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生的大規模局部戰爭,可以看出城市反空襲作戰已經成為未來反侵略戰爭的主要作戰樣式。由于敵空襲兵器正向隱身化、高速化、小型化方向發展,空襲樣式日趨多樣,強度更大,空襲行動更加快捷,能否實施快速、高效、穩定、不間斷的偵察情報保障,直接關系到未來城市反空襲作戰的成敗。
增強對空偵察預警能力,是贏得反空襲作戰的關鍵
城市是一個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對戰爭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強敵對我城市進行空襲時,將首先實施以電子戰為主的全面信息攻擊和空中打擊,并貫穿始終,指揮控制、偵察預警和兵器系統等都將面臨癱瘓的危險。對空偵察預警是實施防空作戰和奪取防空作戰主動權的先決條件,加強城市防空預警系統建設,提高城市反空襲預警能力,是城市反空襲作戰的重中之重,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城市反空襲作戰整體性強,必須建立統一的空情預警體系
未來城市反空襲作戰是集國土防空、野戰防空和人民防空于一體的整體作戰行動。目前,國土防空、野戰防空和人民防空的對空偵察預警基本上處于各成體系、各自為戰的狀態,偵察預警效能不高,與擔負的作戰任務不相適應。例如,空軍的預警系統只能播發空情,不能接受其它軍兵種的信息;陸軍防空兵的每個旅、團都具有各自獨立的對空偵察系統,但橫向沒有聯系,只能接受空軍的遠方情報。加之缺乏有效的協同,致使戰時難以達成空情信息的有效利用和共享。因此,在未來反空襲作戰中,必須打破軍種界限,超越單一兵種范圍,改變各軍兵種偵察力量條塊分割的局面,將空軍、陸軍、海軍和人民防空的對空偵察力量統一編組,建立多軍兵種聯合一體化的偵察情報中心和偵察預警集團。采取空中預警與地面偵察、海上預警、衛星偵察相結合的方式,在發揮現有偵察裝備效能的情況下,利用先進的信息融合技術,將城市反空襲作戰的各種偵察預警力量統集成為一個大系統,提高系統的綜合預警效能,形成對空偵察的整體合力,全面、迅速、準確地發現和掌握敵空襲兵器的活動情況,為防空指揮員作出正確決定提供依據。
偵察情報中心是反空襲戰役偵察情報保障的職能部門。其主要職能是:統一管理情報系統,計劃、組織、協調各軍種的偵查行動,統一組織空情的偵測、管理和報知,負責各類情報的搜集、分析、處理并提供情報服務。
偵察預警集團由空軍雷達部隊,海、空軍的航空偵察部(分)隊,各軍種的技術偵察部(分)隊,對空觀察力量和各級情報機構編成。主要任務是實施反空襲戰役的情報保障。
集中使用偵察預警力量,建立綜合完善的對空偵察預警系統
將編成內的各軍兵種和地方的偵察預警力量,全部納入空情預警系統,科學組網,統一部署。戰區軍地偵察預警力量主要包括:空軍雷達兵部隊,空中偵察、預警機部隊;野戰防空雷達網,技術偵察部 (分)隊、電子對抗偵察部(分)隊;海軍具有對空預警能力的艦艇部隊、海岸觀通站;民航航管雷達以及國家安全部門的技術偵察、諜報力量和偵察衛星等。此外,戰時還應建立規模宏大的編組科學、統一部署的地面(海上)對空監視隊伍。
建立以空軍預警力量為主體,其它偵察預警力量為補充,高、中、低和遠、中、近互補的基本預警網、機動預警網、隱蔽預警網。基本預警網,應以擔負日常警戒任務的空軍陸基雷達為主,以技術偵察、電子偵察、海島(海岸)觀通站、地面觀察哨和民航航管雷達為補充;機動預警網,以各兵種機動雷達為主,以空軍戰斗機、偵察巡邏機和空中預警機為補充;隱蔽預警網,以空軍大型隱蔽骨干雷達站為主,以海軍艦艇對空預警雷達及軍地諜報力量等為補充。
優化雷達部署,增強空情預警能力
從目前我軍武器裝備的現狀來看,未來城市反空襲作戰中的對空偵察預警系統仍將以地面預警網為主。因此,應統一組織戰區內各軍兵種、部(分)隊的對空警戒雷達,注重主要方向與次要方向相結合,掩護重點與掩護區域相結合,防遠距離精確打擊與防常規空襲相結合,構成在方向、高度、距離上結合緊密,互為補充,兼顧重點的一體化偵察配系。指揮員應根據作戰需要,將編成內的雷達集中使用,將不同頻率和不同型號的雷達混合編組為基本雷達網、機動雷達網和隱蔽雷達網,統一部署,交錯配置,建立能覆蓋戰役作戰地幅的雷達偵察網。一是基本雷達網。基本雷達網主要由空軍和陸軍防空兵現役雷達組成。主要擔負對空偵察警戒、引導保障、航空管制、戰備值班等任務,是防空偵察預警的主要力量。基本雷達網應圍繞城市部署,在主要方向上要有重點地建立遠、中、近程和高、中、低空相結合的聯合立體部署。基本雷達網中的一線雷達應以空軍的大型遠程雷達為主,通常配置在外層截擊地帶中圈,要充分利用城市周圍的有利地形,貫徹預警線盡量前伸的原則,力爭在盡遠距離和不同高度上發現來襲目標,各層次的偵察預警范圍要確保前后、高低銜接,并有一定的重疊,不同性能的雷達要合理配置;二線雷達通常配置在中層攔截地帶的外圈,由于這一地帶臨近城市,陸軍防空兵力兵器較多,是對空襲兵器進行整體抗擊的重要地帶,也是空情預警的主要地帶。二線雷達主要以陸軍防空兵和空軍的大型雷達為骨干,陸軍防空兵要適當增大雷達配置密度,形成全方向、多層次、高中低空結合、主要方向相密集而有重點的雷達網:三線雷達通常配置在內層阻殲地帶外圈,應使用機動性能較好的雷達實施動態預警,主要部署陸軍防空兵和空軍現役雷達中精度和數據率較高的中低空雷達。必要時也可使用部分地空導彈的目標指示雷達和防空兵的火控雷達,以補點、補盲形式配置在重要方向的山口、谷地、山埡口等特殊地形上,提高該方向低空、超低空偵察能力。
二是機動雷達網。根椐未來城市防空作戰特點,為提高防空偵察預警系統的生存能力,應加強城市建設機動雷達網建設。主要使用陸軍防空兵部(分)隊的雷達,歸陸軍防空兵指揮,平時在預定的主要作戰方向上選擇好預備陣地,戰時按作戰預案在快速機動中和突然啟用中形成一個整體上靈活、多變的雷達探測網,以彌補某一區域基本雷達網的缺損,或加大某一方向基本雷達網的重疊度。戰時在城市反空襲作戰的主要方向盡可能利用艦船等海上平臺前推部署,延伸防空警戒線。還應研發、裝備空中預警飛機,增強機動雷達網的威力。
三是隱蔽雷達網。將性能較好、頻率未暴露的部分雷達作為預備力量,隱蔽配置在敵空襲兵器主要來襲方向和重點目標附近,在敵實施電子干擾、基本雷達網遭到破壞、空情掌握困難等緊急關頭投入使用,確保全時域的對空偵察。
建立對空觀察哨網,彌補雷達偵察力量的不足
對空觀察哨是城市反空襲作戰偵察預警的重要手段,是對雷達偵察的補充。對空觀察哨以目力或使用光學偵察器材發現目標,不受電子干擾和隱形技術的影響,特別是在強電子干擾環境下,雷達不能有效發揮作用時,或在抗擊隱形飛機空襲時,能夠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觀察哨網應由城市防空作戰指揮部統一計劃,由各集團軍組織派出。在敵空襲兵器可能來襲方向上的戰役前沿地帶,以制高點、山谷為依托,大縱深、高密度布設。一線觀察哨通常配置在中層欄截地帶的外圈,與二線雷達建立混合部署,力爭為防空作戰部隊提供較長的反應和準備時間;二線觀察哨通常配置在中層攔截地帶的中圈,采取固定哨和游動哨相結合的方法,在二線雷達內側建立密集部署,直接為作戰部隊提供空情信息。還應充分利用城市高層建筑物建立對空觀察哨網,并與其它偵察網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具有我軍特色的城市反空襲偵察情報網絡。根據強敵主要在夜間進行空襲的特點,應重點改進觀察手段,配備新型紅外、微光等觀測器材,提高夜間觀察能力,加強夜間對空襲目標聲、光、電磁、紅外特征的觀測和偵聽。
發揮人民防空優勢,擴大情報來源
人民戰爭是我軍克敵制勝的法寶。未來城市反空襲作戰,戰場情況變化急劇,信息量空前增加,要求偵察預警系統必須要具備很高的信息獲取、分析處理和快速傳遞能力,進行實時或近實時偵察監視,才能滿足防空作戰的需要。在當前和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我軍武器裝備的技術水平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敵優我劣、敵強我弱的狀況不會有質的變化,未來城市空襲與反空襲作戰將是一場典型的“不對稱”作戰。這一客觀現實和城市特殊的地位優勢,決定了在未來城市反空襲作戰中,必須充分利用地方情報偵察力量,注重發揮人民防空力量中的偵察預警能力,建立民兵、預備役部隊雷達站和目視觀察哨,構建永備觀察哨網絡,完善永備觀察哨的裝備、器材、生活等配套設施,在城市防空指揮部的統一指揮、統一部署下,盡快形成縱向貫通、橫向呼應、點面結合、結構堅固、信息通暢的對空觀察哨永備設施。
一是在偵察力量運用上,要做到軍地聯合,專業偵察力量與群眾性偵察力量相結合。在充分發揮各軍兵種、武警和地方公安、安全系統偵察力量及民兵偵察力量的基礎上,形成一個集軍隊與地方、專業偵察與兼職偵察、固定偵察與機動偵察相結合的偵察力量體系。沿海城市還應注重發揮地方民航、海運、海監、郵電、氣象等偵察力量的作用。
二是在偵察裝備使用上,要做到平戰結合,制式與非制式器材并用。除積極使用和發揮軍隊制式偵察器材的最大效能外,還要充分發揮海監、民航、郵電等部門和科研院所對空專用偵察觀察器材在對空偵察方面的作用。
三是在偵察手段運用上,要做到多種手段并舉。除了使用航空兵偵察、船艦偵察、雷達偵察、目視偵察等手段外,還應根據城市的科技文化以及沿海城市的海運、漁業生產比較發達的特點,多種偵察手段相結合。例如,沿海城市可派出少量部隊和民兵偵察分隊在外圍島嶼進行設伏,實施對空偵(觀)察;組織民兵偵察船,以漁業捕撈、商船海運為掩護,對敵進行偽裝偵察;組織安全、海監、郵電等部門的人員,利用地方監聽、偵察設備對敵實施技術偵察;組織軍地計算機專家,對敵實施網絡偵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