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俄武器交易的達成,將使印度繼中國之后,成為亞洲第二個擁有陸海空三位一體戰略核打擊能力的國家。這個有著古老歷史的民族的世界大國夢想,就如陽光下巍峨的印度門一樣開始耀眼。
1月21日,印度首都新德里。
為紀念一戰陣亡的印度將士而仿巴黎凱旋門建造的印度門,是新德里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從總統府到印度門的拉吉大道上,一列騎著駱駝,手持自動步槍的印度士兵緩緩行走著,吸引了眾多行人的目光。
這是為1月26日印度國慶日的慶祝活動進行的預演,根據傳統,這條長達13公里的大道上將舉行一年一度的閱兵游行活動,紀念印度共和國成立53周年。
與往年一樣,一些新的武器裝備將登臺亮相,其中1999年4月試射成功,射程達2500公里,并可攜帶核彈頭的“烈火”22型地對地導彈,無疑是今年閱兵式上的明星。
而就在此前三天,正在俄羅斯訪問的印度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宣布,印俄將在3月底簽署一攬子協議,其中包括購買“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租借4架圖-22M3遠程戰略轟炸機和2艘“阿庫拉”-2級核潛艇。
這筆交易的達成,將使印度繼中國之后,成為亞洲第二個擁有陸海空三位一體戰略核打擊能力的國家。這個有著古老歷史的民族的世界大國夢想,就如陽光下巍峨的印度門一樣開始耀眼。
超常密集的核部署
進入新年,朝鮮半島的核危機吸引了全球的絕大多數眼球,很少有人注意到,在亞洲大陸的另一端,另外一股核力量在不動聲色而又目標堅定地滋長著。
1月1日,印度國防研究和發展組織負責人表示,印度將在2003年進行至少6次射程為800公里的“烈火”-1導彈的靜態和機動測試。根據計劃,這型導彈將在明年3月投入批量生產,在未來5年內印度陸軍和空軍將采購200枚“烈火”-1導彈系統。
4日,印度內閣安全會舉行會議并發表公告,宣布成立印度第二個三軍聯合司令部——戰略部隊司令部,負責掌管印度的核武器。公告還宣布了印度的8點核政策,其中包括印度領土或其武裝部隊受到大規模生化武器襲擊時,印度將保留選擇核打擊的權利,這表明印度“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最低限度核威懾”戰略已發生明顯變化,標志著印度又向核門檻內邁出了一步。
7日,印度“印度展望”網站披露:印度陸軍2個導彈大隊目前正在向新組建的戰略核部隊司令部移交。
8日,印度總理瓦杰帕伊在與來訪的日本外相川口順子會談時聲稱,印度不會放棄核試驗,也不打算簽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9日,印度在奧里薩邦邦東部海岸成功試射一枚射程為700公里的“烈火”-1型導彈。印度國防部發言人說,這是“烈火”型導彈從快速移動的發射架上進行發射的第一次嘗試。
11日,印度國防部長科學顧問阿特勒宣布,印度正在研制射程超過3000公里的“烈火”-3型彈道導彈,并可能于今年底試射。
18日,印俄達成協議,印度將購買“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租借4架圖-22M3遠程戰略轟炸機和2艘“阿庫拉”-2級核潛艇。從而證實了《印度教徒報》此前的報道——費爾南德斯此行是要商談購買或租賃空基和海基核武器運載工具。
一連串密集得超出常規的行動仿佛是在向世人表明,印度在成為核大國的道路上正在驟然加速。
大國夢由來已久
印度的大國夢由來已久。自1947年脫胎大英帝國的襁褓,印度就開始描繪其未來的國家形象,首任總理尼赫魯明確指出:印度不僅要成為南亞次大陸一個有影響力的大國,更要成為一個:有聲有色”的世界大國。
為此,印度一方面著力發展經濟,另一方面則不遺余力地發展軍事力量,試圖通過強大的軍事力量稱雄南亞并走向世界。經過數十年的不懈努力,印度無論是在經濟、科技方面,還是在軍事領域都已確立起自己南亞霸主的地位。
在經濟上,最近10年來,印度經濟的平均年增長率一直保持在6%水平上,國民生產總值持續增長,2001年高達5100億美元。在科技領域,印度目前在微電子、核能、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等方面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軟件開發技術更是令人矚目,連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都認為,21世紀印度將成為僅次于美國的軟件超級大國。在軍隊建設方面,印度是亞洲第一個擁有航母的國家,并一直大力引進俄羅斯的先進武器技術,由于與巴基斯坦長期處于敵對狀態,印度始終保持著高度的戰備狀態。
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印度的大國野心也日益膨脹,明確提出成為“世界六大力量中心之一”的戰略目標。2000年11月,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在全國軍校聯合會成立52周年紀念會上指出,21世紀印度將成為世界領袖之一,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是印度的最大競爭對手。他說:“我們應當特別研究一下中國,看中國在各個領域究竟領先我們多少。如果不能克服這些挑戰,我們就不能說新世紀屬于印度。”
他強調:“在悉尼奧運會上中國得了59塊獎牌,印度只得了1塊;中國人均收入已達900美元,印度僅為500美元;中國2000年的出口額為1820億美元,印度才300億美元;中國的外匯儲備達1600億美元,這還不算香港的,而印度只有320億美元……我們為什么這么落后,必須反思。”
“9·11”后大贏家
1998年,印度人民黨執政后,一直把實現“大國夢”作為終極目標。總理瓦杰帕伊認為,要躋身于世界軍事強國之列,就必須擁有核武器。因此在他上臺執政僅兩個月后的1998年5月,印度軍方突然違反聯合國關于限制核武器發展的決議,進行了核試驗。消息傳出后,巴基斯坦也試爆一枚核彈作為回應。印度這一舉動一夜之間在南亞制造了兩個有核國家,國際輿論紛紛譴責,美國政府宣布對印巴進行制裁。
為改變印度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形象,印度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曾不止一次表示“印度發展核武器是迫不得已”,是由于受到了“那個強大的北方國家的威脅”,把中國當作“比巴基斯坦還要危險”的“潛在敵人”。
然而,“9·11”事件發生后,反恐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阿富汗反恐戰爭打響后,美國從反恐形勢及在南亞的長遠利益出發,開始恢復與印度的關系,美國不久前發表《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指出,美國已經開始把“印度視作一個力量不斷增強的、與美國具有共同戰略利益的大國”,爭取“與印度建立強有力的伙伴關系”。
與此同時,為繼續保持對印度的影響力,俄羅斯也加緊對印度的拉攏。1月17日,俄羅斯國防部長伊萬諾夫在接見來訪的印度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時聲明說,普京總統去年訪印之后,俄印兩國關系已進入更高的戰略伙伴關系水平。伊萬諾夫稱,兩國國防部和軍工企業之間的合作一直都很密切,在一些國際安全問題上,雙方的觀點和評價也很接近甚至相同,在這方面印俄是戰略伙伴。而費爾南德斯則強調,印度和俄羅斯是國際反恐聯盟的一部分,在各自的境內也面臨著同樣的威脅,因此兩國應該加強在反恐領域的合作。
由此可見,核試驗后,國際社會對印度的不滿已經被“伙伴關系”所取代,其核國家的地位已經被事實上承認。有分析家認為,“9·11”后的一年,是印度在世界格局中的戰略態勢發展得最好的一年,印度可以說是“9·11”后的最大贏家之一。
大國道路不好走
然而印度要成為真正的世界大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首先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克什米爾問題,這是印巴爭端的核心。半個世紀以來,印巴曾三次兵戎相見,還多次走到戰爭邊緣,由于印巴兩國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立場相距甚遠,這一問題很難在短期內解決。然而克什米爾始終是印度最大的心腹之患,不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南亞的國際形勢不可能真正實現穩定和和平,印度也不可能擺脫地區爭端的糾纏,實現真正的崛起。
其次是愈演愈烈的教派沖突。在印度,印度教徒占全國人口的83%,其余的主要是穆斯林居民。由于歷史、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的原因,兩大教派幾十年來沖突不斷。去年3月15日,數千名印度教徒乘火車返鄉,途徑古吉拉特邦時與當地穆斯林發生沖突,穆斯林縱火焚燒了車廂,造成58人死亡。其后,憤怒的印度教徒進行報復,將許多人活活燒死,甚至活埋,導致700多人喪生。
第三是貧困問題。印度目前仍然是一個農業大國。居民文盲率高達40%。雖然軟件工業發達,但國家的信息化水平并不高。據報道,在印度第二大城市孟買,普通百姓很少有人買得起計算機,幾乎沒有人上網。在電器商店里,出售的全是黑白電視、14英寸、18英寸彩電,還有單開門電冰箱,至于雙開門冰箱和大彩電,那里根本就不流行,老百姓也買不起。△
(陳昌喜薦自《21世紀環球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