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想主義國際關系論者的幻想再度破滅——世界正卷入新一輪軍事角逐:美軍開始新的全球部署;法德挑頭組建歐洲快速反應部隊;俄羅斯重開新型武器研制試驗;俄印在印度洋展開大規模軍事演習;日本欲將自衛隊改為國防軍。大國都在“玩火”,對上升的中國無疑是一個警示和刺激。
5月23日,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召集政治局集體學習會,提出“中國的新軍事變革”主題,要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跨越式發展。而近日“中華神盾”驅逐艦和“北頭一號”導航定位衛星雙雙入海升空,不能不可謂中國國防“跨越式發展”兩大舉動。
“中華神盾”,具海軍里程碑意義
作為中國軍事“跨越式發展”的組成部分,“中華神盾”備受國際社會注目。據《詹氏防衛周刊》亞洲特派員、加拿大《漢和情報評論》編輯平可夫先生介紹,中國首艘052C配備相控陣雷達的驅逐艦于4月29日下水,詹氏網發了多幅圖片。這艘驅逐艦安裝了國產的四面相控雷達和兩套730型近程防空武器系統。主炮背后安裝了艦對空導彈垂直發射系統,安裝遠程防空導彈。控制100毫米艦炮的火控雷達也已經安裝。值得注意的是,100毫米艦炮是具備隱形特征的單管火炮。平可夫認為,艦對艦導彈目前已經開始安裝圓狀發射架,表明可能換裝新一代的YJ12超音速反艦導彈或改良型YJ8-3末段超音速導彈。
平可夫透露,西方和日本軍事界高度關注中國研制神盾驅逐艦的動向。《詹氏防衛周刊》連續兩周報道中國生產神盾驅逐艦的消息,以“意義重大”加以形容。目前只有美、俄、日、歐廠商有能力生產這種復雜的系統。
平可夫稱,對于中國海軍而言,“中華神盾”具備里程碑意義。170“中華神盾”以超乎西方預料的速度建造下水,標志著中國造船工業的技術水平正在走向成熟。他認為,已經下水的可能只是一般“神盾”型號的試驗艦,將來放大尺寸之后,會安裝更多的遠程防空導彈。同時中國軍方為建立海基彈道導彈防御(TMD)做準備。
據悉,“中華神盾”得到大多數西方以及臺灣軍事觀察家的好評,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西方對中國造艦水平的成見。臺灣軍情研究中心主任梅復興認為“中華神盾”是一艘非常漂亮的驅逐艦,寬大的船體繼承了蘇聯海軍艦船的建造優點,具有非常好的適航性。
“北斗一號”,實戰功能待提升
此次發射的第三顆“北斗一號”導航定位衛星,與早前發射的兩顆工作星共同組成了完善的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據外電報道,“北斗一號”定位精度達數十米,還有簡短的數字報文通信功能,這些將極大提高中國國防建設對衛星導航的需求。
眾所周知,GPS系統是美國的國防導航衛星系統,也為民用導航。俄羅斯的GLONASS與GPS相似,都是由空間部分、地面監控部分和用戶接收機部分組成,使用24顆高度約2萬千米左右的衛星組成衛星星座。GPS分布在6個軌道平面上,每個軌道平面4顆星,GLONASS分布在3個軌道平面上,每個軌道平面8顆星。衛星的分布使得在全球的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可觀測到4顆以上的衛星,由此獲得高精度的三維定位數據。這就提供了在時間上連續的全球導航能力。GPS定位精度可達15米,測速精度01米/秒;GLONASS導航定位精度較低,約為30~100米,測速精度015米/秒。這兩個系統都是為全球范圍內的飛機、艦船、坦克、地面車輛、步兵、導彈以及航天飛機等提供全天候、連續、實時、高精度的三維位置、三維速度和精確時間,具有極高的軍用價值和民用前景。
中國的“北斗一號”導航系統與GPS和GLONASS有很大的不同:一是使用范圍不同。“北斗一號”是區域衛星導航系統,只能用于中國及其周邊地區;而GPS和GLONASS都是全球導航定位系統。二是衛星的數量和軌道不同。“北斗一號”的3顆星位于高度近36萬千米的地球同步軌道。三是定位原理不同。“北斗一號”是將用戶需要定位的信號,通過衛星轉發至地面控制中心,控制中心解算出位置后再通過衛星轉發給用戶;而GPS和GLONASS只需接收4個衛星的位置信息,由自己解算出三維坐標。由于“北斗一號”觀測量的取得及定位解算均在地面中心站進行,衛星和用戶機需具有轉發或收發信號功能,這實際上也就具有了一定的通信功能。這是GPS和GLONASS所不具備的。

西方媒體認為,“北斗一號”戰時可為中國軍隊的高精尖武器提供精確的衛星制導,為士兵提供準確的戰場環境資料。平可夫認為,“北斗系列”目前基本上還是以滿足商用為主。作為軍用定位衛星,尚屬于第一代實驗階段,并不具備太大的實戰價值。因為來自作戰單位請求定位服務的有源信號,會在即刻被對方反定位,然后遭到對手GPS制導炸彈、導彈的襲擊。4月9日對薩達姆的空襲顯示,美空軍的情報處理過程已經大大簡化,且反應速度極大提高。B1B從接到攻擊信號到投放JDAM總共只用了13分鐘。其次,作為軍用定位衛星,北斗系列的傳輸過程也過分煩瑣,解算位置需要由地面控制中心進行。總體上,需不斷改良后,定位系統才可能具備真正的實戰價值。
熊光楷談中國新軍事變革思路
前不久,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熊光楷在“中國科學家人文論壇”上指出,伊拉克戰爭是美軍新軍事變革成果一次廣泛的檢驗。戰爭顯示,武器裝備智能化的發展帶來了更加精確的打擊效果和更加精干的編制體制,使部隊機動能力大大提高,作戰行動在陸、海、空、天、電(磁)等多維空間的展開,使作戰樣式呈現體系化的特點。
熊光楷對中國軍事變革提出思路:一、隨著綜合國力的逐步提高,適當增加對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投入,提供更為強大的物質基礎。二、中國軍隊機械化的任務尚未完成。今后要在信息化的引導下實現機械化,堅持以信息化帶動機械化,以機械化促進信息化,最終完成機械化、信息化建設的雙重任務。三、從當年的“兩彈一星”到現在的很多國防科研成果,都是軍民結合、共同攻關的結果。今后,還要繼續發揮社會主義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
關于中國軍事戰略,網上最近多有神傳。據北美的華人網站“海狼網”(Seawolfnet.com)稱,中央軍委已決定在年底撤銷七大軍區,重新組建三大軍區:將北京軍區、沈陽軍區、蘭州軍區合并為北方軍區(博訊boxun.com);將濟南軍區、南京軍區、福州戰區及廣州軍區一部分合并為瀕海軍區,將廣州軍區大部、成都軍區合并為西南軍區。決定同時將從原來七大軍區中抽調部隊,組建四個特別警備區:北京特別警備區、烏魯木齊特別警備區、拉薩特別警備區、南海特別警備區(由南沙區、西沙區組成),還準備在未來組建臺灣特別警備區。
這一頗具“創意”的消息目前還沒有也不太可能得到中國軍方的證實,不過其思路和方向卻值得思考。“打贏可能發生的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是中國軍隊的軍事戰略方針,今后這一方針是否將修訂為“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較大范圍的戰爭”?
中國新軍事變革剛剛揭開序幕。建立信息化部隊是中國軍隊努力的方向。信息化部隊意味著精兵和快速反應。中國軍隊目前還是以陸軍為主,完成從陸軍到陸、海、空、天一體化的現代化軍隊的轉變,將是一個質變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