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眾化的文化消費品,報刊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大多數人在瀏覽過后往往就將其當作廢紙扔掉,而有些人卻成天在報刊之中“尋財挖寶”,在一些別人視而不見的內容中發掘自己所需要的“寶藏”。
1935年3月20日,有位名叫伯爾托爾德-雅各布的瑞士作家出于對希特勒納粹主義的義憤,向外界公開披露了希特勒軍隊的內部機密情報,結果被希特勒的特工綁架到了德國。
原來,剛上臺不久的希特勒打著和平的旗號,悄悄地擴軍備戰,組建了一支精銳部隊。雅各布隨后便出版了一本小冊子,詳盡地披露了希特勒新組建軍隊的組織結構、參謀部的人員狀況、部隊指揮官的名字、各軍區的情況,甚至還涉及到了剛組建完畢的裝甲師里的步兵小隊,其中列舉了168名指揮官的姓名及其簡歷。
希特勒聞之十分惱火,遂下令將雅各布抓到德國,追查他的情報來源,不料其結果大出所料。雅各布說:“我書中所有的資料全部來源于德國的報紙,在搜集到報紙上的新聞、結婚慶典和喪禮訃告中有關德軍的內容后,我再加以歸類整理,就寫成了這本書。”雅各布舉例說,寫出哈濟少將是駐扎紐倫堡17師的指揮官,就是當時紐倫堡有一家報紙發了一個喪禮消息,稱“新近調駐在紐倫堡的第17師指揮官哈濟將軍也曾參加喪禮”。在烏爾梅的一份報紙上,其分類廣告欄里有一則菲羅夫上校的女兒和史太梅爾曼少校舉行婚禮的啟事,里面寫道:“此外還有從斯圖加特趕來參加婚禮的莎勒少將”,上面還說明他是當地的師團指揮官。
可見,雅各布是個有心人,能從被許多人忽視的文字報道中細心地提煉出自己所需要的資料。這宗十分離奇的“間諜案”成為世界間諜史上的經典案例,雅各布也獲得了“業余天才間諜”的美稱。
20世紀60年代,我國對于大慶油田的情況是保密的。日本人為把煉油設備賣給我國,迫切想獲取大慶油田的情報。日本的商業諜報人員從《人民中國》雜志上的一張照片和一個小村子的名字進行了私下研究:從照片中王鐵人戴的皮帽子,判斷出大慶處在嚴寒地帶;從報道文章中的“他們把鉆車連推帶拉弄到現場”一句話,判斷這里距鐵路線不太遠;從小村子的名字分析是在我國東北地區。
日本人對東北很熟悉,他們很快從地圖上找到大慶第一口油井的位置,進而從煉油塔房的一個扶手欄桿找到尺寸,推算出塔的外徑、內徑,從而知道了煉油能力;從產油能力與煉油能力的巨大差距,他們判斷出中國正在考慮進口煉油設備。于是他們馬上派人來談判,從而抓住了絕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