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間會計標準的不一致導致了投資者恰當理解對方公司財務信息的困難,阻礙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潮流,加大了跨國投資的交易費用
10月29日,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下屬的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簽署諒解備忘錄,美國正式承諾開始積極參與IASC的工作,致力于高質量會計準則的制定,以縮小國際會計準則與美國會計準則之間的差異。
會計準則既是公司編制財務報告使用的標準,也是投資者閱讀財務報告所使用的標準。在這個意義上,它是公司管理層與投資者、投資者與投資者之間衡量公司業績、分析投資價值的一種商業語言。
隨著投資市場的國際化,跨國界、跨地區的投資日益增多,資本市場也日趨國際化,國際間的商業往來日益頻繁。然而,國際間會計標準的不一致卻導致了投資者恰當理解對方公司財務信息的困難,阻礙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潮流,加大了跨國投資的交易費用。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1993年德國戴姆勒-奔馳公司擬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時,發現公司按照德國會計準則編制的財務報表是贏利,而按照美國會計準則編制的報表卻是虧損。同是一家公司,卻因為會計標準的不一樣導致了投資者對其經營業績截然相反的認識。因此,加快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便成為國際會計組織和證券投資機構過去十余年來一直努力的方向。
在會計準則國際化進程中發揮主導作用的機構是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它成立于1973年,截止到1987年,共發布了25號國際會計準則。這些準則在協調各國會計準則制定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1995年,IASC與作為政府間證券市場協調的證券委員會國際組織(IOSCO)達成共識,共同促進IASC所頒布準則在IOSCO各成員國資本市場上的應用。作為共識的一部分,IASC決定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比如3—4年)建立一套核心準則(Core Standards),以用于外國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的編報,從而提高國際會計準則的權威地位。但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努力卻并未得到作為全球最大資本市場——美國同行的認同。迫于美國的壓力,IASC在1999年對機構進行了重大改組,并在運作模式上,開始全面與美國會計準則制定相一致。IASC通過這次重大改組,其準則制定具有了更廣泛的代表性和國際參與性,會計準則的國際化進程也因此朝前邁進了一大步。
中國改革開放20余年間,在推進會計準則國際化、提高財務信息質量方面已經取得了進步。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在擬定會計準則的過程中,也將國際會計準則作為主要參考依據。這就使得中國現有的會計標準體系在基本原則方面幾乎與國際會計準則完全一致。但由于中國市場經濟體系剛剛開始建立,以證券市場為主導的資本市場尚不成熟,經濟的開放度不高,會計師的經驗尚不豐富,所以,對全面應用國際會計準則尚存有多方面的顧慮。其中最主要的顧慮是:擔心過早過快的推進會計準則國際化會“弄巧成拙”,造成會計工作的混亂和影響會計信息的質量。
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經濟的國際參與度必將提高,會計作為國際間商業往來的語言,也必將與國際間通行的會計標準相一致。事實上,在經濟制度體系中,會計準則是最底層的制度之一。其他諸多經濟政策與制度都是在會計準則基礎上建立和完善起來的,比如財政政策、稅收制度、公司法等,公司與公司間、公司與銀行間、公司董事會與管理層之間等契約關系的建立,也都是以會計準則為基礎的。當然,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夠達到,也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徹底改變。但正如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主席大衛·泰迪爵士所說:“盡管我們意識到未來還會遇到很多挑戰,但現在我對能消除國家會計準則和國際準則之間的主要差異充滿信心;世界資本市場需要一套投資者能信任的全球會計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