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李宏動了要跳槽念頭的不僅是福萊的大,更主要的是福萊在政府公關、公共事務和政策影響等領域的絕對優勢
再次創業
約李宏的采訪,給出的時間不是早餐就是晚飯后,白天他基本上都不在辦公室。自從6月6號正式上任合資公關公司福萊靈克中國公司的董事總經理以來,41歲的李馬不停蹄地在外見客戶, 能夠在較短的時間里擁有一定的業務量,對剛走馬上任的他來說是最重要的。
正當精力充沛的李向各方面介紹福萊在政策策略影響、政府關系、公共事務、產業政策等方面的優勢時,他協助創建并付出9年心血的另一間公司——奧美中國公關公司正朝本地化方向又邁出了一大步。6月11日,奧美宣布,和中國本土最大的公關公司之一西岸咨詢策劃公司合并。這樣,在北京、上海和廣州共擁有6家辦事處、總員工超過130名的奧美西岸合資公司成為了中國最大的公關集團。
“突然來到福萊,對我自己來說也是一個非常意想不到的事情。”之前一直擔任奧美公關董事總經理的李宏告訴《商務周刊》,“4月份他們托人來跟我接觸的時候,我還不認為福萊在這個產業里是一個很重要、影響很大的公司。它甚至根本不在我的雷達屏幕上。”
確實,福萊靈克只有一支10余人、且流動性很強的隊伍,目前的營業額根本無法和奧美公關已逾400萬美元的年收入相比。
轉變發生在他隨后的一次美國之行中。“當我到美國看完福萊的公司總部以后,我感到非常震撼。2001年福萊的營業額是3.45億美元,在全球公關公司里排第二位,而奧美公關則排名第十。”李說,這個在全球都非常成功的公司,為什么在中國做得這么小呢?“它在國際上的成功完全應該有機會做到國內來。”
讓李宏動了要跳槽念頭的不僅是福萊的大,更主要的是福萊在政府公關、公共事務和政策影響等領域的絕對優勢,該領域恰好是李的優勢和興趣所在。奧美的人說起李宏來總是說他“政府關系十分了得”,但奧美的長處還是在品牌和營銷上。
“在奧美的時候,我主要做產品的策略營銷,這很有意思,是奧美的長項,也做一些危機管理和政府公關。”李說,“政府關系和公共事務離不開美國、歐洲或者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的支持。這類行業性的問題都是跨國界的問題。福萊這方面的成功經驗比較多,這一點作為它的核心競爭力是比較明顯的。因此我在福萊能夠利用的資源比較多,能夠產生影響的機會也會比較多,而在奧美我就沒有這些資源。” 比如美國藥品委員會是美國福萊的客戶,有關美國醫療、保險改革的一些資料就很容易拿到和用于其他市場。
“政府關系、公共事務和產業政策是福萊最大的一部分業務,全球其他的公司在這方面都沒法跟它比。”李宏說。
另外,正因為福萊靈克在中國業務的小且未成型,也給李宏的創業沖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畢竟李在中國做公關的這10年來,正是外資公關公司的大舉進入并成長,以及本土公關公司迅速崛起的10年。他積累了足夠的經驗和教訓。
“奧美現在已經發展得很大了,發展中的一些問題已經出現。而我喜歡建立一個新的東西,創立一個新東西總有激動人心的感覺。我希望做一些重新啟動公司的工作,而我覺得福萊是有機會的。”李宏說,“小的公司可以使我能夠多有些控制力,至少在未來一兩年可以去實現我想實現的目標。”
公關未來的競爭是在于高端
李宏為公關業務畫了一個金字塔。最上層是高端服務,包括政府關系、公共事務、企業內部傳播、危機管理等,“大家都說可以做這個領域的業務,但是如果你真正到市場里去看,只有不多的幾個公司能做這方面的業務,所以競爭不是很激烈。”
金字塔的第二層是行業服務,如只提供IT、快速消費品、日用化學品等產品的公關服務。國際和國內的一些公關公司在該領域的競爭比較激烈。
競爭最激烈的是底層服務。最底層的公司門檻低,比如只做簡報、媒介監測、發新聞稿等業務。根據中國公關協會的數據,中國的公關公司已經有1400多個,大部分都在底層競爭。“對福萊來說,我們定位是定在高端服務的,中端服務我們也會做一些,但低端服務不屬于我們核心競爭力的范疇。”李宏明確提出,中國加入WTO以后,跟國外的很多接口,無論是政策、法律,還是法規方面,都需要很多公司從中溝通,“因此,我認為高端公關咨詢市場的潛力很大。”
從過去到未來
“奧美是一個我工作過9年的地方,僅在中國奧美我就工作過7年。”李宏說起奧美,自然而然帶有濃厚的感情。
1993年,李宏還在外企服務總公司工作時,當時奧美亞太區總裁想在國內找一家合資單位,在考慮了一撥推薦人選后,最后選定李宏去香港奧美學習。在那里,李被分到了策略營銷組,主要做與中國有關的項目。
1994年李回到中國,當時奧美還沒有下定決心在中國成立公關公司,所以大部分項目都是通過李和他在國內的一些合作伙伴來完成的。 外資公關公司早就看好了中國市場的潛力,但外資企業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是從1994年開始的。“進入的原因是人民幣并軌,外匯管理制度取消,這一政策大大刺激了外商投資中國。”李宏說。很多外商都把在中國的代表處升級成分公司,把公司的制造中心、營銷中心搬到中國。從那以后,中國每年外商投資額都在300億到400億美元左右,奧美也是在這一階段在中國成立公司的。其實福萊也是那股外資公關公司開業潮中的一個。1994年,福萊和中資的靈克公關公司合資,成立了福萊靈克公司。
中國公關行業的成長與中國對外開放的進程是一致的,整個80年代,只有偉達和博雅兩家美國公關公司在中國開展了有限的業務。“從1992年起,美國的愛德曼、奧美、福萊靈克、凱旋先驅、英國的宣偉等相繼進入中國市場,這些外資公司絕大部分名列全球公關業前10位。”中國國際公關協會副秘書長郭惠民教授回憶道。但到1999年,中資公司的年營業總額開始明顯超過外資公司,它們的營業額年均增幅30%,是外資公司的一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西岸咨詢策劃公司,西岸有一串顯赫的客戶名單:微軟、康柏、德爾、施樂、思科……在幾年的市場搏殺中,西岸不止一次地戰勝過那些最負盛名的國際公關巨頭。
國際公關協會的調查則顯示,中外公關公司各具優勢,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總體來講合作大于競爭,目前已經出現中外公司優勢互補,同時為一家客戶服務的趨勢。調查報告說,外資公司在戰略咨詢、危機管理、公關策略等方面繼續保持優勢,而中資公司則在展覽設計、會議組織、宣傳品制作等方面技高一籌。在組織大型活動、市場推廣、新聞發布等方面,中資公司已開始抗衡外資公司。原西岸創始人、現西岸奧美公司董事長黃勇大膽預測:“未來中國的前10大公關公司都將是中資公司或合資公司。”
李宏則認為:“是中國企業還是外國企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是好的企業。未來的企業只分兩種:好的企業和不好的企業,好的企業應該有眼光,改善自己的形態、服務,形成良好的循環。”
所以李宏對福萊的定位是要做這個產業里最好的公司,不一定做最大的公司。“所謂好,就是保證服務質量,給客戶帶來最終的結果。”李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