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整整70年,《大刀進行曲》那鏗鏘激昂的曲調一直在傳唱。這首與《義勇軍進行曲》堪稱雙璧的偉大歌曲,曾喚起多少中國人的鐵血豪情,曾激勵多少中華兒女舍身赴死!如今,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它仍然一點也不陌生,但若問起它的由來,卻又有多少人清楚地知道呢?最近,在長城抗戰爆發70周年及《大刀進行曲》誕生70周年之際,解放軍文藝出版社推出長篇紀實文學《血光——長城抗戰實錄》,首次全面披露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事實,向人們講述了《大刀進行曲》產生的過程和背景。
20世紀30年代,在鞏固了對東三省的控制后,野心未已的日本人又將手伸向了中國華北。宋子文督陣,張學良掛帥,但矛盾重重的東北軍還沒來得及完全展開,日軍就已開始了全面進攻。二十九軍將士受命于危急時刻,陳兵長城一線,與裝備精良的日軍開始了慘烈的搏殺。宋哲元、張自忠、趙登禹率部誓死抗擊,屢屢以中國式大刀進行白刃血戰,在北京以東的羅文峪、喜峰口地區重創日軍……
抗戰題材的文學與紀實作品并不少見,但從歷史正面全方位反映長城抗戰史實的,這本書還是第一部。作家南楓歷時數年,在爬梳歷史資料的基礎上,深思細察,從多個側面追述長城抗戰時期國際與國內、中方與日方、前線與后方等各方狀況,還原出一幅幅生動鮮活的歷史場景。經由這本書,我們得以重溫那段交織著勝利與失敗、光榮與屈辱的血與火的歷史,可以從中看到抗日軍民的熱情與執著,看到軍人的鐵血與英勇,也可以看到政客們的虛偽、腐敗與首鼠兩端。
一位偉人說過:“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長城抗戰發生在1933年的1月至5月間,距今不過70年,我們提到它時竟已覺得非常遙遠了。也許是時代風氣使然,我們已經不太習慣于談論往昔,尤其是往昔的傷痛與悲憤。然而,對于一個民族而言,有些事是不容忘記的,比如長城抗戰,比如《大刀進行曲》。由于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方針,由于當時的國民黨高層無意抗日而一心求和,長城抗戰最終失敗了。但是,前線將士們的滿腔報國激情,連同他們的生命與熱血,已經凝結成我們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在我們的血脈中留存了下來。就像北京這個國際化大都市仍在使用的街道名稱——張自忠路、趙登禹路、佟麟閣路一樣,長城抗戰的歷史也理應銘刻當代國人的心中,一如《大刀進行曲》將仍在一代代中國人中唱響,它也仍將如一道雪亮的刀光,閃耀在中華民族的記憶中。
《血光——長城抗戰實錄》 南楓著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2002.12 定價:23.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