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與美國對著干
冷戰結束后,美國成為惟一的超級大國,而法國的大國地位正在逐漸削弱。法國人擔心,如果美國的經濟進一步強大,將會促使法國的國際地位進一步下降。基于這種考慮,近些年來,法國不斷加強對外情報工作,改革對外安全總局的方針,調整情報搜集的重點,并且把美國鎖定為首要目標。1996年10月,法國總統希拉克曾對法國《現代價值》雜志社記者說,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在經濟情報和市場信息方面做出更大努力。作為世界第四大貿易國,法國有l/4的人從事外貿工作,如果人人重視經濟情報工作,必會產生不同凡響。1997年1月6日,法經濟部長讓·阿爾蒂發表講話號召:“全體國民必須樹立經濟愛國意識。現在是信息時代,我們應該抓緊經濟情報工作。”20世紀80年代初曾任法國對外安全總局局長的皮埃爾·馬里昂說,法美在政治、軍事領域中是盟友,而在經濟與科技競爭方面則是對手,不是盟友,而競爭是通過獲取情報進行的。美國聯邦調查局主管情報的局長助理雷蒙德·汪納爾說:“法國(指情報部門)在我們土地上已活躍多年了。”
法國對外安全總局是法國最大的情報機構,位于巴黎東郊努瓦西勒塞克的一所原軍事要塞中,占地5公頃,工作人員約4000人,1999年度工作經費達14.3億法郎。該局每年還會得到一筆可觀的“特費”,約4億法郎,其中一半作為“秘密經費”,主要用于支付駐外特工工資、活動費、情報提供者報酬、建立駐外情報站等。該局的任務主要是:全面搜集外國政治、軍事、經濟、科技和恐怖主義等各種情報;偵破在國外從事有損于法國國家利益的各種陰謀活動;監聽外國的通訊聯絡信號和破譯密碼等。而情報要求一旦被接受,對外安全總局將會調遣力量,采取適當的手段和途徑,獵取特定的目標。
法國情報機關搜集經濟、科技情報的主要手段有:
一是“袋子行動”。所謂“袋子行動”,是利用賓館里的服務員、維修工、清潔工的身份,掌握客人的出入信息,然后擇機竊取情報。其行動步驟,首先由情報需求公司或企業向對外安全總局提供對象的詳細而準確的情況,如抵達日期、下榻賓館、來訪人數、活動計劃等;然后對外安全總局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秘密動員賓館里的工作人員配合行動。總服務臺注意對象行蹤,當對象外出時,維修工或清潔工迅速在該房間集中,把門打開,特工進入后即開始秘密搜查,“袋子行動”就開始了。如時間充裕,特工們就將文件拍下來或復印,若時間太短,就干脆偷走。一旦客人回來,總服務臺會立即通知在房間的特工迅速撤離。據說,位于巴黎西郊的日航賓館是法國特工對外國老板進行“袋子行動”的最佳場所。
二是竊聽行動。即情報人員在賓館工作人員協助下,秘密地將竊聽器安裝在外國商人的客房。在需要時,監聽組就會打開竊聽器,對其通訊進行監聽。一般每個監聽組有4人,共有17個監聽組。其中一次竟然使一家法國公司在最后關頭,將幾乎已成為美國商人“囊中物”的總額達數百萬美元的合同巧取到手。這件事發生之后,美國的大公司都向其雇員發出警告:“只要在法國,無論入住什么賓館,都必須將其視為已被安裝了秘密監視或竊聽器的地方”。法國人認為,領取高薪的大公司或企業主管,是定期乘坐頭等艙的人群,掌握這些人的行蹤和談話內容,是了解對手的途徑之一。因此,法國情報部門有計劃地將多種竊聽器安裝到法航班機的頭等艙內。
三是安插“鼴鼠”。法國情報部門在多家美國公司內安插了“鼴鼠”,其中包括著名的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科寧玻璃公司、得克薩斯儀器公司等。這些“鼴鼠”,實際上是由法國情報部門控制的秘密行動人員,其主要任務是:在目標公司長期潛伏,努力表現自己,設法贏得盡可能高的職位,進而獲得接觸核心秘密的條件和機會,以便在關鍵時刻竊取關鍵秘密。近年來,法國的企業如勞埃爾公司,已私下購得數家美國軍工企業的部分股份,成為這些公司的合法股東,致使美國一些新研制的高科技軍工產品處于危險之中。
四是巧用“黑客”。近幾年,法國安全總局訓練并發展了一支嚴格受其控制的“電腦黑客”隊伍,同時還秘密資助一些“個體黑客”,設法闖入外國公司的計算機系統竊取重要的秘密數據。利用“個體黑客”的好處一是分布廣泛,二是便于掩護情報機關的“黑客”行動。美國人認為此舉實屬卑劣,因為無論哪家公司發現其計算機系統遭“黑客”攻擊后,很難有證據懷疑是法國情報機關搞的鬼。
據境外媒體報道,法國的企業情報工作也十分活躍。埃爾夫是一家大型石油集團,如今是全法擁有最完整的情報網企業之一。此外,法國還有很多私人情報公司。1994年號稱工業“巨無霸”的達索、湯普森等公司要求私人情報公司出馬,對競爭對手——韓國大企業進行詳細調查,設法竊取它們的新技術和市場戰略秘密。20世紀90年代中期,法國成立了一個經濟情報協調機構——“競爭與經濟委員會”,由經濟部長任主席,該委員會的宗旨是加強政府與企業之間在經濟情報領域里的協調和合作。
德國人順手牽羊獲取經濟科技情報
冷戰結束,統一后的德國綜合國力大增,期望在世界格局中充當更為重要的角色。為適應新的形勢,德國一方面加緊情報安全工作的調整,建設一個“從冷戰走出來并接受新任務的情報機構”;另一方面,繼續加強經濟、科技情報的搜集,支持本國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
德國情報安全機構之一的聯邦情報局,成立于1956年,有員工8000多人,年度預算約 8億馬克。下設情報司、技術司、調研司和人事、行政等處室。其主要任務是,除繼續跟蹤獨聯體和東歐的形勢發展外,對經濟、科技情報,裁軍協議的執行,化學武器的擴散,非法技術轉讓以及地區戰爭、南北沖突等重大國際問題,給予更大關注,投入更多力量。這是德國企圖稱雄歐洲,在國際上同美國分享權利的重大步驟。德國另一情報安全機構聯邦憲法保衛局,也隨著形勢變化,將主要工作目標由原來的前蘇聯和東德,轉移到新的工作重點上來:一是制止經濟和工業間諜活動;二是防范社會主義國家對德的情報活動;三是對付中近東國家的情報活動;四是加強反恐怖和販毒斗爭。為適應工作任務的變化,德國情報安全機構也進行了調整。個別內設機構合并或增設,聯邦憲法保衛局的四處(反間諜處)和五處(秘密保衛處)合并,三處(反左翼激進分子處)和七處(反恐怖主義處)合并,在德國東部新建的5個州中成立州憲法保衛局。德國情報安全機構強調隊伍不在大而在精,打算對情報局在現有6000人的基礎上裁減10%,對憲法保衛局在現有2435人的基礎上裁減17%。以便克服隊伍龐雜、效率不高的狀況。其情報工作經費也相應縮減。
德國的經濟間諜活動由來已久,若要追溯起來,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開始了。1967年,當時新上任的前西德總理庫爾特·喬治·基辛格說:“政治上我們是中等國家,但在經濟和貿易上我們卻屬于強國之列。”他認為,經濟是一個重要的政治杠桿,德國可以在確立世界級經濟地位的同時用它來影響世界事務。他擔心其他經濟強國在經濟上制約德國。他說:“美國的強大經濟實力對我們構成了現實問題,我們需要美國參與西德工業,但不希望失去控制權,然而,我們現在還沒有一個專門了解別人的機構。”在基辛格總理的倡導下,西德制定了“以牙還牙”的經濟間諜活動計劃,為拓展經濟、增強科技實力為目的的情報活動繪制了藍圖。例如,把聯邦安全局反間諜部門的一支特別分隊安插在德公共電話和通訊公司,負責對外國駐西德公司的日常監聽活動。該分隊在慕尼黑設立了地區辦公室,并在指定的時間里對指定的公司展開偵查活動。一位前聯邦情報官員回憶說:“有一次,我們了解到一家美國公司正在策劃一項針對我國的重大策略變化,于是監聽分隊自始至終監聽了該公司的所有電話。”
近年來,發生在德國的最典型的一起工業間諜案是涉及到德國大眾汽車公司與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洛佩茲工業間諜案。洛佩茲曾任美通用汽車公司的副總裁和采購部經理,具有豐富的企業管理經驗,后被德國大眾汽車公司挖走。洛佩茲在離開通用公司之前,通過原公司電腦網絡搜集了秘密數據、圖紙,并打印了1萬多頁的資料。這些資料涉及通用汽車公司的零配件采購價格、成本核算、生產及銷售戰略等,甚至包括通用汽車公司新設計的小轎車圖紙復印件。此外,洛佩茲還帶走了他原來的7名助手和好友,并向另外40名通用公司的老同事發出了“邀請”。通用公司認為,因為洛佩茲的工業間諜行為,使其損失高達5億至10億德國馬克,遂于1996年3月,在美國底特律市法院提出起訴。后來,經過多方交涉和數輪談判,1997年1月9日,德、美兩大汽車公司達成“法院外解決”的協議。至此,這起鬧得沸沸揚揚的著名工業間諜案才告結束。
英國老謀深算竊取情報毫不手軟
英國的情報安全機構歷來十分神秘,歷史長,機構多,分工細。其人力情報工作尤其是雙面間諜行動非常成功,反間諜工作也很出色。近年來,英國情報機構日益重視反恐怖斗爭、對付有組織犯罪和打擊販毒,同時把搜集經濟、科技情報作為主要任務。西方情報專家認為,英國情報機關一向老謀深算,在竊取盟國的經濟、科技情報方面毫不手軟。
目前,英國主要有五大情報機構,總共約有20萬工作人員,每年經費預算達11億美元。冷戰后,英國情報系統實施改革,主要措施有六項:一是加強對公眾的宣傳,重塑情報機關形象,以清除內部叛徒造成的陰影。二是加強協調,消除機構間的對立。主要是解決MI6和MI5之間的摩擦和不協調。三是吸收優秀人才從事情報工作。如,設立“文官招聘局”,為有志從事特工的人提供機會,并且從牛津、劍橋等名牌大學中招募人才,還公開在報紙上刊登廣告,招募工作人員。四是情報機構逐漸公開化。即通過制定法律規范情報安全機構,增加透明度,并允許情報機關的負責人如軍情五處首腦公開在電視上露面。五是加強與外國情報機關的交流,共享情報資源。六是加強人力情報工作。
1.秘密情報局(MI6),通稱軍情六處,是英國的主要間諜情報機構,受外交部監督,直屬首相領導。MI6始建于1907年,可謂西方情報機關的開山鼻祖,幾經改組,1921年開始承擔情報工作,服務對象有陸軍部、海軍部、空軍部、外交部、內務部等。由于秘密情報局保留了“軍事外衣”,故稱軍情六處。秘密情報局的主要任務是搜集他國政治、經濟、軍事情報,從事間諜活動,是英國惟一使用隱蔽手段在國外搜集情報的機構。該機構建有情報網,情報人員大多是外國人,直接或間接地受秘密情報局的一個部門指揮,為了搜集到有價值的情報,可以采取任何手段。MI6下設7個地區情報處:本土處、歐洲處、非洲處、中東處、遠東處、美洲處及秘書處等。
2.秘密保安局(MI5),通稱軍情五處。該局成立于1909年,是英國主要的反間諜機構,受內政部領導。雖然保安局是一個政府機構,但過去的英國法律并不承認它的法律地位。1988年,英國制定的《安全機構法》規定了秘密保安局由內政部直接監管,部長向首相負責。其任務是:搜集情報,對付恐怖主義,防止破壞活動和間諜活動的威脅,保衛國家安全,并肩負著保衛本國經濟繁榮的任務。保安局設有局長1人、副局長2人,局長向內政大臣負責。2002年5月17日,經英國首相布萊爾批準,現年53歲的曼寧漢姆·布勒夫人成為建局以來的第二位女總管。在情報界,MI5的女特工們以精明強干著稱,在這個機構中,女性占 47%左右,超過了其他情報部門,由于女性地位的突出,自然也造就出杰出的女頭目。“9·11”事件后,秘密保安局面臨三大任務:一是集中力量打擊北愛爾蘭恐怖活動;二是防范全球范圍的恐怖主義;三是偵破有組織犯罪等。近來,英國政府特地給MI5增撥了大量經費,并批準招募新人,擴充實力。
3.政府通訊總部(GCHO)是英國政府的電子偵查機構,受外交部領導。主要任務是:監聽、分析、破譯所有進出英國的無線電、電訊、電話等通訊信號,編制密碼,保護政府各部門及英國駐外使領館的通訊安全等。其監聽范圍包括大西洋衛星2萬對線路、8個國家電纜上的5000對線路。監聽手段包括竊聽電話、無線電報、有線電傳、微波電訊、衛星通訊等。政府通訊總部設在格羅塞斯特郡的切爾滕納姆地區,在倫敦的帕爾默街設有辦事處。總部工作人員有2萬人,年度經費約7億美元。總部下設信號情報與需求局、通訊安全局、總務局和信號情報計劃局4個局。通訊總部曾成功地破譯了一些國家的密碼,獲取了一些國家的重要情報。目前,總部每天從飛機、軍艦、衛星等獲取的情報就有數十萬份,破譯率為10%左右,而它提供的情報占英國政府獲得情報的85%以上。
4.蘇格蘭場特勤處(SB),又稱特別警察局,由英國內閣直接控制。最初由于特勤處建在蘇格蘭皇室的一處行宮遺址,故別稱蘇格蘭場,后來又遷到泰晤士河堤上的新總部,又稱新蘇格蘭場。蘇格蘭場是根據1829年法案而建立的倫敦警察機構,是英國的反間諜、反破壞機構之一。主要任務是:保護英王室成員、政府重要人物及來訪貴賓的安全;監視機場、港口;監視并守衛外國駐英使領館;監視有顛覆破壞行為的組織;監視并檢查進入英國的可疑分子;調查對公共安全有危害的人;等等。在反間諜工作方面,有時執行逮捕或后期偵查的任務,為法院審理案件提供證據。蘇格蘭場共有1500多人,每年預算估計5000萬美元。
5.國防情報局(DIS)總部設在倫敦牛津街77號至91號的凱瑟武德公寓內,有1000名軍職特工人員。國防情報局隸屬于總參謀部,直接對國防大臣負責。主要任務是:搜集電訊、運輸系統、港口、海岸、彈藥、軍械、油料、能源、供水、彈道導彈系統、防空等技術專業情報。下設情報服務處、科技情報處、情報管理與補給處、經濟情報處、后勤管理處等機構。
英國對其盟國的情報活動由來已久。20世紀70至80年代,當英國政府忙著進行加人歐共體的談判時,英情報部門就開始了一系列的竊取經濟情報的行動。1993年,法國媒體揭露:在一次友好訪問中,一些英國情報人員,假扮成普通工程師混進了參觀法國核航空母艦的隊伍中,上船后,這些特工千方百計地試圖接近核武器所在位置……
近年來,英國實施了代號為“急流(JETST REAM)”的一項計劃,該計劃的任務是從歐洲盟國那里竊取政治、經濟和軍事情報。1996年,英國秘密情報局(MI6)曾成功地竊取了法國反潛艇的技術秘密。據說,這是英國皇家海軍得知法國可能已經發展和研究了反潛艇技術后做出的決定。原來英國人為保持水下核威懾能力,投資上百億英鎊研制了4艘先進的“三叉戟”核潛艇,當聽說法國研制出反潛技術后暴跳如雷,因為法國的技術使英國喪失優勢,而法國拒絕向英國提供有關情況。于是,MI6承擔了了解法國該技術的任務。MI6首先派“國防技術咨詢與出版公司”的“編輯”,主動去接近法國布萊斯特海軍基地的一名工程師,用幾千萬英鎊收買他提供的通過激光和雷達記錄、搜索發現核潛艇的儀器的技術。英國海軍分析專家安東尼·布萊斯坦說:“法國對利用導熱材料跟蹤核潛艇的研究非常重視,英國國防部得知法國的進展情況后,感到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