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臺灣軍隊\"投入巨資大力發展其高新技術武器裝備,企圖\"以武拒統\",并揚言臺灣防務要\"境外決戰\"等。臺灣當局為達到其圖謀,大力發展許多具有攻擊性的高技術武器裝備,空軍的主力作戰飛機就是其重點發展的武器裝備之一。戰斗機是臺軍\"制空\"與\"反制\"的主要力量,從某種意義上講,是臺島防衛作戰的精神憑藉。長期以來,臺灣當局十分重視其主戰飛機及其裝備的改裝換代,到2002年1月16日為止,新一代戰斗機全部完成換裝、成軍并擔負戰備。臺軍方稱,整個空防戰斗力猶如三級跳一般,新型戰機不但航程遠、載重量大,對地對空戰斗力也大幅提高,從而實現了陳水扁的\"境外決戰\"思想,但也暴露了臺軍方\"反制作戰\"的機密戰術。所謂\"反制作戰\",就是要將戰火帶到大陸沿海的目標區,給大陸造成經濟損傷。\"反制作戰\"的執行主角F-16和幻影2000-5型戰斗機的作戰半徑在600海里左右,這意味著臺灣空軍戰機的作戰范圍已經不再僅限于以臺灣為中心的海空域,而是整個大陸沿海地區甚至縱深地區(可達大陸內地200海里)。在總共430架戰斗機中,包括幻影2000-5型60架、F-16A/B型150架、IDF型130架和F-5E的改進型90架。
幻影2000-5型戰斗機
幻影2000-5型戰斗機,主要用于防空攔截和制空,也可用于對地、對海或戰術偵察等任務,是目前法國的主力戰斗機。該機由法國\"達索·布雷蓋\"公司于1975年12月開始研制,1979年3月10日第一架原型機首次試飛,1983年開始裝備法國空軍。幻影2000系列已生產的型號有C、B、N、D、E、5/S共6種,C型是單座戰斗機,B型為雙座教練機,N型為雙座核攻擊機,D型為雙座常規攻擊機,E型系出口型戰斗機,\"達索\"公司于1987年開始用低耗、高推重比的渦扇發動機和湯姆遜CSF公司的RDY多功能脈沖多普勒雷達(有下視能力)改裝幻影2000型戰斗機專供出口,1990年10月研制成功,改裝后的戰斗機稱幻影2000-5型,攻擊機稱幻影2000-S型。
幻影2000-5型戰斗機乘員1(或2)人,動力裝置為M88-P20渦扇發動機,推力1×10020公斤,機長16.37米,翼展9.13米,機高5.20米,最大時速2.2馬赫,實用升限17100米,最大爬升率236米/秒,作戰半徑750公里(帶副油箱),最大航程3335公里,空重7500公斤,載彈量6000~630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17000公斤,武器為德發554型30毫米機炮2門(備彈1×125發)、9個外掛架(機身下5個,兩機翼下各2個),可掛6枚空空導彈和3個副油箱,對空作戰時,可掛2枚\"魔術\"-Ⅱ近距全向攻擊格斗導彈和4枚\"米卡\"中距攔射空空導彈;對地攻擊時,可掛2×18枚68毫米火箭發射器和各種炸彈,可懸掛激光制導炸彈、反雷達導彈及反艦導彈等。火控系統為紅外線追蹤系統,電子對抗設備為SERVA雷達告警系統、DDM紅外告警系統、DB-3163電子干擾吊艙和CF-51支援式電子干擾吊艙等。
幻影2000-5型具有全天候、全高度、全方位的工作能力,能同時進行多目標跟蹤,引導機載的\"米卡\"中程空空導彈、超級530\"魔術\"近程空空導彈同時有選擇地攻擊4個目標。幻影2000-5型戰斗機機動性能較好,既可用于高空攔截作戰,也可用于對地(艦)攻擊,并具有多目標攻擊能力。作戰中,可同時追蹤8個目標,并有選擇地攻擊其中最具威脅的4個目標。機載設備比較先進,RDY雷達與\"米卡\"導彈配合使用,實現了近距格斗/中距攔射一體化。在臺軍方的\"反制作戰\"戰術中,幻影2000-5型戰機主要負責制空和掩護F-16作戰。
1992年11月,臺灣空軍向法國訂購60架幻影2000-5型戰斗機,1995年開始交付,裝備臺新竹的空軍第二聯隊,取代F-104G型機,已于2001年5月10日成軍。單座機編號為2001~2048,雙座機編號為2051~2062。同時,臺灣空軍還購買了500枚\"魔術\"-Ⅱ型導彈和960枚\"米卡\"導彈,供幻影2000-5型戰斗機使用。抵臺后,編號為2036、2053和2058的三架飛機因飛行事故墜毀。另據報導,法售臺幻影2000-5型戰斗機存在許多問題,如臺灣飛行員發現機艙內的一些傳感設備和顯示設備不合格。
F-16A/B型戰斗機
F-16型戰斗機由美國通用動力公司于1972年4月開始研制,1975年7月開始生產,1979年裝備部隊。F-16型戰斗機生產型有A、B、C、D、E及79簡化出口型6種,此外還有3種改進型和2種研制型,大量生產并裝備部隊的主要是A/B型、C/D型。A是基本型單座戰斗機,B型為雙座戰斗/教練機,C型機則在A型基礎上加以改進而成,D型由B型發展而來。較之A/B型,C/D型最大的不同點是發動機推力加大,改進或換裝了機上的飛行控制和火力控制系統,作戰能力有較大提高。A/B型機雖已被美軍現役戰斗部隊淘汰,但在世界上仍屬先進戰斗機。
F-16戰斗機的外形是從50多種方案中挑選出來的,采用了許多新技術。F-16戰斗機在外形上的最大特點就是機身與機翼光滑融為一體,沒有多少棱角,這就是所謂翼身融合體方案,它有利于減少飛行阻力,提高升力,減輕重量。機翼前緣有可隨迎角和飛行速度的變化而自動下偏的襟翼,采用這種設計可使在大迎角時保持有效的升力系數,提高了飛機的機動性能。翼根前緣是大后掠角邊條,可改善大迎角時的氣動特性。座艙蓋是氣泡型,飛行員視野很寬,其上半球視野達360度,側向260度,前后195度,側下40度,前下15度。控制系統采取電傳操縱技術,由于座椅能后傾30度,F-16戰斗機采用了前所未有的側桿方案,即駕駛桿裝在了座椅扶手上,桿上有武器發射、配平、顯示管理和平視顯示器視線形狀等控制按鈕。油門桿位于座艙左側,桿上有通信/敵我識別、對地目標顯示、空戰格斗航炮/導彈模式優先進入、雷達游標及雷達工作模式等操縱按鈕。
F-16A/B戰斗機乘員1(B型2)人,動力裝置為F-100-PW-200渦扇發動機,推力1×10646公斤,機長15.09米,翼展10.01米,機高5.09米,最大時速2.1馬赫,實用升限17500米,最大爬升率305米/秒,最大航程3890公里(帶副油箱),空重707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17010公斤,作戰半徑:制空370~1320公里、截擊(2×AIM-9L+2×AIM-7M,最大外掛燃油)1440公里、對地攻擊(2×AIM-9L+2×907公斤炸彈,最大外掛燃油)1184公里,載彈量4763公斤,武器:1門M-61A1型20毫米多管炮(備彈511發),帶有速射瞄準具;外掛點9個,兩個翼尖各1個,機身下1個,左右機翼下各3個;外掛武器包括AIM-9L\"響尾蛇\"、AIM-7F/M\"麻雀\"、\"天空閃光\"、\"魔術\"-Ⅱ、AGM-65A/B\"小牛\"空-地導彈,\"魚叉\"、\"哈姆\"、\"百舌鳥\"反輻射導彈,MK-82、MK-84常規炸彈,多種激光制導炸彈和集束炸彈等。雷達為AN/APG-66V3型脈沖多普勒火控雷達,空對空搜索最大距離150公里。電子對抗設備:AN/APX-101敵我識別器,AN/ALR-69或AN/ALR-56M雷達告警接收機、AN/ALQ-131或AN/ALQ-184V2有源電子干擾吊艙、AN/ALE-47威脅自適應干擾物投放系統、AN/ARN-118塔康、AN/APN-132雷達高度表、AN/ARN-180儀表著陸系統。
F-16具有對空、對地、對艦攻擊的多元特性,可執行制空、精確打擊、戰場空中支援、偵察等多種任務。在臺軍方\"反制作戰\"戰術中,將利用F-16戰機的強大對地攻擊能力來擔任主角。1992年12月臺灣空軍向美國訂購了150架F-16A/B型機(由于向美購買F-16的計劃代號為\"鳳凰\"計劃,故臺空軍稱F-16為\"鳳凰機\"),其中A型120架,編號為6601~6720,B型30架,編號為6801~6830。1993年4月14日,美售臺的第一架F-16A/B戰斗機抵臺灣嘉義基地,到2000年底全部交付完畢,分別裝備在嘉義和花蓮的第四聯隊(76架)、第五聯隊(74架),分別于2001年12月18日和2002年1月16日換裝成軍。在購買飛機的同時,臺灣購買了900枚AIM-9M\"響尾蛇\"短程空空導彈、600枚AIM-7M\"麻雀\"中程空空導彈、200枚AIM-120中距攔射空空導彈,主要用于奪取制空權。臺軍購買的F-16A/B,只是部分采用了\"中期壽命改進\"技術,其性能不及F-16A/BMLU型,更低于C/D型。除具有F-16A/B型的特點外,重點更新了F-16A/B老型號的雷達和航空電子設備,主要改進有:以一套橫組化電腦系統取代了機上原有的火控電腦等,信息處理能力提高了10倍,為大幅度提高整體綜合作戰能力提供了保證。用MLU計劃中的新型V3雷達取代老的AN/APG-66型,增加了\"麻雀\"空空導彈導引功能,探測距離提高了25%,達150公里,最多可同時監視64個目標,并跟蹤主要的10個,可同時攻擊6個目標。另外,還可引導空艦導彈對水面艦艇進行攻擊。更新了數字式敵我識別器、雷達顯示器,增加了AN/ALE干擾絲與熱焰干擾彈發射器、低空紅外導航和電子干擾吊艙。據報道,美售臺F-16A/B戰斗機也存在先天不足問題。該機型線路設計有很大缺陷,導線之間的空隙很大,連接松散,飛行中很容易摩擦出火花,燒毀儀表板,影響發動機工作,有資料顯示,在美軍F-16飛機失事事件中,7次與線路設計有\"重大關聯\",45次與線路設計\"可能有關聯\",所以美軍所有的飛機都已禁用這種設計,美國售給韓國的這種飛機也禁用這種線路設計,惟獨賣給臺灣的還在使用。近2年內,臺軍已有4架F-16在訓練中墜毀,其它小毛病也層出不窮,臺軍方為此傷透了腦筋,多次向美方提出索賠。
IDF型經國號戰斗機
IDF型經國號戰斗機是臺灣自行研制的多用途輕型本島防御戰斗機。1982年在美國人幫助下,臺中科院\"航空工業發展中心\"開始研制IDF型戰斗機,1988年第一架原型機出廠。命名為\"經國號\",1989年試飛成功,1992年開始裝備部隊,截止1999年12月,130架全部交付完畢。分別裝備在臺南、臺中的第一聯隊(61架)和第三聯隊(69架),于2000年7月14日換裝成軍。該型機以大陸殲-8型為主要作戰對象,乘員1人,動力裝置為2臺TFE-1042-70渦扇發動機,加力推力為2×3790公斤,最大時速2馬赫,續航時間2小時,最大航程2780公里,作戰半徑600公里,實用升限15240米,最大爬升率254米/秒,最大起飛重量12300公斤,載彈量4000公斤,武器:20毫米M61A\"火神\"式6管機炮1門(備彈400發),8個外掛點,執行空戰任務時,可攜帶4枚天劍-Ⅰ型紅外空空導彈或2枚天劍-Ⅱ型中距雷達制導空空導彈;對海作戰時,可掛3枚雄風-Ⅱ型反艦導彈;對地攻擊時,可掛3枚AGM-65\"小牛\"電視制導空地導彈,還可懸掛MK-82、MK-84普通炸彈,CBU-12集束炸彈、激光制導炸彈、LAU-3A型70毫米19管火箭發射器,LN-39慣性導航系統,JWS-95型雷達告警器,IRWR全向告警器,AN/ALQ-184V2有源干擾吊艙和AN/ALE-47威脅自適應干擾物投放系統等。GD(金龍-53)型脈沖多普勒雷達,火控系統:AN/APG-67(V)火控系統。
IDF是一種比較先進的全天候防空戰斗機,能進行全方位攻擊,可執行防空、制空、反艦和對地攻擊任務,其總體飛行性能和空戰能力接近第三代戰斗機水平。臺軍原計劃生產250架,但由于該機若干技術指標未能達到設計要求,在美、法兩國分別同意售臺F-16型和幻影2000-5型戰斗機后,將其生產計劃壓縮至130架。IDF雖屬自制飛機,但零部件自給能力為80%,機載設備多采用美國設備,品種多而雜,兼容性較差。該機研制過程中雖得到美國的技術援助,并由美國提供發動機等主要設備,但其設計思想并不先進,飛機自重大大超過原設計指標,發動機推力不足,在超音速飛行時會發生側滾失速的致命現象,極易造成事故,飛機的起落架設計存在嚴重問題,起飛時造成嚴重抖震,另外,大約有60%的零部件達不到設計要求等,這些都嚴重制約了其作戰性能。該機自出廠試飛以來,麻煩不斷,造成多名試飛員喪生。目前,臺空軍在美國加雷特公司的幫助下,正式實施IDF性能提升計劃,并暫定名為ADF。
F-5E型虎戰斗機
F-5是美國于21世紀60年代研制的軍援型戰斗機。F-5E型是F-5A型的改進型,1973年投產并裝備美軍。1973年初,臺灣與美國諾斯羅普公司簽署協定,由臺\"航空工業發展中心\"在臺組裝生產F-5E/F。從1974年10月到1987年1月,共生產了308架F-5E/F型戰斗機。為延長服役年限,1993年起臺與美國通用公司合作,對現役的F-5E/F飛機進行改造,包括:換裝新型發動機,使其推力增加20%;更新機載電子系統,換裝新型全天候火控雷達、慣性導航系統、敵我識別系統和雷達報警接收器等,改進后的F-5E/F型機,將具有全天候作戰能力,航程增加70%,作戰能力接近第三代戰斗機。改造計劃已于2000年底完成。臺空軍將保留90架該型機,服役年限延長致2015年。分別裝備在桃園基和臺東的第七聯隊。F-5E型虎戰斗機乘員1人,續航時間3小時,最大航程3720公里,作戰半徑890~1056公里,最大速度1.64馬赫,巡航速度0.85馬赫,升限16500米,載彈量3180公斤;裝備武器有M39A3型毫米機關炮2門,掛架5個,可掛\"響尾蛇\"或\"小牛\"導彈,或炸彈。
盡管以上戰斗機存在不足,以及各不同種機種戰術、戰法的整合需要一定的時間,但其先進性與作戰能力不容忽視。目前臺灣空軍形成了一支以幻影2000-5、F-16A/B、IDF型戰斗機為主,F-5E/F改進型為輔,高、中、低空搭配,具有一定空中攔截作戰和對地攻擊能力的空中打擊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