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與商家相比是弱者,打官司得自己掏錢,而商家的訴訟費用卻可以打入經營成本。為了保障消費者的權益,我認為當務之急是加快設立小額消費糾紛法庭。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劉俊海指出,現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已一年了,回首看,我們所面臨的各種挑戰依然存在,而且有的方面正在深化、凸顯。
我以為,從目前的法治環境來看,還有很多尚待完善之處。常有朋友問我,你研究證券法、公司法,說的都是富人的“經”,怎么還偏偏熱心為普通老百姓“說法”?但我認為,從推動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健全市場經濟法治的角度看,必須關注處于弱者一方的消費者權益。從長遠看,廣大消費者正是我國加入世貿后的最大受益者。隨著加入世貿后關稅進一步削減,一些非關稅壁壘逐漸取消,來自世貿組織各成員國的物美價廉的商品會源源不斷進入中國市場。國外高質量的金融、保險、旅游、娛樂、電信等服務也將供我國消費者選擇。
這也意味著消費者會面臨更多的誘惑和陷阱。因此,在大幅降低外國貨進入我國市場門檻的同時,應當切實提高我國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水準。這就需要改革和完善現行立法,加大對消費者權利的保護力度,強化商家對消費者的社會責任。
我一直呼吁建立快速解決小額消費糾紛的法律機制。經常有消費者為1元錢、5角錢官司與商家起糾紛。消費者與商家相比是弱者,打官司得自己掏錢,而商家的訴訟費用卻可以打入經營成本。消費者為了討回“小額的公道”,得搭上工作和生活時間,而商家卻可以從容地委托律師展開拉鋸戰。為了保障消費者的權益,我認為當務之急是加快設立小額消費糾紛法庭。適用《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簡易程序,在立案、審理、判決和執行諸環節充分體現簡便、快捷的原則,重點解決立案難、執行難的問題。從長遠看,小額消費訴訟應當由目前的簡易程序跨入特別程序,實行一審終審制。另外,《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集團訴訟登記制度也可適用于小額消費訴訟,方便其他消費者搭順風車。同時,處理協商未果的小額消費糾紛需要配套法律機制的建立與健全。如為無力聘請律師的消費者建立消費者法律援助制度、消費者協會有權支持受損害的消費者提起訴訟等。
(8~11頁文章由崔麗、楊得志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