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五角大樓里有一個叫國防政策委員會的內部組織,一直不怎么為人所知。最近,該委員會在一次關于沙特阿拉伯問題的季度討論會上,建議美國政府公開宣布沙特阿拉伯為美國的敵人。此事讓人們很驚訝,也產生了了解國防政策委員會是個什么機構的欲望。
8月26日出版的《時代》周刊,揭開了國防委員會的神秘面紗。
國防政策委員會是美國防部長的私人智囊團。像關于沙特問題這樣的獨立于五角大樓之外的季度討論會,經常在國防政策委員會里召開。主持那次會議的理查德·珀爾,曾是里根政府時期的一名國防部官員,他因堅持鼓吹強硬路線而獲得了\"撒旦\"的外號。該委員會目前共有31名成員,全都是義務工作,但委員會給予每一位成員一種\"特權\":可以在不承擔任何責任的情況下隨意訪問國防部的重要部門。
國防政策委員會通常并不制訂實際的行動方針。就像他們剛剛炮制的有關沙特問題的建議一樣,該委員會經常做出令人吃驚的舉動,使人們對美國在某一問題上的政策產生錯覺。
當初成立國防政策委員會,是為了讓其在某些重要現實問題上向國防部長提供建議和意見。由于每個成員都可以進入美國機密情報部門,所以他們的意見具有相當的權威性。華盛頓的公開智囊機構對此非常不快,因為他們要撰寫一份同樣主題的報告非常費力。
在拉姆斯菲爾德的授意下,美國共和黨右翼中一些說話最直率而又不被政府所用的鷹派人物,相繼進入國防政策委員會。其中包括:美國前副總統丹·奎爾,前眾議院議長紐特·金里奇和前中情局局長、前國防部長詹姆斯·施萊辛格等人。當然,委員會當中也有像亨利·基辛格這樣的持中間立場的共和黨人物。
實際上,國防政策委員會已經成了現任主席珀爾個人的政治講壇。在珀爾去年擔任主席職務之前,該委員會很少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可如今,他的這一職位使他在公開場合所發表的聲明頗具分量。珀爾最近在英國《每日電訊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西方為何要對薩達姆·侯賽因進行先行打擊?》的專欄文章,該報編輯在介紹作者身份時,專門署上\"國防政策委員會主席\"的頭銜,以加重文章的影響力。
珀爾和國防政策委員會有關沙特問題的建議,是邀請蘭德公司高級分析師勞倫特·穆拉韋克共同提出的,此事在國際政壇掀起了軒然大波。珀爾事后在接受《時代》周刊記者采訪時說:\"我原來不知道他(穆拉韋克)會講些什么,但他確定對沙特進行過認真的研究。\"可實際上,穆拉韋克在蘭德公司沒有專門研究沙特問題。
穆拉韋克的報告在《華盛頓郵報》上首次披露之后,美國政府官員對此充耳不聞,試圖裝出這件事從來沒有發生過的樣子。事后,美國國務卿鮑威爾立即給沙特外長薩德·費薩爾王子打電話,以平息沙特政府的怨氣。蘭德公司也隨即發表了一份聲明,宣稱穆拉韋克的觀點并不代表公司的意見。
美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最近表示,盡管這件事使沙特政府十分尷尬,但他仍然認為國防政策委員會的建議很有價值:\"我總能從不同觀點的激烈交鋒中受益。\"但在一向拿拉姆斯菲爾德的命令當圣旨的美國五角大樓內部,穆拉韋克這一超越現實基礎的報告還是使許多人在想,珀爾的國防政策委員會在下一次選擇討論主題時,應該更聰明一些,免得授人以柄。△
(劉誼人薦自《青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