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全球防衛雜志》2002年12月發表一篇文章,披露了臺灣軍方租用國際衛星對大陸進行窺視的情況。文章說,美國Space Imaging公司所屬的IKONOS商用影像衛星于1999年9月24日在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升空后,由于可提供解析度1米(即影像中的一點為1平方米,小于1平方米的物體無法顯示)的衛星影像,對臺灣軍方而言,別具意義。因為自1974年美軍撤出由臺灣使用的U-2高空偵察機,結束對大陸的偵照任務后,臺灣空軍在大陸的偵照范圍就僅限于北自浙江溫州南到廣東汕頭(澄海)這段沿海區域。IKONOS的商用衛星影像使得臺軍方能突破對大陸偵照的瓶頸,使偵照范圍得以由沿海伸至內陸,最重要的是影像品質也可媲美空照圖。2000年5月12日美國科學家聯合會(FAS)公布的一批美國IKONOS商用衛星所拍攝大陸東南沿海空軍基地的衛星影像,即被臺灣軍方訂購。
臺軍進占“太空高地”
雖然IKONOS商用衛星影像使臺軍方初具“天眼”功能,但是仍不能隨心所欲地運用。真正讓臺軍方想看哪里就看哪里的是2000年12月5日在俄羅斯西伯利亞發射的以色列國際衛星影像公司EROS-A1商用影像衛星(解析度1.8米)。發射一枚衛星耗資龐大,為了及早回收成本,以色列國際衛星影像公司在衛星升空前就推出數種“套餐”,最特別也是世界僅有的服務就是“衛星運作伙伴”(SOP),內容是出售衛星部分區域控制權,即客戶可以擁有衛星部分區域控制權,一旦衛星進入客戶設定區域,客戶即可接管衛星,全權掌控偵照目標,最重要的是可即時接收衛星影像,具有提供即時情報的功能。
這種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服務,引起臺軍方濃厚的興趣,于是臺灣兩個衛星影像最大使用單位,臺灣國防部電訊發展室和國安局,以“浩全專案”為名,在1999年底由當時的臺軍參謀本部聯二情報次長、現任空軍作戰司令馮世寬,與以色列國際衛星影像公司簽約參與“衛星運作伙伴”計劃。
2001年1月18日,EROS-A1從太空軌道傳回第一張衛星影像到以色列的地面控制站,除了確認EROS-A1功能一切正常外,也正式宣告臺灣軍方進占“太空高地”。
國際衛星影像公司的“衛星運作伙伴”服務,提供給客戶的最大操控衛星范圍遠達半徑為2000至2400公里,不過臺方考慮到實際需求、經費限制及接收站的影像接收范圍,并沒有購買最大范圍,最后是以臺灣衛星接收站半徑1000公里為操控范圍,費用由國防部支出,國安局則出錢購買相關的電腦設備。
與以色列簽約后,臺軍方積極進行相關配合措施的籌備工作。當時臺灣唯一具有接收長距離衛星影像能力的只有位于中壢的臺灣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影像接收范圍半徑達3000公里。因此,臺軍與中央大學協商借用太遙中心接收設備接收EROS-A1衛星影像。不過基于保密,太遙中心只扮演中繼站角色,并無法得知臺軍方拍攝的地點和影像內容,即EROS-A1衛星影像經由太遙中心設備接收后,就直接轉存到軍方的電腦中。
“浩全專案”運作縝密
目前“浩全專案”是在臺灣國安局“前瞻通訊實驗室”下運作,影像由國安局和國防部共享,國安局使用單位以掌理科技情況與電訊安全工作的第五處和電訊科技中心為主,國防部則是電展室六處。為了配合處理大量的EROS-A1和IKONOS衛星影像,電展室于2000年在六處增設衛照組。其實,臺軍方購入商用衛星影像的時間甚早,上世紀80年代時,臺軍就已開始購買商用衛星影像。
至于EROS-A1偵照目標的優先次序,是由國安局負責安排,設定偵照目標順序軟件由國際衛星影像公司提供。由于EROS-A1衛星可以左右各轉23度,因此拍攝區域可以不限于衛星軌道正下方的區域,以480公里的軌道高度大約可向左右各擴展近300公里的區域,即可傾斜攝影,所以衛星不必通過目標正上空就可拍攝。
太遙中心衛星幾乎每天可接收EROS-A1的影像,接收時間約為早上7點多到下午1點多之間,一天最多可接收兩次影像。接收到的影像會先篩選,再傳到“前瞻通訊實驗室”進行初步處理,最后再分傳國安局和電展室。“浩全專案”費用比單買影像要貴,一年費約900萬美元,約可接收1200分鐘的影像。
由于“浩全專案”機密等級頗高,外界所知不多。值得注意的是“浩全專案”是國安局和國防部合作的專案,從籌備到開始運作,雙方都很重視。由于這是臺灣有史以來第一次可以掌控影像衛星,運用成功即是大功一件。
電展室主要任務是對大陸電訊的電偵和電監,即以訊號情報為主,所以能跨入影像情報領域,幕后指揮和“浩全專案”是同一人,即曾任電展室主任的現國安局長蔡朝明。蔡朝明在1997年任電展室主任后,就提出接收即時衛星影像計劃,不過受限于當時國際環境并未付諸實現。直至美國聯邦政府同意Space Imaging公司將IKONOS高解析影像出售給世界各地客戶,臺灣軍方的計劃才有重大突破。
“啟元專案”變本加厲
電展室除了參與“浩全專案”外,也有自己的衛照計劃——“啟元專案”,即在林口(臺北縣林口鄉)監聽站內興建衛星影像接收站,直接接收外購的商用衛星影像,同時也加強衛星影像的終端處理設施。“啟元專案”完成后,臺軍方從操控衛星進行偵照,到接收影像、分析判讀將可一氣呵成。
“啟元專案”在1979年國防預算中編列一般設施整建工程經費高達1.4278億元,這只是用來興建接收站主體建筑。至于購置衛星天線、影像接收設備等費用,還要數千萬元,應已編入機密預算。另外,“啟元專案”還編列裝備購置經費380萬元。這筆費用可能是用來改善衛星影像處理、輸出和儲存等相關設備,以增強資料建檔、系統管理的能量。
臺軍方林口衛星接收站結構體已大致完成,預計2003年完工啟用。臺軍方衛星接收站設于林口臺地,地勢較高,有助于增加接收距離。由于監聽站的環狀排列天線,從衛星影像中看來就像一個大圓圈,很容易辨識,因此衛星接收站的興建應早在解放軍的監視中。
由于龐大的IKONOS衛星影像訂購量,臺灣國防部電展室早已成為擁有該衛星的美國Space Imaging公司的世界級大戶。Space Imaging公司本身就設有“軍事計劃部門”,專門為世界各國軍方提供衛星影像服務,也因此在臺灣派有代表,作為電展室的對口單位。因此,雖然無法直接操控衛星,不過臺方因有大戶地位,也獲高規格待遇,訂購的衛星影像獲取速度與接收即時影像只相差數小時,而且電展室在收到外購衛星影像的隔天,就可將影像分類制成光盤分發經臺軍各軍種相關單位作進一步判讀。
目前購得的衛星影像,臺灣軍方幾乎都用在掌握大陸軍隊動態,至于如何運用的臺海防衛上就沒有多費心思。臺灣前國防部長唐飛曾在1999年3月表示,大陸預計在2000年發射6枚高解析度偵察衛星,將可以掌握臺軍任何舉動,“中共只要坐在家里,就可以知道我們在院子做什么!”道出臺灣對大陸軍隊利用軍事衛星對臺軍事部署進行監控的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