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擠兌的危機,有效的途徑不是硬去滿足所有儲戶同時取現的要求,而是幫助銀行提高隨時應對取現的能力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余震猶存,2001年阿根廷的銀行體系再起震蕩,一些國家在警醒之余,開始考慮用儲蓄保險體制來維護儲戶的利益。但這真的就是對付金融風暴最好的辦法嗎?
儲蓄保險體制初露崢嶸是在上個世紀30年代。飽受經濟大蕭條之苦的美國因為實施了儲蓄保險體制,最終走出了危機并在戰后迎來了經濟高增長的繁榮年代。
我們需要儲蓄保險,因為去不去銀行取現完全是儲戶個人的行為,一旦發生擠兌風潮,任何一個儲戶都會擔心其他人會把銀行里有限的現金統統提走。誰都知道,到銀行取款,講究的是先來后到,最后去的人,可能就是那個兩手空空家底全丟的人。所以心理危機一旦發生,金融危機就會隨之到來。其實,只要儲戶有足夠的耐心,銀行總是會有足夠的資金流來滿足他們取現要求的。這就是所謂的戒備心理在作怪,如果儲戶之間可以相互交流協調行動,他們就完全不必在擠兌中互相“殘殺”。儲蓄保險的好處就在于給儲戶們吃了定心丸,就算其他人把銀行的現錢都取光了,也不用擔心自己的利益會受到損害。
但是新問題出現了。1980年代的美國就受到了儲蓄保險的一次警告—— 一場大規模的存貸危機發生了。儲蓄保險使得銀行職業道德大滑坡,因為那些獲得保障的儲戶們不再像以前那樣小心謹慎了。就像我的自行車如果上了盜竊保險,買鎖的時候我就會選個便宜點的,反正車子丟了也無所謂。同樣,那些沒有了風險的儲戶們,也就失去了監督銀行工作的積極性,銀行投資開始變得毫無顧忌。盡管不能把導致存貸危機的所有責任都推到道德問題上去,但它確實難辭其疚。有了教訓之后,美國對儲蓄保險體制進行了改革。但這就夠了嗎?會不會有其他辦法比儲蓄保險更有效呢?
把時間退回到1873年,Walter Bagehot在他的大作《朗伯德街》中說,面對金融危機,中央銀行可以通過清償政策(清算和破產)力挽狂瀾。比較Bagehot的觀點和儲蓄保險體制,我認為前者不僅可以有效地阻止銀行危機,還能避免儲蓄保險的種種弊端。
面對危機,有效的途徑不是硬去滿足所有儲戶同時取現的要求,而是幫助銀行提高隨時應對取現的能力。銀行資金中有很大一部分被不動產和長期投資捆綁住了,所以銀行確實缺乏現金,但這并不意味著銀行缺乏清償能力。此時,中央銀行就可以發揮作用了。比如循環購買,銀行用不動產或債券換取官方資金庫中的現金,等資金回籠后再重新收回。這樣,銀行就可以比較從容地應對擠兌風潮,避免損失。當然,儲蓄保險體制也可以利用循環購買的方式解除儲戶的戒備心理。有了保障之后,儲戶就不著急立即取現。
但清償政策直接救的是銀行而不是儲戶,所以儲戶不會喪失監督銀行的積極性,這樣銀行就很難在職業道德上出問題了。如果一個銀行有了壞賬,發現自己麻煩纏身,它可以要求中央銀行的幫助,變賣一部分家當換取現金。但前提是,過一段時間它必須把家當重新贖回來。如果這些家當本身就一文不值,它就沒有游戲資格。如果它宣布破產拒不贖回原來的家當,按銀行破產法,中央銀行就要對這些家當進行收編。這樣的操作程序,使得儲戶和投資者都不敢對銀行的行為掉以輕心。
在我看來,清償政策既能有效防止金融危機,又能避免儲蓄保險所帶來的副作用。儲戶需要它保護資金,銀行需要它維持信譽。但是不論儲戶或銀行都不能變成脫韁的野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