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信,這位山東漢子,用30載的艱辛和磨難、奮斗與奉獻,以不平凡的手筆寫下了一串串驚心動魄的故事,完成了一次次企業生命的飛躍,打造了商海“航空母艦”——山東茌平信發集團有限公司;至今總資產已達30億元,職工5000余人,占地6000余畝,集發電、供熱、電解鋁、中密度板、碳素、氟化鹽、釀造、高檔家具、變電器材、鋁深加工等多種經營,科、工、貿、進出口于一體,年創利稅過2億元。
迎接挑戰
走出貧窮,這是中國農民幾千年來的夢想,而將這夢想變為現實,是極其困難的。
在魯西大地上長大的張學信從小就有一個心愿,要改變貧窮的命運,要改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要辦企業。
1972年5月,張學信開始與茌平熱電結下不解之緣。從運行值長、生產科長、副廠長,生命的歷程在茌平熱電延伸著……
1984年,全國地方電廠普遍虧損,企業經濟滑坡。茌平熱電廠也處于風雨飄搖中。
企業需要一位有魄力、有智慧、勇敢而真誠的掌舵人。
1986年,全廠職工的目光聚焦于時任副廠長張學信身上。從此,重擔就結實地壓在了張學信的肩上。
從此,張學信遠離休息,默默奉獻,實踐信念。他愛家,卻顧不上家;他明白自己身體的重要性,卻近乎虐待讓它超負荷。即使在如日中天的信發集團今日,他仍然一如即往,迎接一個又一個挑戰。
積聚力量
受命于危難之際的張學信,沒有驚天動地的就職演說,沒有制造“上任三把火”之效應。而是深入研究調查,結合本廠實際,果斷地走出了一步步救廠棋。于是“熱電聯產、延伸產業鏈條”和“轉化企業經營機制”作為企業騰飛的兩支翅膀,成為信發集團“騰飛”的原動力。
1985年,在張學信的建議下,魯西第一臺熱電機組在茌平電廠誕生,使一個即將倒閉的企業煥發了青春。
1991年,在張學信的主持下,12MW熱電機組投產,當年創利稅1200萬,茌平電廠成為魯西一顆明珠,并一躍成為山東省地方火(熱)電廠優勝企業。
1994年,張學信帶領職工,自己設計、自己施工、自己安裝了四期12MW熱電擴建工程,為國家增收節支4000萬元。
1997年,張學信帶領職工利用人才優勢,僅用了6個月零10天,資金投入不足1億元,完成了按國際慣例需工期兩年的五期30MW熱電擴建工程,創造了工期最短、投資最少、質量最優、效益最好的四最記錄。1997年企業實現產值10523萬元,創利稅3200萬元。
1999年,張學信帶領職工打破常規,僅用8個多月的時間,資金投入不足2億元,完成了按國際慣例需工期兩年,投資4.7億元的六期155MW供熱機組擴建工程,成功完成了從中溫中壓機組到高溫高壓供熱機組的飛躍。2000年,公司利稅突破2億元,同年5月張學信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范”光榮稱號。
有人說,“中國企業目前最缺少的不是資金,不是人才,最缺少的是管理”。張學信深有同感。他針對熱電廠機構重疊、人員臃腫的現狀,在全廠逐步實行了“設崗定員、分崗定責,按崗定薪、競爭上崗、優化組合,嚴格民主考核的動態管理”的內部機制轉換。人才激勵機制和競爭機制打破了一切“名份”、“等級”等界線,惟才是用,實現了“庸者下、平者讓、能者上”的人才任用格局,茌平熱電迎來了“人才的春天”。
整頓后,廠里的工作作風煥然一新,工人和干部從心底里感到在張學信的領導下“干得舒服”。
人事制度改革,用工制度改革,質量管理,成本管理,營銷管理……
這一切,為信發集團的發展積聚了力量。
加速發展
身處瞬息萬變的市場,企業要想站穩腳跟,惟有以變“應變”。對此,張學信深諳此道。從信發集團的發展軌跡來看,無不貫徹著“以快制勝”的經營理念。
1994年,4期12MW擴建工期兩年,實際施工5個月零18天,增收節支4000萬。
1997年,5期30MW工期兩年,實際施工6個月零10天,增收節支8000萬元。
1999年,6期155MW工期兩年,實際施工8個月零15天,增收節支20000萬元。
武漢汽輪發電機廠的專家對茌平熱電總結出兩句話:超深圳速度,具有毛澤東時代的艱苦創業精神。
速度出效益。6期擴建工程不僅累計增收節支2.5億多元,而且在標煤240元的情況下,度電成本只有0.1元左右,市場競爭力極強。“八五”期間該廠增加固定資產是“八五”前20年的60倍,利稅增長是“八五”前20年的200倍。
速度即創新。原來茌平熱電運行的全部是中溫中壓機組,擴建后的新機組是高溫高壓機組,容量大了一倍。
張學信認為,發展是生存的需要,也是增效和創新的基礎。這一理念對那種富即安,和抱著資金大談“穩”的短視者,無疑是一劑良藥。
企業上項目有多項選擇機會,張學信卻認準企業的出路只有在發揮熱電優勢,拉長產業鏈條上,于是,電解鋁項目納入了他的計劃。
電解鋁市場潛力巨大,全國年需要產品300萬噸,而我國年產量卻只有260萬噸,缺口達40萬噸。另外,由于體制及多方面的原因,國內企業有鋁廠的沒電廠,有電廠的沒鋁廠,電鋁聯營企業沒有一家。而電鋁聯營又是今后地方熱電廠最好的發展方向。發達國家基本上都是采用鋁電聯營這一模式。我國正相反,造成產品成本高,無法與國外的產品相抗衡。
1997年,張學信決定抓住機遇,搞鋁電聯營。1998年6月投資6000萬上項目,年底開始生產。僅1999年一年,1萬噸電解鋁就產生了6000萬元的效益。第一年投產,第二年就收回了投資。這不僅開了國內同行業之先河,而且使得信發熱電走上了快車道。
有了1萬噸的生產經驗,張學信決定利用先進的預焙槽工藝,乘勝追擊,甩開膀子大干一場。為此,1999年5月15日,他又拍板上馬了熱電平衡7萬噸電解鋁擴建工程。2000年4月試運行,6月就開始投產。
這一項目,創下在融資、建設工期、設備利用、運行質量等幾個同行業全國第一。
力量源泉
說到信發巨變的緣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說,因為企業有張學信這樣一位優秀企業家;有人說,因為企業有一個團結精干的領導班子;還有人說,因為企業有一支能打硬仗的職工隊伍……中國民營企業東方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行說過:“我把十幾億的資金投入到茌平,并不是看中地理優勢、資源優勢,而是看重張學信。”
是的,人心凝聚、力量凝聚,不正是張學信人格魅力的體現嗎?
如果把家庭和企業比作一架天平的兩端的話,他感情的天平總是心系企業,舍小求大。
父親病危住院,家中多次來人要他回家照顧,可正值7萬噸電解鋁項目的關鍵時期,他毫不猶豫選擇在生產第一線。父親去世,處理完喪事,第二天他就返回工作崗位。家中父老鄉親不理解,他只能將痛苦委屈咽在肚里。
四期擴建項目,他每天和職工一起在工地一干就是十幾個小時。累病了,就讓醫務人員在工地給他輸液。
五期擴建,他中、晚兩頓飯都吃在工地,有時十幾天都不回家,身體有病,他在指揮部輸著液聽匯報,針頭剛拔下就又出現在工地上。
為縮短工期,他帶領六個人在武漢一住就是一個月,真情感動了武汽人,使他們打破常規,加班加點,從訂貨、生產、發貨,僅用兩個月的時間,創下了該廠供貨史上的奇跡。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他從住房到用車,從不搞特殊。
多年來,他為職工建起了高標準的餐廳、宿舍樓、籃球場、職工之家文化生活娛樂場所,辦起了設施一流的幼兒園、托兒所,為專讀上學的職工購置了大客車。
正所謂“天道酬勤”。張學信的個人魅力感染了大家,使茌平信發形成了一個牢不可破的戰斗集體。
上下同欲者勝。有了這樣一個有著巨大凝聚力的大家庭,還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還有什么險阻不能超越呢?
張學信說,我近期的目標是創建三個全國最大:全國最大的熱電廠;全國最大的電解鋁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密度板生產基地。力爭“十五”末,集團產值突破100億元,利稅爭取突破15億元。(責任編輯:曉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