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馬從有史以來就與人類社會生活關系密切,加之馬矯健挺拔的形態和勇往直前的特性,因此,千百年來人們對馬都非常喜愛,馬也成為歷代畫家的重要創作題材。在歷代畫馬者中,名家輩出,其中還有許多有趣的故事。
談及唐代畫馬名家,首推曹操后代曹霸,他雖出身于貴族,卻喜愛藝術而不慕名利富貴:“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后來其生活貧困,如杜甫《丹青引》詩所描寫:“途窮返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貧。但看古來盛名下,終日坎凜纏其身”。盡管如此,曹霸仍對藝術執著追求,所畫之馬神態風骨,不同凡響,滿朝臣僚為之驚訝。被杜甫贊之為“一洗萬古凡馬空”。
曹霸的弟子韓干,畫馬更是“青出于藍勝于藍”。當時愛好書畫的唐玄宗把他召入宮中專門畫馬,并要他向宮廷畫家陳閎學習,韓干卻說:“皇宮馬廄的許多名馬都是我的老師。”表明他師法自然,“以馬為師”。所以,他畫的馬活靈活現,具有雄渾、駿健的特點。唐代時興人以肥壯為美,韓干畫的馬也是膘肥體壯,寓骨氣于肥壯之中。因此,在畫壇和民間流傳著韓干不少帶有神話色彩的傳說:有一次鬼使上門向韓干求馬圖,以作坐騎,韓干便畫一馬焚之。不幾日,竟見鬼使騎韓干所畫之馬來致謝;又說一貴官帶著韓干的馬畫出使江南,一日江面狂風不止,此官便祈求菩薩保佑,當夜得一夢,叫他獻出韓馬圖就可免災。次日,該官獻出馬圖后,風即止,人也安然無恙。雖然這僅是不可信的“妙畫通靈”的傳說而已,但說明人們對韓干馬圖的贊賞與推崇。
宋代李公麟也是畫馬名家。他善于畫馬,“每欲畫,必觀群馬,以盡其態”。他畫馬以單線勾出,比例準確,動作生動,清晰地表現出肌肉骨骼的結構,身體的重量感、軟硬質感乃至光澤印象,極為傳神,似乎畫出馬的“靈魂”來,有巧奪天工之妙。因而引起了御馬廄飼養員的驚恐,怕因此被“神仙”看中,御馬失去“靈魂”而死。于是懇求李公麟行行好事,不要再畫馬了。李公麟畫馬的名聲因此被傳揚出去,著稱于世。還值得一提的是,因他臨摹的唐代名家韋偃的《牧放圖卷》流傳至今,因此讓后人能看到如此壯觀的畫卷。畫面有馬1200多匹,可謂畫馬之最。他的臨摹既不失韋偃的原意,又表現出李公麟自己的技藝特點。此畫乃珍品也。
宋代宋徽宗在畫院招收新的畫家,常常用出題作畫的方式來考試。有一次,題目是“踏花歸來馬蹄香”。不少人畫馬道落滿了許多香花,其中有一位畫家想象豐富,畫的馬前后不落香花,只用寥寥數筆,畫幾只蝴蝶正在追隨馬蹄翩翩起舞,從而得到宋徽宗的贊賞。
元代趙孟頰是位書畫大家,尤以畫馬著名。他畫馬方式獨特:作畫之前,將自己關在一間房里,脫下外衣,只著短褐,趴在地上,或四肢跳蹦,或伏地滾臥,或引頸長鳴,或蹶蹄顛撲,極盡馬的各種姿態,然后揮筆作畫。畫出的馬,雄健勁拔,生氣蓬勃,活脫脫地躍然紙上。《浴馬圖》是他的代表作。
現代畫家中畫馬的名家也不少,其中,尤以徐悲鴻最著名。他自小從強盜牌(大刀牌)香煙盒里附送的動物圖片上學畫馬,后來對實物和動物標本寫生。19歲時到上海謀生,送到商務印書館附設美術館的自薦作品就是一幅馬。當時該館館長高峰奇看到此畫,立即回信大加贊賞說:“雖古之韓干無以過也。”并將這幅畫刊印發表。20世紀20年代。徐悲鴻到法國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學習油畫,在勤奮學習人體素描的同時,也開始研究馬的骨骼、經絡等生理結構,并對活馬寫生,速寫稿達1000多幅。從此,他畫馬能做到胸有成馬,生動地畫出了馬的驃悍、馴良的氣質和渾身充滿活力的美,從而塑造出千姿百態的奔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