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魯晶越教授的“答謝”,很是有些佩服。能夠在認為批評者“攻擊”自己的情況下,很快轉變態度,“真誠地感謝……這些批評”,“希望學界同仁以我為戒,共同營造嚴謹的學風”,的確要有點氣度才行。——魯教授為學界同仁作出了榜樣!希望魯教授不必計較批評者(包括筆者)的所謂“過激”言辭。請相信,批評者當時所針對的,是魯教授不夠嚴謹的學風與對待批評的態度,而不是他的“人身”或“人格”。
由于這次爭論中,不止一位學人提出“批評之風”問題,有人還特別點名拙文“有些過于意氣用事,火氣太大”,所以筆者不得不就此問題再說幾句。
經常閱讀學術批評網的網友可能會注意到,筆者的批評文章,言辭激烈者多,完全論理者少。其原因說來話長,簡言之,就是與講理者可以講理,與不講理者就不能全用講理的方式對話。對不講理者,或者轉頭就走,根本不與其理論;或者口誅筆伐,迎頭痛擊。舉例來說,與抄襲者講不應抄襲的道理,就像與強盜講不應搶劫的道理一樣地可笑。——可笑的不是中山君,而是東郭先生!那些抄襲剽竊者并非三歲頑童,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是什么性質的問題,他們知道的比誰都清楚!正因為如此,才會誣蔑批評者是這、是那。什么“別有用心”,什么“大搞‘文革’,什么“只見幫派,不見學術”……不過是把批評者描繪成壞人,以轉移大家的視線,自己好蒙混過關。對此,批評者除了揭露,就只有批判了。
當然,出差錯有各種原因,本來很守規范,或一念之差,或一時疏忽的情況也是有的。我的意見是,如果被批評者確有其事,最好是公開承認錯誤,說明情況,以表示決心改正的態度。至于批評者的評論,即使帶點刺,或與事實有點出入,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自己解釋清楚就是了。如果不愿意公開承認錯誤,默認也不失君子風度。若是因為自己被人刺了兩句,就暴跳如雷,大動干戈,甚至“上綱上線”,指責批評者在搞“文革”,就十分地不足取了。——這樣做其實也非常的不明智,除了招致更猛烈的抨擊外,還會給廣大讀者留下一個不想接受意見,壓制批評的不良印象。
因此,我以為有三種被批評者,在指出其錯誤的同時,是可以或者就應當來點嚴厲抨擊的。這三種被批評者就是:(1)有意作偽、蒙騙學界者;(2)編造歪理、為錯誤辯護者;(3)拒不認錯、誣蔑批評人“別有用心”者。這三種人所涉及到的,決不是什么學術觀點的正誤,更不是什么“意氣之爭”的輸贏,而是是否違背學術道德甚至法律的大是大非問題。批評者與被批評者,在學術觀點爭議上或許可以“雙贏”,在學術道德的是非面前卻決不可能“雙贏”!所以,請允許我特別提醒主張學術打假的學界同仁,我們不反對“學術批評應貫徹溫和的理性精神”這一理想主張,但一定要對現實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尤其是在當前學界風氣不正,假冒偽劣橫行的非常時期,正所謂“刑亂世,用重典”,矯枉過正,激烈一些是必要的,也是應當理解的。(關于筆者的批評觀,可以參考拙文《“文革”文風與學術批評——談被批評者的心態與批評者的權利》(學術批評網,2002年6月8日,http·/www.acritlcismcom/arti-cie.asp?Newsid=2156type=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