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海灣戰爭發生時,作為解放軍二炮司令部的一名軍官,我密切關注著戰爭進程。與我相同,當時大多數軍人的預測是:美國將重蹈蘇聯在阿富汗的覆轍。然而38天就結束的戰爭讓我們認識到:我們錯了。當時,中國軍隊的思維還處于靠“正義”作戰的階段。在我們的腦子里,沒有“現代化電子戰爭”的概念,也想不到美軍現代化制導武器的威力,甚至無法料到戰爭會以空襲為主。
通過1991年海灣戰爭、1999年科索沃戰爭及阿富汗戰爭,對美軍現代化戰爭的特點,中國軍方已初步掌握。在這10年當中,中國軍隊也實現了安全戰略、軍事手段上的飛躍。
戰略上,空軍完成了從“國土防空”到攻防兼備的轉變;海軍從以前的“海岸防御”變為“近海防御”。
1991年之前,中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集團軍,擁有步兵、炮兵、坦克兵的軍隊就算是裝備齊全的。而在今天,我們已經擁有“合成集團軍”,其中加入了直升機團、電子對抗團等現代化兵種。而對于導彈部隊,以前是“核打擊力量”,現在變為“核+常規”打擊力量,這意味著現在常規作戰導彈也要參戰。
具體的軍事力量上,過去,中國導彈和美軍存在很大差距,一是射程近,二是打不準。而在今天,隨著GPS制導技術的應用,導彈的精確度提高了10倍。另外,從導彈射程到機動性,都比過去有了明顯提高。
海灣戰爭后,中國裁軍50萬,不久后又裁軍50萬,我們是想把省下的錢投入高科技武器的研制上,并增加現有武器的戰斗性能。
即將打響的這場戰爭和1991年的戰爭相比,在作戰手法上可能不會有太大差別。但我們也將從中再次學到東西。
首先,要進一步加大對信息戰的投入,因為這是現代戰爭的發展方向。信息戰實際上就是軍事作戰中雙方平臺的相互對抗。在信息戰中,每一方都會有自己的專家系統,包括計算機平臺以及一些重要數據,指揮員的作戰決心、作戰方式,都要輸入電腦。這個系統如果被對方摧毀,你就要注定失敗。所以,要加速培養懂得信息作戰的指揮員,通過電子對抗、網上攻擊,打亂對方的作戰計劃。
調整作戰實體結構也是經驗之一。現代戰爭是立體戰爭,是海、陸、空聯合作戰。目前,中國的軍事體制還處于縱向指揮階段,并不適宜。
另外,美國軍事的強大,核心是其高效的自動化設備。武器裝備在自動化控制下,才能發揮威力。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僅僅和強國比拼飛機的數量、導彈的先進程度,恐怕占不到什么便宜,但我們可以進行針對式、跨越式發展,專打它的“死穴”,比如說通過電子干擾切斷它的自動化控制系統,讓它的飛機無法聯絡。這就如同一個小個子和大個子摔跤,不能用蠻力,要四兩撥千斤。
如果此次戰爭打響,美國就在冷戰后經歷了4場戰爭。但中國軍隊并不遜色,因為每次我們都能從中學到經驗,這就如同臺灣方面的評價:“美軍的戰斗越多,中美軍方的差距越小。”
(劉定平 吳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