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國政府投入了455億美元用于開發西部,并準備逐年加大投入。但是,這項戰略的成功,需要的不僅僅是資金
經合組織《觀察家》 2002年10月
資本“冷落”西部
近年來,有關中國經濟潛力的討論不勝枚舉,有人說,有朝一日它將會與美國并駕齊驅。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發展的確非同尋常,即使是保守者也認為中國經濟前途光明。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發展非常不平衡:在1983年至2001年4000億美元的新增投資中,大多數集中在東部和南部沿海地區。實際上,這一時期,東部沿海地區占了外國直接投資流入總額的88%,而中部地區只吸引到了9%,西部地區略大于3%。
為什么這會成為問題?對于小一些的國家或更發達的略大一些的國家來說,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可以駕馭。中國是名符其實的大國。盡管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把各地區緊密連在一起,但中國仍是一個文化和傳統豐富多樣的國家。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它必須面對的一個挑戰是,不僅要防止經濟發展不均衡危及社會凝聚力,而且要防止危及其長期經濟穩定。
為了應對挑戰,2000年1月,中國提出了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這是一項旨在將國家投資、外部技術、外國貸款和私人資本引入西部地區的重大舉措。實際上,2000年政府投入了455億美元用于開發西部,并準備加大投入。但是,這項戰略的成功,需要的不僅僅是資金。
西部需要什么樣的藥方?
這些落后地區幅員遼闊:內陸省區共有11個,占中國國土面積的56%,幾乎相當于印度的兩倍,人口占全國的23%。然而,人均收入僅及全國平均水平的60%。這種差距不斷擴大。以甘肅省為例,1980年該省人均收入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84%,到1999年降至56%。加入世貿組織為西部和北部地區爭取新投資,包括外國投資提供了機會,但它們必須首先克服基礎設施和勞動力方面存在的嚴重問題。
當初,中國政府集中精力發展東部沿海地區,希望由此輻射到全國其他地區。這在理論上是好的,但迄今收效并不顯著,經濟改革向沿海地區傾斜是一方面原因。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后果之一是,這個本已因遠離世界市場,而地區市場又非常狹窄且相對貧困的廣大地區,不得不設法應付不景氣的國有企業。
內地的民間資金流向了沿海地區,凈資本流從落后的西部轉移到了收益更高的富裕的東部地區。雪上加霜的是,隨著熟練的和有企業家頭腦的年輕人遷往東部,尋求更高的工資和更優越的生活條件,內陸地區受到了人才流失的困擾。
當然也有一些有利因素。西部地區成本較低,包括在前軍工企業的未開發的大量熟練勞動力,以及大量的廉價非熟練勞動力。西安和成都等省會有一些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西部地區還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如新疆的油氣和礦產,以及堅實的農業基礎。事實上,四川省是中國的水稻主產區。絲綢之路、西藏高原、九寨溝遺址和盛產水果的沙漠綠洲吐魯番等都有巨大的旅游潛力有待開發。但是在當今競爭異常激烈的全球經濟環境中,這些資源不足以吸引外國投資者。
如何改變這種狀況?由于這些地區遠離沿海,發展直接面向出口的產業顯然不太合適。在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巴基斯坦和印度等鄰國可能會有機會,這主要是因為西部地區靠近這些國家,但也存在一些復雜問題,如某些邊境地區的民族問題。另一條路是瞄準世界市場其他地方的投資能源領域的外資,這些投資將把中國西部納入到東部出口導向型企業的價值鏈中。這可能意味著要調整部分投資,并吸引新投資,而且要側重發展無需靠近終端客戶的行業。服務業顯然是一種選擇,比如為沿海地區旅館提供會計服務;呼叫中心和數據處理等。在制造業方面,吸引技術設備和機械零部件制造商或許行之有效。
所有這些都要求要有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基礎設施,而這正是中國西部地區所欠缺的。此外,還必須改善交通狀況,消除地區間的貿易限制,使內地可以引進人才,并提供東部地區企業目前從國外進口的自然資源。長遠而言,在東部設立更加面向市場的研發機構也是可行的——目前西部地區的研究機構往往與軍事有關。目前在軍工企業和其他國有企業中為數不多的熟練勞動力也要更加充分地加以利用。
地方政府仍需努力
在一段時間以內,政府“西進”政策所帶來的大量資金將能大大改善該地區的基礎設施,但無法改善規章制度和管理結構。另一個需改革的領域是金融系統。在計劃經濟下,金融系統的作用主要是拿出國家資金然后收賬。不良貸款問題嚴重。將銀行解放出來不僅有助于改善企業的融資,而且能增強透明度,減少腐敗。在吸引投資過程中,這點非常重要。
西部應該建立地方工業,盡量采取市場激勵、增強內力等措施,而不是采取會扭曲管理決策的硬性規定和其他行政干預手段,來防止資金和熟練勞動力外逃
盡管中央政府已大力改善地區發展的環境,地方政府仍需努力。在外資投資小環境方面,改善的余地似乎還很大。應該建立地方工業,盡量采取市場激勵、增強內力等措施,而不是采取會扭曲管理決策的硬性規定和其他行政干預手段來防止資金和熟練勞動力外逃。
在僅靠市場無法獲得額外和非直接利益(如技術轉移、吸引熟練勞動力、財政安排等)的情況下,政府介入吸引外資也可能是合理的。在外商確定投資地點方面,此類鼓勵措施可能具有決定性作用,但如果管理不善,就可能導致腐敗和市場扭曲。鼓勵措施的目的必須是增進該地區的長遠商業機會,以利于外資的流入和保持。另外,稅收減免等鼓勵措施可能會導致地方政府缺乏資金投資于基礎設施及打擊犯罪和腐敗,而這恰恰是吸引外資所需的。跨國公司必須慎重抉擇。招商引資機構有利于樹立地區形象,吸引潛在投資者的注意。中國非常明白這一點。上海和煙臺的招商局都非常成功,而且已被視為在西部不同地方設立招商引資機構的典范。
中國幅員遼闊,同時改變所有地區的外國直接投資狀況絕無可能。西部大開發戰略可以側重建立投資焦點,就像它目前所做的那樣。比如,可以鼓勵西安、昆明、洛陽等利用其研發和交通網方面的優勢,成為經濟發展的龍頭。
這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如果一個地區能吸收外資帶來的先進技術和管理技能,并把外資引致的增長潛力轉化為持續的經濟發展,那么它需要的人力資本就能降到最低。四川和陜西等省擁有很強的研發機構和高等院校。這些機構以前側重于技術研究,但它們能成為研發型外國直接投資的有益技術來源。政府的力度仍需加大,以提高教育水平并創造防止人才流到東部及吸引東部企業家的環境。
當然,能源投資也有潛力可挖。油氣管道工程能通過泵站、維修站、安全設施等形式,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將引進外資與發展當地企業緊密結合起來很重要。但是,除了能源,其他礦產和原材料開采項目即使吸引了外國投資者,也不可能使當地企業得到更大的發展。
在彌補富裕的沿海省份與欠發達的內地省份之間巨大的收入差距方面,中國政府還有許多要做。還比如,政府必須切實為國內民間資本的自由流動消除障礙,讓市場對資本和資源配置的作用發揮出來。朱總理曾強調,西部大開發是一項跨時二三十年的長期任務。這個看法是實事求是的。雖然中國政府無法一蹴而就,但它必須確保外資的增長能使最需要外資的這些地區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