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一國\"引發臺軍分裂
臺灣\"退休老兵自救會\"等團體發表給陳水扁及\"國防部長\"湯曜明的公開信,強烈譴責陳水扁\"一邊一國\"、\"公投立法\"等\"臺獨\"言行。這些團體指出,陳水扁的言行將臺灣2300萬民眾引向災難,將數十萬軍中袍澤送上\"斷頭臺\"。他們表示堅決反對陳水扁這種違反主流民意的不負責任冒險行徑,指出陳水扁以軍人性命為壽碼為自己博取政治資本違背了一個政治人物起碼的道德和良心。他們的立場代表了臺灣軍隊中相當一部分官兵,特別是低層和中層軍人的意愿。在這部分官兵看來,陳水扁赤裸裸的挑釁言論,等于是將臺灣軍隊往火堆里推,他們對陳水扁拿軍人當炮灰的行徑都感到極為痛恨。
由于陳水扁的挑釁言論越來越過火,臺軍官兵感到越來越害怕。臺灣軍方一份報告最近披露,臺灣軍隊的最大問題是軍人害怕打仗。由于害怕打仗,再加上臺灣軍營問題重重,因此兵源嚴重不足。為了補充兵源,當局只好降低征兵標準。有一份統計數據表明,每年都有大約8000多名\"問題青年\"進入臺灣軍隊,入伍后再犯罪的人數超過1000名。不久前,一名從臺軍中退伍的軍官在網上開設了個人主頁,專門揭露臺軍中的種種黑幕。據透露,許多士兵在訓練時連武器都懶得帶,氣溫超過30度就不出操了;用與\"資訊戰\"配發給各連隊的電腦,被連長、排長等低層軍官用來聯網打游戲或瀏覽各種黃色網站。軍中人心浮動,根本沒有什么戰斗力。臺軍這種情況,從李登輝\"兩國論\"出籠后已經顯現。當時國民黨籍\"立委\"趙永清做了一項民意調查,發現有40%的民眾希望不要當兵;封臺軍作戰有信心的只有18%;完全沒有信心的卻占到38%。
盡管如此,臺軍中還是有些高層人物出來為陳水扁撐腰打氣。就在陳水扁發表\"一邊一國\"及\"公投立法\"的赤裸裸的\"臺獨\"講話后不久,臺灣\"國防部長\"湯曜明在接受路透社采訪時表示,\"臺灣有信心抵抗中國大陸的進攻\"。湯曜明還狂妄地聲稱:\"他們(大陸)付不起代價。\"湯曜明說,臺灣在空中方面有優勢,他所指的是臺灣擁有美國F-16和法國幻影-2000戰斗機。湯曜明又表示,中國大陸的威脅只屬\"空談\"。在被問及臺灣軍方是否支援全民投票時,湯曜明說軍隊不介入政治。
陳水扁要讓臺軍\"變性\"
湯曜明說臺灣軍隊不介入政治實際上是在自欺欺人。臺灣軍隊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被稱作國民黨軍隊或蔣軍,它曾是蔣介石起家和進行統治最重要的工具,也是蔣介石逃到臺灣后夢想光復大陸的主要依靠。民進黨當局上臺后費盡心思,對臺灣軍隊進行了種種改造,用\"臺獨\"思想給軍隊洗腦,企圖讓臺軍為\"臺獨\"賣命。在這種情況下,臺灣軍隊怎么能置身于\"政治\"之外呢?
民進黨上臺之前,它的政見、主張引起臺灣軍隊的不滿。上臺之后,為處理好這個問題,陳水扁可以說是動了不少心思。在上臺之前,民進黨一直把臺灣軍隊作為它實施\"臺獨\"的一個主要障礙。它認為臺灣軍隊一直是保守陣營。上臺之后,臺灣新領導人就下大力去修復和臺軍的關系,想拔除他們實施\"臺獨\"的障礙,其中一個措施就是安撫臺軍,在政策上提出一個\"三安原則\",即軍人安全、軍隊安定、軍眷安心。在人事上力求基本穩定,建軍的備戰政策與制度保持它的一貫性;對軍隊的地位、尊嚴給予一定的尊重,照顧官兵的福利,改善軍屬的待遇和環境。
為了籠絡軍隊,穩定軍心,臺灣新領導人上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拜會臺軍的大老,包括歷任參謀長和一些顧問,體現出臺灣新政府對臺灣軍方的一些尊重。還有一個重要的舉措,就是新當局任用了對臺軍有重要影響的唐飛,主要想利用唐飛的人際關系。
臺灣新黨局還竭力強調軍隊的所謂\"國家\"化,謀求軍隊的變性。其實,臺灣軍隊的\"國家\"化還要從李登輝時期說起,李推行臺灣軍隊\"國家\"化使臺灣軍隊長期反\"臺獨\"的立場受到了削弱。這也是李登輝老謀深算的一個地方,就是說李登輝釜底抽薪,從根本上瓦解了臺灣軍隊反\"臺獨\"的實力。李登輝提出的\"國家\"化是從90年代開始的。2000年初又在李登輝的操縱下,臺\"立法院\"通過了所謂\"國防法\"和\"國防法修正案\"。此\"兩法\"是非常致命的,因為它確立了軍政一體化的原則,使所謂臺灣的\"總統\"有更多的權力,形成單一的指揮體系。另外,李登輝還要軍隊非黨化。李登輝當時提出軍中不強迫現役軍人加入政黨或為公職候選人提供服務,實際上把國民黨從軍隊中剔除出去,從根本上瓦解臺軍反\"臺獨\"的立場。
陳水扁上臺后延續了李登輝時期所謂\"軍隊國家化\"、對軍隊進行變性的做法,要求臺軍效忠所謂的\"憲法\",而且不管這個\"憲法\"是主張\"臺獨\"還是統一,要軍隊愚忠。這就是陳水扁上臺以后,要實現臺灣軍隊\"國家\"化的目的。
臺軍本土化基本完成
陳水扁上臺后加快臺灣軍隊的\"國家\"化、本土化,實際上都是為了掃除其推行\"臺獨\"路線的障礙。這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臺軍進行\"換血\"--逐漸增大臺灣本土籍將領的比例。這個換血工作實際上也從李登輝時期就已經開始了。李登輝挑起省籍矛盾,重用本土將領,甚至還起用了一些具有\"臺獨\"色彩的將領作為高層指揮官,給臺灣軍隊埋下隱患。
有強烈本土與臺獨意識的陳水扁跟李登輝一樣不信任外省人,其在主政初期,出于穩定政權的考量,除了在行政系統大量啟用親李登輝、親民進黨的本土人士之外,更重要的是大力推動軍權本土化。他接受李登輝的建議,留任本省籍的\"參謀總長\"湯曜明。然而,盡管湯曜明掌控軍權,但外省籍的\"國防部長\"伍世文名義上還是其頂頭上司,湯曜明還要受伍世文的節制。另一方面,軍政軍令一體化是陳水扁信奉的\"國防\"政策。為了避免外省籍將領占多數的軍方反彈,陳水扁藉軍方體制改革來踢掉伍世文這塊鐵板,為本省籍的湯曜明全面掌控軍權掃除障礙。
在陳水扁的推動下,臺灣\"立法院\"于2001年底通過\"國防法\"與\"國防部組織法\",使軍政軍令合一法制化,即\"國防部長\"為最高軍事指揮官,\"參謀總長\"為\"國防部長\"的幕僚長。二法于今年3月1日實施。恰好2月1日要進行\"內閣\"改組,陳水扁便籍機撤掉伍世文,換上其信賴的本省籍的湯曜明。
湯曜明調任后,牽動了軍方系列人事調整:前\"海軍總司令\"李杰升任\"國防部副參謀總長\",同時晉升為\"湯軍一級上將\";前\"副參謀總長\"苗永慶\"上將\"出任\"海軍總司令\";前\"海軍副總司令\"費鴻波\"中將\"升任\"副參謀總長\",同時晉升\"海軍二級上將\";\"國防大學\"校長夏瀛洲\"上將\";\"副參謀總長\"王漢寧\"上將\"、\"空軍總司令\"陳肇敏\"上將\"調任\"總經府戰略顧問\";前\"空軍副總司令\"李天羽、劉貴立分別升任\"空軍總司令\"、\"副參謀總長\",且同時晉升為\"空軍二級上將\";前\"陸軍總司令\"陳鎮湘\"上將\"調任\"國防大學\"校長;前\"陸軍副參謀總長\"霍守業\"上將\"轉任\"陸軍總司令\";前\"國防部聯合作戰暨督察部主任\"朱凱生\"中將\"升任\"副參謀總長\",并晉升為\"陸軍二級上將\"。
3月1日,臺軍一元化體制開始運作,軍權全部掌握在\"國防部長\"及三位\"副部長\"手中,即總管全局的\"部長\"湯曜明,\"軍政副部長\"康寧祥、\"軍令副部長\"李杰(\"參謀總長\"兼任)、\"軍備副部長\"陳肇敏。在四位軍頭中,除李杰外,其他均為臺灣本省人,陳水扁推動的臺軍本土化至此似乎可以說大功告成。
由于本土化的完成,現在的臺軍將領在政治理念、治軍方面都出現了很多值得注意的變化。第一,臺灣當局把省籍矛盾從社會上移植到軍內。它認為臺籍軍人同情他的\"臺獨\"訴求,暗中支援\"臺獨\"。當然,當不是所有臺籍的人全部都被重用為軍的將領,而是具有\"臺獨\"色彩的臺籍將領被提拔起來。第二,就是清除異已。把那些具有反\"臺獨\"立場的,不管是本土的,還是外省籍的人,都給清除出去。
不擇手段對軍隊洗腦
除了改造臺軍將領以外,陳水扁還下大力氣改造廣大臺軍官兵,以\"臺獨\"理念對臺軍官兵進行\"洗腦\"。臺灣當局已經取消了臺軍長期以來堅持的反\"臺獨\"教育,連軍營中沾上統一字眼的標語牌也一律清除。
陳水扁上臺以后對政戰系統進行了改造。50年代初的時候,臺軍的政戰系統叫\"國防部政治部\",到1963年改稱為所謂的\"國防部政治作戰部\",李登輝時期又進一步對它進行改造。陳水扁的改造手段更是招招見血:一是降格。把政戰部變成了\"國防部\"下設的一個政戰局,另外在參謀本部下又設立一個政戰次長室,就是把它變成兩元化,一個\"國防部\"領導,一個參謀本部領導,實際上是令其分權、降格。二是減員,由原來的12000人減少到7000人,大量的政戰人員面臨失業的局面。三是改變政治教育的取向:繼續突出反共色彩;凸顯效忠新當局、效忠所謂\"元首\"的教育,淡化反\"臺獨\"的色彩;強化服務教育職能。民進黨認為進一步突出政戰教育服務性功能,不僅能起到穩定軍心的重要作用,而且加速政戰系統向所謂\"國家\"化、中立化的方向轉化,從而弱化臺軍對\"臺獨\"勢力的牽制作用。
陳水扁當局深知對軍隊的控制莫過于思想的控制。他上臺后,并不滿足于視察部隊,校閱三軍,在臺軍中懸掛頭像,而是想方設法地對臺灣軍隊進行思想滲透,加強軍人對執政黨的認知教育,接受民進黨的理念,從精神上瓦解原有的信念,使之成為維護\"臺獨\"路線的工具。一方面,黨局利用軍控傳媒為陳水扁樹立個人權威;另一方面,當局深化兩岸情勢教育,助長官兵敵視大陸情緒。
另據報道,繼在中小學課程加入本土化歷史后,臺灣軍隊的政治課程也將跟著增加本土味。當局\"國史館\"所編寫的《臺灣奮斗史》包括\"臺灣主權\"論、戰后臺灣\"民主運動\"等,與李登輝執政以來作為臺灣\"國民中學\"教學范本的《認識臺灣》\"歷史篇\"、\"地理篇\"、\"社會篇\"的基本觀點是一致的,同樣為強化本土觀念服務。在《認識臺灣》課程中有一個單元為\"鄭氏王朝時代\",歪曲鄭氏父子三代在臺灣的\"明鄭\"時期的歷史本質,其目的就是為了改變臺灣是中國領土一部分的歷史真面目。該書還有一個單元,公然宣揚臺灣與中國是\"對等相隔\"的兩個國家,以對應民進黨關于\"臺灣主權\"論的基本主張。臺灣當局強制軍人必修《臺灣奮斗史》,強化\"本土\"觀念的實質就是深化、強化軍人的\"臺獨\"意識,接受民進黨的理念,使之成為其搞分裂、搞\"臺獨\"的馴服工具。這是臺灣當局加強軍人\"洗腦\"的新舉措。
哪里是臺軍的歸宿
民進黨對臺軍進行的改造,對臺灣軍隊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一是在臺軍內部造成思想混亂。現在臺軍把反\"臺獨\"虛化了,如果臺灣真正走向了獨立這一步,那么臺軍到底為誰而戰?第二,由于陳水扁對臺灣軍隊進行了所謂\"國家\"化、中立化、本土化改造,軍隊的統獨立場開始發生了變化,朝中立化、模糊化方向發展。
現在臺軍中雖然士兵絕大部分都是本省籍的了,但軍階越高,臺籍軍人所占比例就越小。即使經過李登輝和陳水扁近年來的幾次大換班,雖然臺籍軍官控制了指揮和人事大權,但從總體上看來,臺軍將官中的臺籍比例現在也仍然很低,其中上將為25%、中將為11%和少將為21%。帶兵的干練人才,作戰的干練人才,規則長遠的干練人才,臺籍軍人中仍是缺而又缺。這支軍隊的指揮大權、人事大權雖然逐步被\"臺獨\"勢力蠶食與染指,但仍然帶有國民黨執政烙印和傳統色彩的多數臺軍將領,在政治理念和思想感情上要完成從\"國軍\"到\"獨軍\"的轉換,尚需相當時日。這支軍隊中的很多人包括這支軍隊的歷史,根子都在大陸。如果割斷與大陸的聯系,不但很多軍人失去了根本,軍隊本身也丟掉了根本。一支軍隊如果連自己的建軍史和征戰史都不要了,那么哪里是它的光榮,哪里是它立腳的基礎,歸宿在哪里?
在未來的幾年間,也許陳水扁可以新臨演習現場號令三軍,可以在臺軍高層培植親信,可以在臺灣軍隊中發展黨員進行\"臺獨\"思想滲透,但是要把臺灣軍隊的思想統一到\"不惜為臺獨一戰\"上來,尚需時日,而要全體臺灣民眾下定不惜一戰也要爭取臺灣所謂平等地位的決心,恐怕就更難了。對此民進黨當政者在試圖繼續推行\"臺獨\"主張時,定要想個明白才是。
對于臺軍官兵來講,\"臺獨\"是毒藥,民進黨卻對它進行粉飾、進行包裝。但是臺軍真要吃下這個毒藥,將自己綁到\"臺獨\"的火藥桶上,那是相當危險的。臺軍的大老郝伯村有一句名言:國軍保衛臺灣,但不保衛\"臺獨\"。但是現在看來,他這種提法還不太夠,不僅不保衛\"臺獨\",而且要反對\"臺獨\"。就像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的軍隊攜起手來共赴國難那樣,海峽兩岸的軍隊如果能夠攜起手來共同遏制\"臺獨\",共同反對\"臺獨\",那是中華民族的大幸。△
(原載香港《廣角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