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邦交正常化30年來,中日經濟關系獲得了全面、迅速發展。2001年中日雙邊貿易額已達到891.95億美元,迄今日本已連續九年保持了我國第一大貿易對象國的地位,中國也從2001年成為日本第一大出口對象國。日本對華直接投資也在波動中獲得了迅速增長,截止2001年底累計投資額已達324億美元,依舊保持著我國第二大直接投資來源國的地位。近年日本的對華政府開發援助(ODA)雖有所減少,但迄今日本仍是對華提供ODA最多的國家,而中國則是日本第一大援助對象國。
但在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在目前的中日經濟關系發展中,也存在許多問題和消極阻礙因素。其中之一,就是伴隨中日比較經濟增長優勢的逆轉,在日本一些人中形成了所謂的“中國威脅論”,認為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將會對日本造成威脅和損害,甚至主張對中國進行“遏止”,近年中日關系中出現的一些摩擦和麻煩皆與這種“中國威脅論”有關。毋庸諱言,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勢必會加劇中日企業和產品的競爭關系,但更應該看到的是,在經濟相互依存空前擴展和深化的今天,日本也從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中得到了多方面的、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這些利益至少表現在:
擴大了日本產品的國際市場,有利于日本產品出口
眾所周知,日本經濟長期蕭條的根本原因是內需低迷,經濟回升主要依賴外需拉動。而在全球經濟貿易深陷低迷的背景下,經濟快速增長正使中國越來越成為吸納日本產品、擴大日本外需的最重要市場。按日方統計,2001年和2002年上半年,日本出口總額分別減少了5.1%和7.0%,而對華出口則分別增長了15%和11%。按中方統計,2002年1~7月日本對華出口增長達14.5%。2001年中國已經成為日本的第一大出口對象國,中國經濟形勢好壞,市場狀況如何,對日本經濟來講,顯然已經是舉足輕重,息息相關。
擴大子日本企業和利潤空間,有利于日本企業發展
經濟衰退、市場萎縮、通貨緊縮等因素的長期存在,直接惡化了日本企業的國內生存環境和經營狀況。2001年度,日本企業的經常利潤減少了19.6%,其中制造業大企業、中堅企業和中小企業更分別減少了38.6%、35.6%和46.2%。而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則為日本企業提供了新的更加有利的投資機會和發展空間。通過擴大對華直接投資,不僅有效開拓了日本企業的中國市場,還可使日本企業通過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和豐富資源,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價格競爭力,改善經營狀況,提高收益水平。目前中國勞動力的月平均工資尚不足100美元,只有日本的1/30。
擴大了日本產業的轉移去向,有利于日本產業升級
導致90年代日本經濟長期蕭條的另一主要原因是其產業調整緩慢、升級滯后,只有將經營資源從必須退出的傳統產業轉移到亟待發展的新興產業,日本經濟才能找到新的發展支柱。而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則有利于日本勞動、資源密集型產業的向外轉移,目前這種產業轉移勢頭已經形成,未來還會得到進一步強化。據日本國際協力銀行的最新調查,在今后三年中準備“擴大、強化海外事業”的日本企業中,76%選擇了中國作為投資地域。2001年度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總體上減少了26.3%,而對華直接投資則增長了64.0%。
擴大了日本市場的產品選擇,有利于日本國民福利
伴隨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和生產能力的迅速增強,越來越多的物美價廉的中國產品進入日本市場,不僅滿足了消費者的多樣選擇,而且還降低了物價總水平,這對提高日本國民的福利水平顯然是有利的。近年一些日本企業總是抱怨中國大量低價制成品的進口激化了市場競爭,加重了通貨緊縮,卻不提正是市場競爭的活躍和物價水平的穩定,才能帶來日本國民實際福利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