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玫
《尚書·禹貢》中稱“導河自積石,至龍門,入于滄?!保渲兴浴胺e石”,即今甘肅省境內的積石山。也就是我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保安族的聚居地。
古代有不少文人騷客為積石山、黃河留下很多佳句,有一首詩寫道:“雙峽中分天際開,黃河擁雪排空來。奔流直下五千尺,怒濤終古轟春雷?!彪m然,現在積石峽中的黃河已失卻了古時的磅礴,但充滿傳奇色彩的保安民族及其樸實的民風民俗,為這塊土地披上了五彩的霞衣。保安族奇跡般地經歷了民族的遷徙、融合,正煥發著令人矚目的光彩。
一綹兒山來兩綹山
三綹兒山
保安人來到黃河的岸邊……
天下的黃河往東淌
積石峽
落下了一對的鳳凰……
——保安族花兒
嚴格說人類沒有永恒不變的定居者,中國西部的各少數民族也是在不斷地遷徙和融合中形成的。亙古以久,各民族都在遷徙中尋找家園,重建故鄉。只是遷徙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家庭或個人來說,不僅是命運的轉折點,也是與惡劣環境搏斗以及創造奇跡的輝煌過程。
蒼涼與古老的西部,使我們隨處可以讀到一些民族遷徙者可歌可泣的悲壯故事,如錫伯族,還有蒙古族吐爾扈特部等等,都令人欽佩不已。但保安族的形成及其遷徙,在不幸中孕育著幸運,在苦痛中迎來了安居。
保安族離開原先居住地——青海同仁地區,定居積石山大河家等地,至今已100多年?,F在的保安三莊平靜而安詳地掩映在一片綠樹與麥浪之中。似乎該忘卻的已經被永遠地遺忘了,而往日離鄉背井的苦難時代卻永遠地纏繞在了保安人的心中。他們無比珍視現在的生活,正傾心愛著這塊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
中間的黃河兩邊的崖,
峽口里有兩朵云彩。
云彩搭橋者你過來,
心上的花兒哈漫過來。
——保安族花兒
什么時候,那個在追趕中渴望停止漂泊的民族,如今卻在在黃河岸邊的草灘里悠悠地漫起了花兒?曾幾何時,歲月的斑駁和歷史的印記隨云霧飄散開去后,保安族在吹麻灘建起了一座整潔美麗的新縣城。
大河家早在清初就已形成集市,現在更是店鋪簇擁,人馬擁擠。戴白帽的保安族、東鄉族、回族、撒拉族與著黑袍的藏族在同一個地域活躍著,各取所需,成為大河家最令人稱奇的一道景觀。
黃河在大河家邊平緩而清澈地流淌著,一種寧靜自然之風浸漫兩岸。過橋便是青海省民和縣官亭鄉的趙木川村,一個土族、藏族聚居的村落,但見紅色山石中藏人的牦牛和衣衫徐徐飄動;河這邊放羊的少年揮動鞭子讓白色羊群滾動在黃土青草間。
這里的保安族少年在河邊漫起悠揚的“花兒”時,對岸藏族姑娘的藏歌直插云霄。此時此刻,生活對于這個曾經背負苦難的民族來說是那么的美好和快樂。
于是,高山之巔、田野之畔,“花兒”成為了許多保安族人歌唱生活的形式,也成為青年男女傳遞情懷,宣泄內心情感的最佳手段。初聽“保安令”,你就會發現蒙古族和藏族民歌的氣息游離其間?!氨0擦睢背ù肢E奔放,音域寬廣,既有優美的山野氣息,又隱含著高原氣勢。這一切都深遠地系結在青海同仁的那條隆務河上,又都系結在積石山下的黃河之脈上。不能不說,保安族心理素質特征是伊斯蘭化的,而其文化形態、生活習俗又或多或少地受到蒙古、藏、土等民族的影響,受到歷史淵源的浸透。
隨便走進一個莊子,你還會發現保安族的居住習俗有一些仍保留著戰亂時相互團結的印記。許多房屋,戶與戶間屋頂相連,一家有事,不用出院門,上到屋頂便可以尋到幫忙者。秋收時節,大家在屋頂晾曬玉米、青稞、大豆等糧食作物,家家戶戶湊作一團,熱鬧非凡,親情融融。若適逢陽光燦爛的午后,你眼前會出現一幅絕美的圖畫:兩位白發、白衣、白帽的保安族老人,坐在屋頂閑聊慢敘。兩杯茶,一份濃濃的兄弟情融入金色的夕陽中。
只有走過寧靜的保安三莊,走進大河家,你才可能領略到保安民族生活的這塊如世外桃源般的土地的那種清秀和平和之感。
這里的背景是赤色的高崖土壁,環繞的是深綠的黃河。這里是黃河的上游,是我們各民族的搖籃。
站在這里,深感跨越蒼茫時空的疑惑,也深感一個民族在靈魂深處的顫栗與莊嚴。
站在這里,我眼前掠過騎著駿馬佩帶腰刀的風塵仆仆的保安男子,和那些戴著各色“蓋頭”,穿著大襟長袍而滿面風霜的婦女們。
站在這里,保安族與藏族及其他民族相依相存的生活場景,讓我產生一種認同感。
無數驚心動魄的故事在湮沒,多種文化沖撞下而產生的光芒,正在表達著一種胸襟,一種悠長的生命力及其凝聚力。
什樣錦把子的尕刀子;
銀子拉鑲下的鞘子。
尕妹們拿的個實心來;
阿哥們豁出個命來。
——保安族花兒
是什么緣由,能使一個農耕民族以擅打制腰刀而聞名?
是什么心志,能使這個民族給腰刀賦予靈性?
在甘肅,提起保安族的歷史和文化未必人人知曉,但提起保安腰刀那卻是饋贈遠方客人的絕好禮品。
保安腰刀樸實大氣,刀鋒筆直豪邁,在貼近刀柄處嵌以數點星月,或一只手。刀柄的華美也別具特色,一般是一層剛壓一層牛角,連壓幾層,刀鞘以銅皮砸成,包以木頭,刀鋒入木,緊密無隙。整體上美觀大方,剽悍實用,與積石雄關下的保安風土相映襯,豪氣油然而生。臨近的藏、土等民族以其為生活用品,同時又作為裝飾品隨身攜帶。
據說200年前,保安族從青海同仁遷居到循化時,一個修理火炮的“黑火匠”為他們密授了打制腰刀的工藝,當春風綠了大山的溝溝坎坎的時候,寄居在撒拉族土地上的保安人為了謀生,為了盡量少占用撒拉族朋友的土地,便開始打制腰刀以換取生活所需。后來定居大河家地區,由于自然環境惡劣,人多地少,災難頻繁,越來越多的人從事于這項手工業生產,并不斷地研究、改進工藝,逐漸形成了家庭作坊式的生產方式,而且腰刀也遠銷四川、青海、西藏等地,久而久之,成為了保安族的傳統手工藝品。
追溯保安族的歷史淵源也可以發現腰刀存在的必然。
1227年,成吉思汗的蒙古軍隊滅西夏,占領了包括同仁在內的河州地區。從此同仁一帶成為兵家過往的交通要道,以及溝通內地與西域貿易的據點。蒙古軍隊中的色目人組成的“探馬赤軍”和“各色技術營”的人駐扎在隆務河畔,亦兵亦農。斗轉星移,習慣了此地生活的屯墾將士們開始成家立業,成為了保安先民。后來,在與蒙古、藏、土、回、漢等民族融合中逐漸形成了保安族。
行伍出身的保安先民,大多是西域工匠,血管里流淌的不僅是軍人的血液,更多的是匠人的靈氣。打制兵器,對保安人來說,是先人的榮耀。當一連串的打擊降落在保安人身上時,已經習慣農耕的人們血液里開始奔涌出祖輩的靈氣。重操舊業,使保安族將打制腰刀的行當做為了謀生的手段,而不是保家衛國的兵器。所以,我想,保安腰刀對于保安族來說是骨子里與生俱來的技藝。
走過許多民族地區,見過藏刀、蒙古刀以及新疆的英吉沙刀子等等,但我總是對保安腰刀情有獨鐘。似乎這種刀有一種靈性,一種親和力。一柄保安腰刀在手,涌上心頭的不僅是豪氣,更多的是依戀。這種腰刀工藝考究,選用優質鋼材,用傳統的鍛打與淬火法精心打造磨制而成。刀刃銳利,式樣美觀,獨具風格??梢哉f其文化價值已遠遠超過了它的實用價值。
作為一個民族的傳統工藝品,保安腰刀將保安人的性格蘊含在柔韌與寬容之中,也隱藏在堅強背后,令我常常仰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