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02年聲的臨近,郵政斷奶已進入倒計時,今后郵政如何擺脫目前所處的窘境,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熱點。
“郵老大”的生存尷尬
國家從1999年起,每年分別對郵政的補貼逐年減少,從80億、50億、30億、10億,到2003年“徹底斷奶”。因此,中國郵政的日子會越來越難過。
1999年,中國郵政提出了“3年扭虧,5年形成良性循環”的階段性目標。3年扭虧的期限無疑給中國郵政帶來了日益緊迫的壓力。按照國家郵政局一位領導的說法,從1999年開始,國家郵政局每年都要開減虧攤派會,主要的內容就是向各省區郵政下放虧損指標。據稱,每年來開會的多是各省市郵政局一把手。
中國郵政幾個營收大戶同樣因為扭虧的原因被壓上了重重的擔子。北京郵政今年的盈利指標提高到5億元,這個擔子也被如法炮制分攤給下屬的各個郵政支局。一家緊挨北京城黃金地段的郵政局因地處核心城區,今年的指標是7000萬元,這對于擁有110名職員的郵局而言,意味著人均年產值超過60萬元。不過,盡管這家郵局稱得上是北京郵政一個盈利大戶,在這里工作的職工并沒有拿到比其他局更多的薪水。北京郵政局一位官員說,郵政依然走的是國家事業單位的工資標準,北京郵政職工的平均工資水平不到2000元/月,這樣的收入在北京市算是中等水平,但與已經企業化的“同胞兄弟”電信員工相比,則差了一大截。
虧損從何而來
我國郵政系統50多萬名職工、3萬多輛郵車、6.6萬個營業網點、236個郵件處理中心、113套信函自動分揀機,網絡堪稱相當龐大,卻難以養活全國郵政。1998年,中國郵政與電信分家,中國郵政當年就虧損了142億元,這種入不敷出的狀態持續至今。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就虧損原因訪問了城鎮居民。對于郵政資費的標準,49.5%的居民認為偏高,43.5%認為基本合適,7.0%認為偏低。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郵政虧損的呢?
原因一:免費的“郵電公事”、“國內郵資已付”和“義務兵免費郵件”是郵資流失的3大黑洞。有些地方郵政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的情況比較嚴重,“國內郵資已付”真真假假。我國郵政還承擔著為現役軍人義務兵免費發信、為黨政機關運送機要文件等社會功能,但有大量的信件(包括許多商業廣告)卻為此“搭乘順路車”。在一些郵政機構,私信公寄現象顯得很平常,“郵政公事”其實已成為信函業務跑冒滴漏的一大“管涌”。
原因二:郵政行業的高福利水準和高成本投資。國家過去對郵政行業的高額補貼,很大一部分是補進了郵政干部和職工的口袋里。1997年全國職工平均工資水平為6470元,而郵政業為12056元,差不多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被公認為高收入的金融保險業也不過為9734元。高虧損卻不影響高薪的發放,可見中國郵政已經提前將自己的收入納入“成本”之列了,這種“成本”自然是越高越好,“虧損”再多也無所謂。而近年來,郵政系統的盲目投資也是巨大的,如花巨額外匯引進的信件分揀機在應用過程中問題百出,不符國情。
原因三:落后的管理水平和難如人意的服務質量是郵政業務缺乏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中國郵政在《如何交寄特快專遞》里明文規定:“EMS全球郵政特快專遞是傳遞速度最快的郵政種類。國內城市之間互寄2天~4天,外國大城市3天~4天送到。”可有媒體曾披露了南方某大城市郵政1999年“1.24”特快專遞延遲8天到達,致使2500元飛機票成為一張廢紙的消息。3個多月后,當地郵政局僅賠償了事主18元的延誤費了事。從而引起社會輿論的普遍譴責。快運業的出現,說明了這個行業還是有利可圖的,別人有錢賺,中國郵政卻虧損。
當然郵政虧損的外部原因也是客觀存在的。
報刊自辦發行從郵政碗里夾走了一塊肥肉。1985年,郵局大幅度地提高了報刊的發行費用。過高的報刊發行費用(高達報刊定價的40%)逼得許多報刊無法可想,于是逼出了個“自辦發行”。
電話、手機、電腦的普及,對郵政的沖擊最大。現在先進的通信方式,如固定電話、移動通信、傳真、E-mail等不斷涌現,這些“替代產品”都在與郵政的信件業務競爭,消費者有了很大的選擇余地。近幾年郵政函件量逐年下降,從1996年的79億件降到1999年的60億件,年人均函件量已經不足5件。郵政專營的信件業務已經在通信市場的競爭中丟失了一部分陣地。
遍地開花的民營特快專遞搶灘郵政市場。由于特快專遞的價格貴,利潤高,使特快專遞成了塊人人眼紅的大肥肉,而使許多人都想插一腳,于是民營特快專遞應運而生。這幾年,郵政開設的快件業務并沒有做到快件快投,影響了自己的聲譽,業務量合乎情理地下降了。
選準突破口
中國郵政在辦好傳統業務的同時,推出了禮儀、郵購、直遞、廣告、代理、電子匯兌、快遞包裹等新型業務,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了網上購物、網上訂報、網上集郵、網上匯兌、混合郵件、撥打185電話郵局送貨上門等業務。但業內專家卻不客氣地指出,別看新業務花樣搞了不少,但中國郵政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真正建立起自己的核心業務。
中國郵政的核心業務是什么呢?那就是信函投遞。無論新技術如何發展,傳統的郵政業務的地位將只會下降,但不會消亡,就像汽車與自行車將會在汽車時代并存一樣,發達國家的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E-mail盡管具有巨大的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可它的不安全和易于感染并傳播病毒的缺陷,也使傳統的信件不可替代。傳統的郵政業務在郵政業務中所占的比重仍很重要,甚至還會像骨骼一樣支撐著中國郵政。盡管信息手段越來越多元化,很多國家仍把函件寄遞列為郵政的核心業務,重點發展。世界郵政界也通常認為,人均函件量是衡量一個國家郵政事業發展水平的標志。美國及西歐諸國,信息化程度遠遠高出我們國家,可圣誕賀卡、商業信函卻有增無減。據說,美國人年均函件400多件,歐洲人均用郵量為100至200件。美國的網絡技術比我國發展快,6000萬人已經上網;電話普及率比我國高,在80%以上;移動通信和傳真更是比中國發達。按說,美國的郵政受到的沖擊應該最大。但美國郵政的信函量不但沒有下降,相反每年仍有增長,現在已經達到每年2000億件,占到世界函件總量的43%。這說明,無論電子通信技術發展有多快,都無法替代郵政,因為它有著獨特的功效和存在的價值。因此,中國郵政應在改善傳統的郵政業務上,在物美價廉的服務上下大功夫。
郵政今后怎么走
有專家建議中國郵政按這樣一種方法來重組現有業務:先將屬于普遍服務的信函、黨報黨刊發行以及機要通信、義務兵通信等業務劃分出來專營,再將有競爭性的特快專遞、集郵、報刊零售、廣告信函以及電子郵政、物流配送等業務剝離或分拆,組建集團公司,實行專業化經營,直至包裝上市。重組現有價值鏈的目的是形成新的價值曲線,提供全套的服務和應用解決方案,以便向集成化、系列化、增值化的現代物流過渡。以去年開通上海周邊地區的航空快速網為標志,中國郵政建設物流系統的大幕已經徐徐開啟。
據悉,中國郵政已決定改造現有236個大中城市的郵件處理中心,建立信息高度集中的現代物流配送中心。近期,中國郵政正在籌備開辦服務水平和價格介于普通包裹和特快專遞包裹之間的業務,以及網上支付和網下貨到付款的服務,這些都將為宏偉的e-post藍圖勾勒出最基礎的架構。
經濟學家茅于軾對于郵政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郵局不可私營化,但郵路可以分段承包出去,郵政系統里面有些業務可以分離出來,比如分揀設備可以允許民間進入,像電話的安裝、修理、收費等服務可以讓民間來做,借鑒電力行業“廠網分離、競價上網”的模式。茅于軾認為,“一個地區可以搞兩個郵局,一個國家的、一個民辦的,彼此競爭,誰的服務好、效率高、成本低,那就留下誰。這個可以試。總之,或者是把郵局承包出去,或是再開兩種方式都可以探索。”
全國郵聯學術部常務副主任顧聯瑜提出,應體制創新,實行“一業兩制”。所謂“一業兩制”是指一個行業兩種體制:普遍服務實行信函專營,不能按照市場機制去操作,不以盈利為目的,注重社會效益,保障公民的通信權利得到切實落實;至于增值服務應實行市場競爭,競爭性業務應完全按市場經濟體制操作,這些業務應實行專業化經營,成立專業公司,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運作,自負盈虧,報刊發行、特快專遞、郵政儲蓄、電子配送都可以實行此種經營模式。也就是說,國家成立郵政總公司,下設各專業公司,引進競爭。現在的“混業競爭”解決不了中國郵政的效益問題。體制創新應確立不同的評價體系,即使是普遍服務也應考慮成本,當然,實現這一戰略目標,郵政企業應優化人才結構,盡快建立適應新形勢需要的不同專業的人才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