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期,中國除了SARS之外,最吸引全世界目光的就是美伊戰爭之后中國軍情的變化。
首先是中共新一屆政治局首次邀請軍事專家講“世界新軍事變革的發展態勢”。胡錦濤即席講話,強調國防和軍隊現代化要“跨越式發展”。此舉被看作是中國新領導實行軍事變革的宣示。
其次,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熊光楷上將在“中國科學家人文論壇”上以《關于新軍事變革問題》為題,較為系統的闡述新軍事變革的五個特征,即武器裝備智能化、編制體制精干化、指揮控制自動化、作戰空間多維化、作戰樣式體系化。此文被認為是中國軍方對近年世界軍事發展及美伊戰爭經驗的概括和總結。此外,海軍361潛艇事故的迅速公開報道和人事更替引發的地震,被輿論視作是觸發中國軍事改革的導火索。
國防公開化的一個歷史性里程碑
4月下旬,中國北海艦隊361潛艇在渤海、黃海交界海域進行“靜默”訓練時失事,70名官兵全部遇難。5月2日,新華社播發了這條消息,震驚國內外,引起輿論強烈反響。一個多月之后,官方公布了事故原因是由于指揮操縱不當造成。緊接著,中央軍委在6月12日發布任免令,任命軍事科學院院長張定發中將為海軍司令、楊懷慶的海軍政治委員會職務。同時,對北海艦隊司令員丁一平、政委陳先鋒給予行政降職處分,并給予其他8名有關人員以行政撤職、降職等紀律處分。任命海軍副參謀長張展南少將任北海艦隊司令員,南海艦隊政委鄔華揚中將調任北海艦隊政委。
按道理來說,無論哪個國家的軍隊,官兵只有訓練才會有戰斗力,有訓練就會有傷亡和事故,訓練強度越大,頻率越密,可能的事故或傷亡就會越多,這在中外軍隊中是屢見不鮮的。而將一個軍種兩個第一把手同時免職,雖然是中共50多年來罕見,但因突發事件嚴厲追究軍事首長責任的事例并非第一次。1994年9月“田明建事件”(北京建國門槍擊事件)后,北京衛戍區司令員(兼北京軍區副司令員)何道泉中將遭到降職處理,北京衛戍區政委張寶康少將被撤職,兩個副司令員也遭免職,衛戍區警衛第三師及12團甚至在1996年被撤銷編制。1996年1月“李沛瑤事件后”,武警部隊領導調整,武警司令員巴忠琰撤職退役,政委張樹田調離。北京武警一總隊高層同樣進行撤換。4月,武警總部升格為正大軍區級,武警總部領導再次調整,原任的武警總部高官幾乎全部“下崗”。2000年9月“新疆軍車特大爆炸案”造成73人死亡,新疆軍區司令員李良輝、政委周永順因此被撤職。還有去年空軍司令劉順堯因病被免職,也有猜測是因為與“空軍一號竊聽”事件有關等等。
軍內評論家認為,361潛艇事故之所以引起世界輿論強烈關注,是因為新一屆軍委對此次事故的非同尋常又令人耳目一新的處理過程:迅速、果斷、公開、透明——這在中共軍方確實是50年來頭一次,應該視為國防公開化的一個歷史性里程碑。此舉不僅打破軍隊過往常規方面的封閉教條,順應世界新軍事變革趨勢,從積極方面消滅事件的負面影響,穩定了軍心士氣,贏得海內外輿論一致好評;而且還從政治層面向世界昭示了中共“黨指揮槍”的現實存在和深遠意義,提升了海內外對中國政經、社會發展前景的良好預期。
十年醞釀與準備為改革打下基礎
如果說十多年前的海灣戰爭給中國軍人的軍事觀念帶來了顛覆性轉變的話,那么,美國在21世紀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連續贏得了兩場戰爭的軍事勝利,則促使中國軍人痛下實行新軍事變革的決心。因為別無選擇,不如此,就必然面臨國家利益難以維護、大國地位岌岌可危,甚至有可能面臨像阿富汗和伊拉克軍隊那樣全軍覆沒的危險。
據北京軍方人士介紹,早在1985年,中國的軍事專家就提出了自己的信息戰理論。十多年里,中國軍方一直在為新軍事變革做準備。首先是思想準備。1993年,中共提出了把中國軍事戰略思想的基點從“應付一般條件下的戰爭”,轉為“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新技術下的局部戰爭”。2000年,又提出“要在加強軍隊機械化建設的同時,加強信息化建設,以信息化帶動機械化,努力爭取我軍現代化建設的跨越式發展。”去年,江澤民將“我們的國防和軍隊建設要適應世界軍事變革的趨勢。”一詞引用到中共十六大報告中。今年“兩會”期間,江澤民在解放軍代表團上更明確提出,“要積極地推進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使我軍適應當代科技技術和新軍事變革加速發展的趨勢。”
1993年《國防法》的頒布、2000年12月《現役軍官法》的重大修改、以及《新時代司令部工作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健全,也都為這場變革打下了法律基礎。
中國軍隊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裝備計算機,目前計算機已配備到甚層連隊,一個貫通全軍的軍事訓練信息網初步建成。今年4月,在北京舉行的第三屆中國國際國防電子展覽會上,中國研制生產的單兵計算機系統首次公開亮相,這意味著中國數字化部隊正向單兵發展。
此外,1991年海灣戰爭后,中共軍委高層更加重視知識建軍,高級將領入讀(進修、培訓)解放軍軍事學院(以及現在的國防大學),成為他們升遷的必經之路。目前中國軍隊各級將領的文化層次和知識結構較過去有了很大提高,人才梯隊已經形成。
十年蓄勢,十年磨劍。當美軍的巡航導彈呼嘯著飛過伊拉克上空,給全世界人民造成強烈的視覺和感覺沖擊的同時,也鼓起了中國軍隊步入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洪流風帆。胡錦濤在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從中國國情出發,借鑒世界新軍事變革的經驗,抓住機遇,在國家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的基礎上,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跨越式發展。
中國的軍事變革需完成雙重使命
據軍內的專家介紹,中國軍隊目前正在努力進行信息化建設,目標是在本世紀中葉實現軍隊信息化。而江澤民提出的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內涵,就是要完成雙重使命:即“智腦明目”的信息化建設任務和“強肢健體”的機械化建設任務;“追趕”的“補差”任務和“跨越”的“爭先”任務。
中國特色之一,是從較低的起點開始,機械化程度不高,某些領域甚至處于半機械化狀態。而許多發達國家軍隊目前的機械化程度已接近或超過百分之八十,美國和俄羅斯等已達到百分之百;美國陸軍信息化裝備實現百分之五十三,海空軍裝備的信息化程度已達到百分之七十以上。
中國特色之二,是用于軍隊現代化建設的資金有限。經濟建設是中國今后很長一個時期建設和發展的重中之重,其他各項工作都要圍繞這一中心展開。因此在今后一個時期內,中國能提供用于軍隊建設的資金必然有限。如何利用有限的資金,實現軍隊建設從低起點到高目標的歷史性跨越,這是對中國軍隊提出的又一大挑戰。
專家指出,中國軍隊有謀求后發爭先的優勢,因此對實現“跨越式”發展目標有充分的信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中國軍隊后發爭先的優勢所在。先發者固然可占先機之利,但后發者也有自身的優勢。一方面,可以汲取先行者的教訓,避免他們走過的彎路。譬如,汲取美軍在信息化建設初期三軍“各自為戰”,導致各系統互不兼容,最后不得不重新進行一體化改造的教訓。另一方面,借鑒先行者的有益經驗,可加快中國建設的進程。目前,一些發達國家軍隊已形成了一套較好的信息化建設理論,譬如“以信息為基礎”、“系統集成”的建設思路、“虛擬實踐”的建設方法等等。有研究表明,后發者往往只需十分之一的代價,就能仿制出前人開發的整套系統。中國軍隊如果有效用好這一優勢,那么勇立21世紀世界軍事變革的潮頭就不會是一句空話。
信息技術的通用性,為加快中國軍隊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信息技術與以往的冶煉技術、火藥與機械加工技術相比,有著更強的通用性,是一項軍民通用的“即插即用”性技術。從中國軍隊目前信息技術水平看,與外軍相比雖有較大差距,但中國民用信息技術水平并不遜色,在某些領域甚至還處于世界先進水平。只要中國加大軍民兼容的力度,走好平戰結合的路子,就會使其現有的信息化水平在逆水行舟中大大提高。
任何軍事變革都是一個長期的、漸變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中國面臨的安全威脅不只是未來的,還有現實的。這就需要中國軍方高層在推進自身的軍事變革過程中,各項要素的改革都要以既有利于未來軍事斗爭準備需求,又有利于部隊現實戰斗力成長為基本原則。因此,在今后軍隊改革中,中國軍隊還會凸現以下幾個特點:武器裝備“轉交式”發展、軍事理論“超前性”研究、體制編制“穩妥性”調整和人才培養“源頭”處著手。
軍科院的專家認為,目前新軍事變革的主要障礙不是理論和技術裝備方面,而是來自于人的觀念,包括對于改革本身和對于新戰爭形態的認識。令人吃驚的是,至今有些人仍抱著“道義是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的觀念,比如此次對伊拉克戰爭分析,許多專家的預測就大失水準。
軍隊編制改革突破“大陸軍”觀念
中國在去年十六大及隨后召開的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決定,未來5年內將裁軍50萬,使解放軍總兵源減少到185萬左右。而財政預算中的軍費,從來都是人頭費,今年軍費增加幅度不如往年,也證明新一輪裁軍已在計劃中。可以說,編制改革是此次軍事改革的重頭戲,未來20年中國軍隊能否走上現代化道路,躋身世界一流軍隊之列,此番改革成敗至關重要。
有關軍隊改革的各種方案很早就在軍事網站上傳得沸沸揚揚。之前,有七大軍區合并為五大軍區說,六大軍區說和三大軍區說;有撤銷大軍區、建戰區司令說;還有師改旅說,整編說,四總部說等等。來自海外的最新消息說,中共年內將撤銷七大軍區,裁掉八個集團軍。消息還稱,目前中央軍委正在對美伊戰爭的經驗進行評估,并將在7月中央全會上最后敲定軍隊新一波改革方案。
據說,此次裁軍陸軍是首當其沖,且有六方面根本性變革:一是撤銷大軍區制,改設分區聯合作戰指揮部;二是大幅裁減野戰兵人數;三是建立機械化、信息化現代陸軍集團軍;四是改師為旅減少冗員;五是將省軍區改為兵站;六是設立地方警備區。
目前解放軍陸軍共編有24個集團軍,擁有兵力約160多萬人,分別配置于廣州、南京、濟南、沈陽、北京、蘭州與成都七大軍區。沈陽、北京與蘭州三軍區的任務系以防衛北京與擔任戰略預備隊為主,部署兵力約80萬人;南京軍區以對臺作戰為主,部署兵力約28萬多人;廣州、成都軍區部署兵力約35萬余人,濟南軍區為戰略總預備隊,部署兵力約18萬余人,駐香港與澳門部隊則各有6000余人與1000余人。根據這次裁軍的要求,陸軍將要裁撤40萬人以上,將會有八個集團軍要裁撤或者合并到空降十六軍。同時,陸軍會重點建設幾支機械化步兵集團軍。其中第一軍、十三軍、二十一軍、二十七軍、三十八軍、三十九軍和五十四軍為快速反應集團軍,不但不會被裁撤,還會裝備有更多的大批新式坦克、導彈、火炮等新式武器。駐守浙江的第一軍和駐守河北的二十七軍是解放軍目前僅有的兩個兩棲作戰部隊,這次也會得到武器和裝備的加強。
據透露,這次裁軍將完全改變過去的守土為域的軍區制度,代之以美國的聯合作戰指揮部性質的大軍區制。同時撤銷省軍區建制,改成兵站制與警備區相結合的守土體制,以提高軍隊的后勤補給能力,同時加強對重點城市的防衛力量。
然而,也有了解軍內實情的人士認為,撤消七個大軍區說易行難。首先是中國國情不適宜采用美國式的戰區司令部體制。原因很簡單,中國軍隊必須擔負起國土防守的重任,有能力“各自為戰”,獨立進行動員,還必須能在非常的情況下,在地方政府癱瘓的情況下或是需要人民作出超出常現的犧牲時采取非常手段。而美國根本不存在國土防守的問題,美軍的戰區司令只管安心地指揮。
其次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事安排復雜。七個軍區有多少個正副大軍區級人員,人事上很難遷就。中國的國情是任何改革不能急,不可能一步到位。當年鄧小平最權威時,亦曾意欲撤掉大軍區,最終因軍內各派意見不統一而作罷。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此次中國軍隊編制改革將擯棄自建軍以來沿襲至今的蘇軍三三制建制,扭轉長期以來的“大陸軍”觀念,加強海軍、空軍以及戰略導彈部隊建設,這也是借鑒美軍模式,與國際接軌的表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