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末的維也納,是音樂氣氛最濃的城市。在顯赫貴族的客廳里,音樂表演成了一件高尚和時髦的事。所以貝多芬也就經常處在貴族及擁有各種頭銜人物的包圍之中,可他總是高高昂起他那獅子般粗獷的大頭顱,從不獻媚于任何人,公開表現他的自尊,顯示出比貴族還要貴族的氣質。
一次,在利西諾夫斯基公爵的莊園里,來了幾位“尊貴”的客人。這幾個不足別人,正是侵占了維也納的拿破侖軍官。當時,貝多芬正住在公爵的莊園里,當軍官們從主人那里得知這里有大名鼎鼎的貝多芬時,便紛紛表示景仰之極。公爵為了取悅這幾位來賓,便非常客氣地請求貝多芬為客人們演奏一曲。但貝多芬斷然地拒絕了公爵的請求。當公爵由請求轉為要求的時候,貝多芬憤怒到了極點。他一聲不響,猛地推開客廳的門,在傾盆大雨中憤然離去。
回到住處,他把利西諾夫斯基公爵給他的胸像摔了個粉碎,并寫了一封信:公爵,你所以成為一個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而我之所以成為貝多芬,完全是靠我自己。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也有的是,而貝多芬只有一個。
的確,一個人是出身貴族或是出身平民,這是我們自己無法把握的,只能由上帝來決定。但是,一個人是選擇高貴,還是選擇低賤,卻完全可以由自己來決定。
正如貝多芬所言,由于偶然的出身,這個世界上的確有過無數的公爵。然而,歷史最公正,時光最無情,當這些顯赫一時的公爵一個個都灰飛煙滅,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時,貝多芬卻沒有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貝多芬沒有高貴的出身,卻有不朽的作品,正是它們,為貝多芬贏得了無尚的榮譽;也正是它們,使貝多芬在人們心中鑄起了一座無形的豐碑。要知道人民首肯的永遠是那些讓他們心悅誠服的高貴的靈魂。
心動不如行動
在一個促銷會上,美國某公司的經理請到會者站起來,看看自己的座位底下能找到什么?經查找,不少人都在自己的座位下發現了錢,最少的撿到一枚硬幣,最多的人拿到了100美元。這位經理說:這些錢都歸你們了。但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沒有人能猜出這是為什么,經理最后一字一頓地道出了其中的緣由。他說,我只不過想告訴你們一個最容易被大家忽視甚至忘掉的道理:坐著是永遠也賺不到錢的,心動永遠不如行動。
滾滾紅塵,茫茫人海,那些在事業上卓有成就的人,哪一個不是行動的楷模?北大著名教授王選說:一個人老在電視上露面,說明他的奮斗歷程快結束了。因為一個埋頭苦干的人,哪里有那么多的時間閑談。一個實干家,必定是一個視時間如生命的人,必定不是一個空談家。
上帝是公平的,給誰的都不會太多,但也不會太少。那些事業有成的人必定是睡眠最少的人,甚至他們覺得極其有限的睡眠也太過“奢侈”。對于他們而言,行動具有巨大的誘惑力。正是那些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行動,讓他們理想有托,甚至激情澎湃,并最終夢想成真。讓心靈獲得了最大限度的歡樂與舒展。
客觀地講,每個人都有夢,都有雄奇瑰麗美好的憧憬。這是人類積極向上的天性,正是這無數夢的實現,讓我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幸福美好。但同時也不得不承認,大多數的人之所以不能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家只是徒然心動,而絕少行動,也難怪我們會一事無成。
塵世的每一個人,當我們驚羨于別人的成功時,先不要看他得到了多少,而是應該看一看他為成功付出了多少。珍珠的明艷,是因為它經歷了無數次的打磨。無論什么時候,心動永遠不如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