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廠與B廠有長期業務關系。B廠欠A廠10萬元貨款一直無力歸還,B廠于是提出用自己廠里生產的高壓鍋抵債,A廠考慮到讓B廠歸還現金可能性不大,于是同意了B廠的要求。B廠遂將價值10萬元的一批高壓鍋送至A廠,A廠又以半賣半送的形式發售給職工作為福利。職工在使用過程中,曾有人向廠領導提出這批高壓鍋有質量隱患,但A廠未加重視。大約過了一個月,職工焦某家的高壓鍋發生爆炸,將焦某炸傷,焦某遂將本廠和B廠告上法庭,要求賠償經濟損失。
本案屬于產品侵權責任案件。對于這類案件,受害人選擇賠償者的余地較大。我國《產品質量法》第43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要求賠償。屬于產品的生產者的責任,而由產品的銷售者賠償的,產品的銷售者有權向產品的生產者追償。屬于產品的銷售者的責任,而由產品的生產者賠償的,產品的生產者有權向產品的銷售者追償。”本案的爭議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高壓鍋爆炸究竟是產品質量問題造成的還是焦某操作不當造成的;二是A廠是不是銷售者。法院為查清事實,抽取了幾只高壓鍋送專門機構檢驗,發現它們都為不合格產品,同時也沒有證據表明焦某在操作中存在過失,B廠毫無疑問應對焦某的損失承擔責任。至于A廠,其本身不具備高壓鍋經營者的地位,而且A廠在將高壓鍋交給職工使用的過程中,既沒有贏利的事實,也沒有贏利的目的,所以法院最終判決A廠不承擔責任,全部責任由B廠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