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化工研究院地處我國西部重鎮蘭州,瀕臨黃河,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是甘肅省惟一一家集科工貿為一體的應用型化工科研單位。
化工院前身為兵器部214所,是我國惟一的高能炸藥研制科研院所。1984年9月,兵器部內部結構調整,214所大部分技術骨干并入兵器部某所,剩余人員成立了甘肅省化工研究院。科研方向調整為石油化工、精細化工、無機化工、民用炸藥與爆破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由于專業方向的轉變,以及人們固有思想觀念等種種原因,化工院無論員工待遇還是業務水平和以前比有天壤之別。該院領導認識到:不改革就沒出路,不改革就不能發展。1993年底,化工院逐步引入企業管理模式,劃小核算單位,實行內部承包經營,用人制度實行雙向選擇,競爭上崗等方式,分配上實行工資和效益掛鉤,獎金和利潤掛鉤,從而有效地提高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從1994年至1998年,化工院走過了一條較平穩的路,但年收入卻始終在四五百萬元徘徊。
到1998年,以李鴻洲院長為首的領導班子上任后,再次提出:要想看到我們的未來,就必須發展壯大,否則就是死路一條。于是,在甘肅省人民政府臺事辦的幫助下,化工院和臺灣某公司達成了合作協議,共同開發高效光固引發劑產品。但是,由于臺灣公司對大陸的科研開發,水平不了解,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要求化工院在4個月的時間里完成實驗室重復驗證和中試生產,拿出合格的產品,如果成功,就合作下去。
這對于化工院來說,卻實是一個千載難逢卻又不太容易的機會。于是,化工院內上下齊動員,科研人員吃住在實驗室,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經過130余次實驗和59批中試后,終于確定了合理的工藝流程。這一舉動,無疑讓臺灣公司無比佩服和信任。后來,經過不斷改進工藝,產品收率顯著超過了文獻值。
經過一段時間的運作,化工院考慮到自身處于內地,科技信息閉塞,市場開拓能力差、缺少產業化資金的弱點,提出與臺灣公司共同組建一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資公司,以研制、生產、銷售高效光固引發劑和其他高科技精細化工產品為建廠宗旨。
1999年4月,合資公司注冊成立,經過三年多的不斷發展,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新產品的不斷開發,出口創匯已由1999年的32萬美元增至2001年的300萬美元,翻了近十倍,成為蘭州市的出口創匯大戶。
在與臺灣公司的合作中,化工院不是局限于當前利益,而是把眼光放在長遠的合作上,放在利用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上。化工院也曾有人提出,臺灣公司已在銷售中賺了商業利益,我們與它合作,是不是人家賺了大頭,我們吃了虧。但化工院的領導堅持一個觀點,要對外合作就要使人家有錢賺。合作雙方各算各的帳,只要能促進化工院的發展,能給我帶來效益,我們就要合作下去,使雙方在合作中達到雙贏。
化工院建設18年來,走過了一條曲折的道路。它的發展歷程說明,科研院所只有通過體制創新,技術創新才能創出一片光明的天地,搞好內部的體制創新,技術創新才能抓住機遇,創造機遇,也才有了對外合作的基礎。
從化工院的情況聯想到甘肅省其他科研單位,都有一個共同的長處和不足。長處是科研能力強,也有一些質量較好的產品,但由于甘肅省經濟不發達,高科技產品市場有限,對市場信息反映不靈敏,市場開拓能力差,缺少成果轉化資金。要想使科研院所有較大的經濟效益,就必須在練好內功的基礎上開門辦院(所),把眼光放到對外合作上去,放到國際市場上去,跳出低水平競爭的圈子,依靠他人長處和自身長處的結合,以高出一籌、領先一步的精神,勇于改革,勇于創新,才能加快發展,才能擺脫貧困落后的現狀。同時,在讓合作者得到利益的同時,應積極吸納對方投資,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否則市場在別人手中,對方若不能受到牽制,一旦不合作,我們就會遭受損失。化工院的思路是正確的,意識是超前的,我們有理由相信,甘肅省化工研究院的明天將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