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戰爭后,以美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為主的鷹派積極主張“21世紀新戰爭理念”,稱未來戰爭是高科技有限戰爭,要靠小股精銳地面突擊部隊、猛烈精確轟炸和準確情報,毀滅性打擊敵人指揮中樞,而不是通過一個廣闊的戰線開展重型裝甲進攻,從而贏得戰爭的勝利。他認為傳統意義上的陸軍大兵團作戰方式今后將不再適用。為此,五角大樓計劃將陸軍10個常備步兵師轉化成小規模、更易部署的“戰斗群”,裁撤部分大型永久性基地,擴建在卡塔爾、保加利亞、中亞和關島的軍事基地,作為實現白宮“先發制人”策略的重要“橋頭堡”,并以之為中心建立遍布全球熱點地區的基地網絡體系,以便能在需要的時候快速用兵,并投入最少的兵力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問題。
“9·11”事件后,美國認定其潛在的敵人是恐怖分子和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敵對國家”,而且這些潛在的敵人主要來自貫穿加勒比海沿岸、非洲、中東、高加索、中亞、南亞和朝鮮的一個所謂“弧形不穩定區”。美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宣稱,自己無法預測誰將成為下一個敵人。負責本次基地大調整工作的副助理國防部長也表示,恐怖主義擁有無法預見的破壞力,加上對方在全球范圍內活動,美軍必須采取相應的廣泛應對措施。為此,五角大樓決定逐步對海外軍事基地的規模和分布格局進行相應調整。此外,冷戰的結束使美國沒有了強大對手,成為了世界上惟一的超級大國,所以它也要通過這次軍事力量部署的調整從傳統勢力區-歐洲騰出手來介入原來力量薄弱的中東和亞洲,從而實現其稱霸全球的野心。
鞏固歐洲
二戰以來歐洲一直是美國的勢力和范圍,是對抗冷戰時期蘇聯的主戰場,然而隨著蘇聯解體,冷戰結束,東歐巨變,使美國在歐洲部署的準備用來應付大規模戰爭的部隊失去了對手;同時,原蘇聯的繼承者-俄羅斯迫于經濟原因不能與美國抗衡,新成立的東歐各國又有加入北約的強烈愿望。所以,歐洲對于美國來講已經比較全安全,沒有必要再繼續在傳統勢力范圍內保留大量的駐軍,需要對一向被認為是俄羅斯后院的東歐、高加索地區加強控制。一個穩定的、服從美國意志的歐洲對美國來講是至關重要的。所以,五角大樓計劃縮小在德國的軍事基地和駐軍規模,把部分部隊部署到上述地區。一旦某個地區發生戰爭,離戰區較近的軍事基地就可以迅速投入戰斗,并成為后續部隊跟進的跳板,從而把美國陸、海、空軍的作戰反應時間從以往的幾個月縮短到幾天甚至幾小時。
控制中東
首先,中東被美國認為是“恐怖分子的發祥地”,同時又處于其所謂“弧形不穩定區”的中心地帶;其次,中東地區具有豐富的西方國家經濟賴以生存之“血液”的石油資源,素有“世界石油寶庫”之稱;另外,中東地區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它不僅是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樞紐和咽喉地帶,同時瀕臨地中海、黑海、紅海、里海和阿拉伯海,素稱“三洲五海”之地,被稱作“世界的心臟”。所以控制中東是美國保證自我安全、稱霸世界的重要一環。這樣,美國不顧絕大多數國家的反對繞過聯合國和北約悍然發動伊拉克戰爭就不難理解了。
通過伊拉克戰爭,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弱勢變為了強勢,擠壓了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削除了“三大邪惡軸心”之一的伊拉克政權,震懾了另一“邪惡軸心”-伊朗,并為下一步拔掉這個眼中釘打下了堅實基礎。為了保持并加強這個成果,五角大樓在此次軍事力量調整中計劃擴建在卡塔爾、保加利亞和中亞的軍事基地。這樣,一旦美軍發現某地出現恐怖訓練營并決定使用軍事手段予以鏟除,那么這項工作“絕不會等上一個月再進行”,而有可能在數小時內解決問題。
遏制亞洲
美國著名的地緣政治學家、“海權論”鼻祖馬漢認為,美國要想成為世界強國,就必須取得制海權,控制各大洋中戰略要地和海上的重要戰略通道。而另一位美國著名國際關系學者、“邊緣地帶”理論創立者斯皮克曼則認為,美國在地理上被歐亞大陸以及非洲和澳洲包圍著,因此美國應當在歐亞大陸邊緣地帶外圍海岸的島嶼和島國建立基地,以遏制敵人,保證美國本土安全。在世界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從阿拉斯加開始,經阿留申留島、日本列島、朝鮮半島、沖繩群島和菲律賓群島構成了一條緊緊包圍東亞大陸的弧島鏈。控制了這條弧島鏈,就可以阻止亞洲大陸的任何海軍力量進入太平洋,從而使認為將會成為它新世紀最大競爭對手的中國變成一個內海國家,也就保障了美國本土的安全。所以美國駐亞太地區的10萬大軍就部署在這條弧島鏈上。
另外,從經濟上講,亞洲沿太平洋地區是全球經濟中舉足輕重而發展最快的地區,且發展潛力巨大、活力充沛,21世紀就被稱為亞洲世紀。因此如果能在軍事上和經濟上“占據”亞太地區,則就可在今后世界軍事和經濟格局中占據一個有利位置。
20世紀70年代,美國在亞太地區就曾經構筑了以3個基地群為主的基地體系:以日本橫須賀為中心的東北亞基地群,以菲律賓蘇比克海軍基地和克拉克空軍基地為中心的東南亞基地群,以關島中心的密克羅尼西亞基地群。冷戰結束后,迫于菲律賓國內壓力,美軍撤出了菲律賓的兩個基地,將主要兵力部署在韓國和日本,使其在東南亞的軍事存在出現空白。借助此次軍事力量調整,美國軍事力量將從東北亞延伸至東南亞、澳大利亞北部和南亞,填補軍事力量的空白,形成包圍和遏制亞洲巨人崛起的強力鎖鏈。為此,五角大樓計劃對未來亞太地區的美軍部署做大幅度調整:首先,駐扎在朝鮮半島“非軍事區”附近的18萬美軍官兵將南撤100多公里,這樣一方面讓前線美軍“免受朝鮮方面發動的突然襲擊”,另一方面也給部隊提供了更大的機會反應空間;其次,擴大關島海軍基地的規模,在伊拉克戰爭之前,為了防止朝鮮在其對伊戰爭爆發后趁機發動進攻,美國就曾調派了24架B-1和B-52戰略轟炸機前往關島部署;再次,以合作打擊恐怖分子的借口游說菲律賓,企圖重返菲律賓蘇比克海軍基地;此外,美軍也希望能讓其海軍陸戰隊在南半球重要盟友澳大利亞的東北部長期駐扎下去。
美國希望通過對全球軍事力量部署的戰略調整,構成遍布全球的軍事基地網絡,由其快速反應部隊對那些行蹤不定、人員分散的恐怖組織,以及那些未來它認為會對其構成潛在威脅的國家進行“先發制人”的軍事打擊,鞏固歐洲既有利益,控制中東局勢,遏制亞洲的崛起,圓其稱霸世界的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