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治天皇時期,日本就已習慣考慮二十年到三十年后將出現的情況。直到今天,日本人仍在這樣做。二戰后,日本在情報工作上一直依附美國,但90年代中期后,日本為適應其“政治大國”和“軍事大國”戰略需要,逐漸開始了情報體制的改革,積極設法提高軍事情報能力。目前,日本情報搜集的動機已漸漸地發生了變化,自衛的需要固然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成為世界軍事大國的欲望可能產生更大的影響。因此,分析和研究日本的軍事情報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情報工作重心轉移,軍事情報地位提升
二戰后,由于“和平憲法”的限制,日本不可能擁有二戰時期的情報機構。但日本卻走了另外的一條道路。日本建立了一個同西方諜報工作范圍不同的全球性情報搜集系統。史無前例地把促進國家繁榮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當作情報工作首要目標。日本大和民族是一個特殊的民族,日本人為了本民族利益獲取情報的欲望比世界上所有其它國家都更為強烈。從1956年起,日本派了近一萬人到外國學習和搜集情報。威廉·福比斯在《今日日本》對此評論稱:“這些人僅僅花費了二十五億美元,就幾乎把所有西方世界的技術都搞回去了,而這筆費用僅占美國每年用于研究發展經費的十分之一。”應當承認,當一個國家急于趕上競爭者時,不可避免地要走搜集商業情報的捷徑,但日本在戰后開始進行的全球范圍內的經濟情報搜集的規模是史無前例的,并取得了驚人的巨大成果。隨著日本經濟實力的強大,日本不再甘心做“政治的侏儒”,決心要做政治大國和軍事大國。為此,提高日本的軍事情報能力就提到了日程上來。二戰后,日本在軍事情報工作方面一直依附于美國,日本情報部門感到非常被動。日防衛廳官員認為,在很多關鍵和核心領域,美國根本不會向日本提供情報信息,此外,情報時效極為重要,而美國向日本提供的情報是經過選擇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情報的時效和價值。因此,日本認為必須自己發展軍事情報能力。其實,早在1980年10月公布的日本防衛白皮書中就強調了經濟情報和軍事情報相結合的極端必要性。白皮書中指出:“由于日本完全處于自衛的地位,應持續不斷地開展情報活動,以搜集在日本本土,日本海域和領空進行警報、監視和防衛所需要的情報……,衛星偵察需要改進。”
日本歷來重視軍事情報工作。二戰初期,日軍能夠侵占大片亞洲地區,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準確地掌握了有關情報。日本情報機構有偷襲珍珠港的成功經驗,也有中途島海戰失利的失敗教訓,因此,日本對軍事情報有著深刻的認識。目前,軍事情報能力薄弱已成為日本軍隊走向海外的制約因素。為此,日本在繼續搜集經濟情報的同時加大了搜集軍事情報的力度,明顯提升了軍事情報的能力。
成立“情報本部”,整合情報機構
日本自50年代成立自衛隊以來,日本防衛局(屬防衛廳),統合幕僚會議以及陸、海、空三個自衛隊總部均設有情報機構且自成體系,由文人出身的防衛局長負責領導。但這種情報體系比較薄弱,負責搜集國際情報的駐外武官均由外務省以防衛官名義派出,軍事情報的搜集,須經過外務省運作。在這種情況下,日本軍事情報只有依賴美國的合作與提供。為了減少對美國的依賴程度,提高情報機構效率,日本決定成立“情報本部”,統一協調日本的情報機構。1996年5月,日本國會正式批準成立“情報本部”。這樣一來,日本便在原有的內閣情報調查室、外務省情報調查局、科學技術情報中心等諜報機構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個強有力的情報機構。1997年1月20日,日本防衛廳長官久間章生在主持“情報本部”講話時稱:“為確保國家之獨立與安全,在動蕩的國際局勢中,掌控先機,適當應對極為重要,此惟有賴于高度戰略情報的搜集與分析”。又稱,“情報本部的重要在其高度的戰略情報分析,不僅是對自衛隊本身,即對政府全面性的政策決定亦有所資助”。新成立的情報本部是由防衛廳和陸海空三軍的情報機構合并而成。它的成立使日本搜集和分析情報的能力大為提高,實現了防衛廳多年的夙愿。情報本部的總部設在東京的市谷。在體制上,情報本部設在統合幕僚會議之下,接受由防衛廳事務次官、防衛局長、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陸海空軍參謀長組成的“防衛情報委員會”的集體領導。日本之所以成立“情報本部”,旨在美國一旦調整政策,不再為日本提供軍事情報時,日本能自行負其責并能迅速接替。正如2001年6月7日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所說那樣,為樹立日本的“大國形象”,滿足形勢的需要,新政府應該仿照美國中央情報局,專門設立統一的高級情報機構,直接對首相負責。情報本部的成立使日本向此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研發軍事衛星,提高全球偵察能力
二戰后,日本由于沒有偵察衛星,因此大量情報必須依賴于美國衛星提供。為此,日本和美國在早期預警信息系統方面達成協議。美國向日本提供情報,而日本則為美國提供設施。1998年朝鮮試射導彈后,日本決心要發展自己的間諜衛星系統。日本每年的軍費為500億美元,在全世界僅次于美國。某種意義上說,在技術方面,日本落后于西方盟國只有航天技術,發射軍事偵察衛星將有助于改變這一現狀。日本一旦擁有偵察衛星,意味著它將從此擺脫了依賴美國衛星提供情報的控制。為加快偵察衛星的發展,日本在2001年4月成立了專門的衛星信息辦公室。日本原官房長官福田康夫在成立儀式上稱:“這一新的系統將使我們能夠獨立地搜集情報,使情報來源多樣化。這對內閣搜集情報的能力將是一個非常大的促進。”2002年,日本已發射了兼具搜集軍事情報功能的4顆衛星。日本還計劃于2005至2007年再發射4顆衛星。其中2005年發射的兩顆衛星將分別安裝先進儀器,以提高對地面拍攝照片的能力;2007年發射的兩顆衛星將具有更高的解析能力,能夠分辨地面更小的物體。此外,日本還決定花數千萬美元購買兩架可連續飛行7500公里的遠程偵察機,這種偵察機可從日本飛到馬六甲海峽再返回日本。這種遠程偵察機裝備部隊后,不僅能偵察到中國大陸的基本情況,而且還能飛到南沙群島上空收集有關越南金蘭灣軍港的情報。另外,日本防衛廳決定在2003年度預算中撥款2.6億日元研制滯空型無人駕駛間諜飛機。據日本媒體1月3日報道,日本防衛廳決定研制的滯空型無人駕駛間諜飛機可以連續36小時觀測地球上的某一目標,而目前的地球偵察衛星一天只能對地球上的某一目標拍攝一次。自衛隊裝備這種間諜飛機后,可以任意連續觀測別國的軍事設施,追蹤公海上的外國間諜船。
每個國家都有保障自己安全的權利,提高軍事情報搜集能力本來無可厚非。但日本是一個特殊的國家,有著罪孽深重的侵略歷史。目前日本是一個經濟大國,將來也有可能成為政治大國和軍事大國,但不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世界大國,主要問題之一在于日本不能以大國心態面對歷史問題,沒有大國所應具有的勇氣來承擔對歷史的責任,而是以各種自私、怯懦的借口和態度為自己過去辯護。日本首相小泉曾三次參拜靖國神社,對歷史問題仍然沒有清醒的認識。目前,由于日美同盟條約等各方面的制約,日本增強軍事情報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日美情報交流與合作仍是日本軍事情報目前的主要來源。但日本是一個特殊的國家,一旦制約因素消失,日本的民族特性將有助于日本實現其全民的情報計劃。日本一直夢想成為政治大國和軍事大國,而軍事情報能力的提高為此夢想奠定了堅定的基礎。因此,日本在軍國主義靈魂的陰影下全面提高軍事情報能力不能不引起亞洲乃至世界各國的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