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批語趣話
王樹人
由于明清的科舉考試制度規定用八股文,且不許考生自由發揮,從而使一些被這種死板形式束縛得頭腦發昏的考生,在試卷上寫出了許多貽笑大方的文句,而一些主考官又在這些試卷上批下了令人忍俊不禁的批語,說來都十分有趣。
某考生在答題時,欲引用《書經》中的“昧昧我思之”。但因把“昧昧”誤記成“妹妹”,于是就在試卷上寫了“妹妹我思之”。判卷的主考官一見,笑過后就信手在試卷上批了“哥哥你錯了”五個大字。答批成對,足以讓人捧腹大笑。
一考生因平時寫文章喜歡用“而”字,所以在答卷時,處處不離“而”。主考官見試卷上“而”字林立,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揮筆批道:“應而而不而,不而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18個字的批語,竟用了11個“而”字。
李鴻章的一位遠房親戚,平時不學無術,大考之年卻仗勢前去應試。試卷到手,只字未答,想走主考官的后門,于是就在試卷上注明自己是李鴻章的親戚,但因不會寫“戚”字,于是就寫成了“我是中堂大人的親妻”。主考官閱后,將錯就錯,用“娶”代替“取”,批曰:“中堂大人的親妻,我不敢娶。”
還有考生寫文章愛用“了”字,在答卷時每句話最后都帶個“了”字。主考官閱后,提筆批道:“你用的了,太多了,了要被你用了了,為了不把了用了,今后不要用了了。”
有一考生自以為自己是“大家手筆”,就在試卷上“引經據典”,洋洋灑灑寫了一篇想讓主考官“拍案叫絕”的文章,但主考官看后,寫的8個字批語是:“高山滾鼓,撲通撲通。”“撲通”是“不懂”的諧音。
又有一考生面對試題《父母在》,下筆就寫道:“夫父母者,何物也?”主考官閱后,氣得立即批道:“父,陽物也;母,陰物也;陰陽不知,生下你這怪物也!”
另一考生在答卷時,把“枇杷”寫成了“琵琶”,考官寫的批語是:“‘枇杷’不是‘琵琶’,只恨平時識字差!若使琵琶能結果,滿城簫管盡開花。”
孟子被疑
史朝陽
孟子30多歲的一年冬天,他的老師過生日,宴請自己的得意門生。宴罷,師徒們正聊得起勁,突然一個清點餐具的丫鬟嚷了起來,說是少了一只銀匙。孟子的老師說:“不會吧,就餐時分明都很齊全,怎么會少了呢?”
這時,那丫鬟又說:“一定是誰拿了,趁現在大家都還沒散,是不是在每個人身上搜一搜?”
孟子的老師連忙說:“不妥,不妥。”
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弟子們都贊成搜一搜,有的已急不可待地解開了衣扣。
這時,只有孟子坐在一邊不吭不響,臉上紅一陣青一陣的。一個學生對老師耳語說:“恩師,您瞧孟軻那副窘態,會不會是他拿了?”
老師連忙搖頭說:“不會,不會,切莫胡亂猜疑呵!”因為他對孟子的為人十分清楚,一向是十分信任他的,但看到孟子那十分不自然的表情,確也起了陣陣疑團。他想起孟軻家境十分貧寒,小兩口常常上頓不接下頓,他念書求學的錢,也是他娘子沒日沒夜紡紗織布掙來的。難道銀匙真會是他拿的?
正在這時,一位洗碗的丫鬟從灶間跑出來說:“銀匙找到了,銀匙找到了!原來是洗刷時隨臟水沖進陰溝里了。”
弟子們都長長地出了一口氣,孟子也如釋重負,那副窘態也消失了。老師很奇怪,就把孟軻悄悄叫到一旁問原因。孟子不好意思地說:“恩師不知,今天天氣奇寒,而我身上衣單,出門時,娘子怕我凍壞,就脫下她自己的衣服讓我穿在里面。剛才大家一說搜身,我怕穿婦人衣服的事被大家發覺取笑,因而急得坐立不安。”
老師聽了,深感內疚,說:“真是眼見還有三分假呀,搜身固然我不會同意,不過,如果銀匙找不到,莫說別人,連我也會對你產生疑心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