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后,日本政府與美國政府相勾結,敵視中國。日本選擇與蔣介石盤踞的臺灣建立外交關系,致使中日恢復邦交正常化遇到重重困難。在此情況下,中國只能通過民間往來,以民促官的方式發展中日關系。日本一些有識之士也不顧日本當局阻撓先后訪華,從發展貿易著手進行了大量的活動,為中日關系正常化打下廣泛的基礎。此時,執政的自民黨內的一些開明人士加入到謀求中日友好的行列,雙方半民半官的關系迅速發展。到70年代初,中日友好和恢復中日邦交已形成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1972年7月田中角榮出任日本首相,他順應世界潮流和日本民意毅然恢復同中國的邦交正常化,這時新中國成立已22年。再經6年的磨合、談判,1978年雙方締結和平友好條約,戰后處理終于結束,整整經歷30年。
放眼未來,捐棄前嫌,謀求中日邦交早日正常化
從1894年甲午戰爭到1945年日本戰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整整半個世紀,給中國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不可估量的重大損失。日本戰敗后,中國人民一向把一小撮軍國主義分子和廣大的日本國民分開,希望與日本人民友好相處。中國人民從兩國的長遠利益著想,捐棄前嫌,伸出友誼之手,希望中日關系早日正常化。
1949年初,新華社短評提出“遠東中日兩大民族,可以而且應該建立親密的友誼”。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上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凡愿意遵守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
1953年9月,周總理首次會見來訪的日本客人大山郁夫(日本擁護和平委員會主席)時表示,“中國主張恢復和日本的正常關系;日本如果追隨美國,敵視中國,保持同臺灣的關系,則中日就不可能締結和約和建立正常外交關系。”1955年12月,周總理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又明確提出,“中國愿意同日本建立正常關系。如果日本政府也能抱有同樣的愿望,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中國政府將準備采取步驟,使中國同日本1954年11月,中國紅十字會訪日代表團參加追悼中國殉難俘虜全國聯合大會的關系正常化。”
但是在選擇大陸中國或是臺灣建立外交關系上,日本政府始終處于舉棋不定狀態。1951年10月,吉田首相在日本國會上說,“日本要充分考慮各國間關系,然后再作決定。”不久,吉田進一步說,“對華關系要從通商貿易上考慮,視對方態度而定”,“也可以在上海設立駐外辦事處。”
日本民間人士先行,從貿易著手,打開日中往來的大門
東西方冷戰開始,日美締結了安全保障條約,日本政府做出選擇臺灣的決定,并采取敵視中國的政策。盡管如此,那時,凡是有一定身份的日本朋友來訪,毛主席、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經常親自出面做工作,向日本朋友表示,中國人民不念舊惡,希望同日本人民和平共處、長期友好。
1952年5月,日本有識之士帆足計等三人不顧日本當局阻撓和受罰的危險毅然訪華,成為戰后訪華的第一批日本客人。帆足計等人是繞道莫斯科參加國際貿易會議,在會議期間受中方邀請來華訪問的。帆足計等和中國有關方面簽訂了第一個中日民間貿易協定,打開了中日經濟往來的大門。帆足計等三人與中國簽訂貿易協定,并非只是他們三人的意愿,而是日本廣大經濟界人士的愿望。因為這時日本中小企業主和地方議會議員已成立了“日中貿易促進會”,由超黨派國會議員組成“日中貿易促進議員聯盟”。帆足計等人回到日本,在羽田機場受到“凱旋將軍般”的歡迎。后來,日本法院以擅自訪問共產黨中國為由起訴帆足計,他據理力爭終于勝訴,在日本引起中日友好的第一次轟動效應。帆足計等人的行動取得了兩個突破,一是突破了日本當局不許日本人訪華的禁令,二是突破了日本政府的對華貿易禁運。
為謀求中日友好,中國方面相繼采取了一些重要舉措。1953年,中國紅十字會協助將4萬名在華日僑返回日本。1954年,把關押在中國的日本戰犯分批遣送回日本。
1954年,鳩山政府成立,對“對美一邊倒”的外交方針進行了一些調整。中日兩國第二、第三次民間貿易協定得以簽訂,并簽訂了中日民間漁業協定。這時日本當局主要是從“建立在通商貿易上”來考慮中日關系,這與中國主張的“政經不可分”的原則不一致,雙方關系沒有多大進展。
日本社會黨挺身而出,高舉要求恢復日中邦交的旗幟,促進了日本國民運動的發展
1957年岸信介上臺,他采取敵視中國政策,倒行逆施,誹謗中國,挑撥亞洲各國同中國的關系。他訪問臺灣,鼓吹“反攻大陸”,破壞中日民間協定,阻撓民間友好往來,還縱容暴徒撕毀中國國旗,造成“長崎國旗事件”。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中國政府決定中斷同日本的一切往來。
岸信介的倒行逆施同樣激起了日本友好人士的憤怒。最先挺身而出抨擊岸信介,要求他停止敵視中國言行,保證日中貿易協定執行,派團到中國謀求改善日中關系的政黨是日本社會黨。當時社會黨處于鼎盛時期,政治影響很大。
1957年4月,社會黨書記長淺沼稻次郎率社會黨代表團訪華,他在演說中強調,中國只有一個,臺灣是中國一部分;不承認兩個中國;支持中國早日加入聯合國;將為日中邦交正常化作最大努力。
社會黨成了兩國交往的重要窗口。1958年8月,為探討改善日中關系的途徑,社會黨派佐多忠隆訪華。中方利用此機會,廖承志同志向他闡述改善中日關系的政治三原則:(1)日本政府必須立即停止敵視中國的言行;(2)必須停止制造兩個中國的陰謀;(3)不得阻撓兩國關系正常化的活動。這是中方首次提出改善中日關系的條件,受到日本廣大人民、各在野黨、各人民團體和經濟界的重視。1959年3月,社會黨代表團再次訪華時,周總理向他們指出,要改善中日關系,日本政府必須遵守政治三原則,日本政府只要保證遵守三原則,在不立即改變日美、日臺關系的現狀下,中日關系可以改善,貿易可以恢復,友好往來和訪華交流可以發展。中國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做法,進一步激發了日本各界爭取邦交正常化的積極性。1960年8月,周總理繼而又提出中日貿易三原則,即“政府協定,民間合同與個別照顧相結合”。也就是說最好是簽訂政府間協定,若辦不到可簽訂民間貿易協定,對確有困難的企業,中國可予以個別照顧。
然而,正當在社會黨推動下,日本要求恢復中日邦交的國民運動蓬勃發展之際,1960年10月12日,淺沼稻次郎不幸被右翼暴徒殺害,日中友好運動受到不小影響。
自民黨開明人士加盟日中友好隊伍,民間往來向半官半民階段發展且卓有成效
在做好日本人民、在野黨、友好團體工作的基礎上,中方對執政黨中的開明人士也在做工作。1955年4月,在印尼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上,周總理會見了日本政府首席代表,日本經濟企畫廳長官高達之肋。這是戰后雙方高級官員的首次接觸。后來,中國政府通過駐日內瓦總領事,多次向日方表示,“為促進中日關系正常化,中國政府認為有必要就兩國貿易、民俗、民間往來和其他有關兩國人民利益的重大問題進行商談,歡迎日本政府派團來華會談。”周總理還多次表示,“北京機場向日本首相開放。”
1959年9月,北京機場迎來了第一位自民黨要人、前首相石橋湛山。石橋是日本著名的經濟學家,開明人士。他不顧自民黨內右翼的強烈反對和年紀老邁,坐著輪椅進行訪問活動。經過多次會談,中方與這位自民黨要人取得不少共識,20日發表會談公報。中方指出,必須擺脫外來干涉,排除敵視中國的政策和不參加制造兩個中國的陰謀;中日兩國政治經濟關系的發展必須結合起來。石橋承諾回國后將努力促使岸信介政府改變對中國的態度。1963年10月,石橋以日本國際貿易促進會總裁身份再度訪華,適逢中國國慶節,毛主席在天安門上會見了他,并當場揮毫,錄曹操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贈給他。
繼石橋之后來華的是自民黨元老松村謙三。從1962年起,他數次訪華,與以往訪華人士不同的是,他來華是進行具有半官半民性質的務實談判。針對當時中日關系的嚴峻形勢,他提出頗有建1959年9月21日,劉少奇會見日本前首相石橋湛山設性的意見:為發展中日關系,可采取日積月累方式,從擴大貿易著手,逐步向政治關系發展。此建議為中國采納并付諸實施。
松村的中國之行,與池田勇人首相欲改善日中關系有很大關系。池田在施政演說中表示“以相互尊重對方立場、不干涉內政為原則,逐步改善日中關系……希望盡快使日中關系正常化”。他對松村說,“關于中國的問題,一切委托你處理。”實際上他是池田首相派出的非正式的特使,中方對他很重視。中方與松村商定擴大貿易的四原則:以貨易貨;綜合貿易;延期付款;長期(5年)合同。根據雙方確定的原則,第二年高達之助率日本實業界人士訪華,和廖承志簽訂了日中長期綜合貿易備忘錄,簡稱備忘錄貿易(工廠貿易)。這一貿易具有明顯的半官半民性質,中日經濟關系邁上了新的臺階。此外,松村還和中方簽訂了互派記者協定,這是中日關系擴大到文化領域的第一個舉措。
根據與松村的協定,1964年8月,1965年1月,中方駐東京聯絡處人員到達東京,日方聯絡處人員到達北京。1964年9月,雙方交換的記者到達對方國家。從此雙方在對方國家有了常駐機構,進行準官方的聯系,中日關系掀開了新的一頁。
1964年11月,佐藤榮作繼池田之后出任首相,他繼承其兄岸信介衣缽倒行逆施,阻撓兩國人民的友好往來,限制日中貿易,阻撓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但是那時要求日中友好,恢復日中邦交已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成為不可阻擋的巨大洪流。盡管佐藤百般阻撓,日中關系仍繼續向前發展。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中日邦交正常化得以實現
一方面是日本國內已形成要求恢復邦交的不可阻擋的洪流,另一方面國際形勢朝著大大有利于中國的方向發展。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美國特使基辛格訪華,美中關系出現改善的明顯跡象,尼克松的“越頂外交”給日本政府帶來很大沖擊。
1972年7月,佐藤政府下臺,田中角榮出任首相。田中內閣一成立,田中就提出“當務之急是實現日中邦交正常化”。對此,中方立即做出反映,表示“值得歡迎”。之后中方迅速派孫平化、肖向前到日本與各界接觸做工作,會見大平外相商討田中首相訪華事宜。
這時,田中內閣恢復日中邦交的方針已定,剩下的工作是在黨內進行意見調整。同時,田中首相派前外相小坂善太郎訪華,為田中訪華作準備。在這段時間,日本開展官民并舉外交,日本一些在野黨政治家諸如公明黨的竹入義勝,社會黨的佐佐木更三相繼訪華,為日中邦交正常化進行最后斡旋。在最后階段,雙方就政治三原則、臺灣問題、賠償問題、締結通商、航海、漁業等協定以及締結和平友好條約基本達成共識。到這時正如周總理早就預料到的,“把要做的事情都做了,最后只剩下兩國總理、外長簽字,喝香檳酒了。”
1972年9月25日,田中首相乘專機直航北京,與中方進行最后會談,著重談了下列幾個問題:
日本侵華戰爭。起初田中只是說,給中國“添1963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會見日本國際貿易促進會總裁石橋湛山和夫人1972年9月29日,《中日聯合聲明》在北京簽署。周恩來總理和田中角榮首相交換文本了很多麻煩”,經我方鄭重指出后,共同聲明用“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國過去由于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重大損害的責任,并表示深刻的反省”來表達。
戰爭賠款。周總理指出中國放棄戰爭賠款的要求,完全是從兩國人民友好關系出發,為的是不增加日本人民的負擔。
臺灣問題。中日外交關系一旦恢復,日本同臺灣的外交關系自然中斷。共同聲明沒有直接提及此事,而是由大平外相在隨后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宣布“作為日中邦交正常化的結果,日華和平條約(日蔣條約)失去了繼續存在的意義,已經終了”。中方重申,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方表示“日本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這一立場”。
釣魚島問題。雙方認為當前緊迫的是實現邦交正常化,同意暫時擱置爭議,以后再議。
1972年9月29日,雙方在聯合聲明上簽字,中日正式恢復邦交,中日關系翻開了極為有意義的一頁。
簽訂和平友好條約,完成戰后處理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兩國關系發展順利,在數年間雙方簽訂了貿易、漁業、航空等一系列協定,締結和平友好條約的時機日趨成熟。1974年9月,中方提出談判締結和平友好條約問題。和平友好條約波及和平共處、和平解決爭端、發展雙方關系、反對霸權等問題,前三項不謀而合,但是在反對霸權問題上遇到了很大麻煩,談判一直圍繞著這一問題進行。原因是日方對把反霸條款寫進條約頗有顧忌。因為蘇聯認為反霸條款矛頭指向蘇聯,“違反蘇聯的利益”,是“反蘇”,對日本不斷施加壓力。而美國積極支持日本將反霸條款寫進條約里,卡特總統出面對福田首相做工作,福田終于下定決心。
在此之前,為解決這一問題,日方曾提出“宮澤四原則”:(1)反霸不針對特定的第三國;(2)日中不謀求霸權并反對第三國建立霸權的努力; (3)反霸不限于亞太地區,適用于全世界;(4)反霸符合聯合國精神。中方為此雖持有異議,實際上這成了雙方解決問題的基礎。
到了1977年秋,福田首相對反霸條款表現出積極姿態,表示要“進一步努力達到雙方滿意的目標”。在“宮澤四原則”的基礎上,日方提出一個新方案,同意將反霸條款寫進條約,但要加上一條“日中兩國依據本條約發展和平友好關系,不針對任何第三國”,拉近了雙方的距離。1978年5月,福田首相派園田外相訪華作最后的意見,雙方終于對“本條約不影響締約各方同第三國關系的立場”達成共識,最后達成協議。1978年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在北京簽字,談判終于有了結果。關于反霸條款,最后是用“締約雙方表明,任何一方都不應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或其他任何地區謀求霸權,并反對任何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本條約不影響締約各方同第三國關系的立場”。
1978年10月,鄧小平副總理率團前往日本出席和平友好條約批準書交換儀式,10月23日在東京交換批準書,條約正式生效。從此,中日聯合聲明和中日友好條約成為雙方應遵守的、指導中日關系的文件。(責任編輯:曉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