研究載人航天技術的專家。研制宇宙飛船的工作啟動之后,王希季是“神舟”總體論證的高層負責人。按照常規,高層負責人是不必負具體責任的,可他卻“不顧身份”地參與進來,為解決穿艙等技術難題做了不少具體的工作。目前,我國已成功發射“神舟一號”、“神舟二號”等無人太空船,并安全返回。從目前掌握的技術分析,我國將宇航員送上太空的路程已不遙遠。
“另類”人生夕陽紅
年逾八旬的王希季院士思維敏捷、耳聰目明、謙虛和善、平易近人。他不愿意多談自己,而對有關國家命運的高科技的大事卻暢所欲言,一次次強調:“天,對中國人是有份的!”
從不熱衷于搞政治的王希季,很看重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1958年10月,他如愿以償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所長、副院長、科技委主任……王希季先后有過不少頭銜。為了工作,他需要權力,卻并不因此而看重官位:“我認為,我只適合搞技術,不適合‘當官’。黨和人民信任我,給我位置,我便盡力而為之。”他便是這么一個淡泊名利而毫無官癮的人,最愛的是自己所摯愛的事業。
科學家都有執著追求、埋頭工作的共性,但并不都是“苦行僧”、“書呆子”。王希季的事業是嚴肅的,生活中的他情趣多多,游泳、足球與京劇,是王希季院士的三大愛好。盡管年事已高,遇到好的水域仍然忍不住要下去游個痛快,看起世界杯足球賽轉播來忘情投入的程度不遜于年輕人。他說,綠茵場上的健兒那種拼搏精神深深地感染了自己。
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早已使王希季霜染銀發,“心星相印”的他魂牽夢繞的始終是無垠的宇宙。身板挺直的他貌似平凡,在茫茫人海中,誰也不會知道他就是名震寰宇的中國“航天巨星”。然而,這個名字卻與中國第一枚探空火箭、第一枚衛星運載火箭、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緊緊連在一起。他是實實在在的“追星族”。暇余之時,他總愛遙望深邃的星空,盤算著在浩瀚的太空中描繪那片屬于中國自己的燦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