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編者按:本文譯自美國《海軍聯盟》,由于原文較長,編譯時略有刪節。本刊刊登此文,并不代表本刊證實文中數據的真實性或同意文中觀點,僅供讀者參考。
當評價中國的軍事潛力時,西方和亞洲的觀察家們常常趨向于兩種觀點:要么認為中國海軍是一支充滿威脅的巨大軍事力量;要么認為中國海軍無足輕重,因為它并未實現現代化,在邁向現代化的途中還有大量的技術問題需要解決。
許多評論認為中國海軍通過從俄羅斯獲得先進的艦船和飛機來提升本國的生產能力,從而發展現代化的海上力量。這些文章越來越多地提出警告——中國海軍不僅要維護中國在南中國海的主權和實現臺灣統一,而且要將其影響擴展至太平洋甚至更遠地方。但也有評論指出,中國海軍的作戰飛機、水面艦艇和潛艇尚不足以對其鄰國構成多大威脅。
如果能更好地了解中國海軍的使命、目前裝備的艦艇和飛機情況以及持續的現代化進程,也許可以得出對中國海軍現有能力和未來潛力的客觀評價。
中國最精銳的部隊已朝現代化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并且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其實力保持著穩步增強。1999年2月2日,防御情報局的帕瑞克·M·胡格海斯在美國參議院軍備委員會上指出,中國這些精銳力量已達到了相當高的作戰水準。到2010年時,將可隨時用于作戰。這些部隊將裝備射程更遠的導彈、精良的坦克和大炮、更先進的柴電潛艇和第三代核動力潛艇以及20艘新型水面艦艇。
任務的變化
從歷史上看,中國海軍的主要職責是瀕海作戰和海岸防御。在20世紀50、6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注意力放在保衛中國本土不受來自海上兩棲登陸的威脅——最初認為這種威脅來自美國,后來中蘇關系破裂后,又認為這種威脅來自蘇聯。
中國海軍的武器裝備系統和作戰平臺幾乎都是以蘇聯技術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就連防御理論也師從蘇聯。在那些年里,中國人民解放軍建立了一支規模龐大的艦隊,其主力裝備為造價相對低廉的導彈艇、柴電潛艇和戰術轟炸機,它們被賦予集中攻擊敵方兩棲艦艇及其護航艦艇的任務,而為數很少并被珍視的驅逐艦還是蘇聯二戰后期設計的。
近年來,中國海軍的任務已逐漸從近岸防御轉為“積極的近海防御”。為此,中國海軍不但被看作是戰術力量,而且還是國家防御中的戰略力量。新的戰略目標要求中國海軍成為區域性的海上力量,能保衛沿海經濟區和海上權益,并以海軍行動來防御本土安全。
中國海軍當前的任務包括奪占和守衛本國島嶼、保護或封銷海上交通線等。此外,中國海軍還通過友善的海上巡邏和互訪而成為一種得力的外交工具。
中國海軍的戰略變化可描述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使中國海軍成為一支積極防御的“藍水海軍”。“藍水海軍”是指能在北起海參葳、南至馬六甲海峽、東至第一島鏈的弧形海域內展開軍事行動的海軍力量。分析家們估計中國海軍在21世紀早些時候即可獲得“藍水海軍”能力。
一些公開報道指出,中國海軍打算在21世紀中葉擁有在第二島鏈內作戰的能力。將來,中國海軍還可能在緬甸建立海軍基地以擴展其軍事能力,這些基地將使中國海軍可以直接前出馬六甲海峽和孟加拉灣。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下轄三個艦隊、一支海軍陸戰隊和一支海軍航空兵。三個艦隊的戰略基地分別是:青島(北海艦隊)、寧波(東海艦隊)和湛江(南海艦隊)。這三個艦隊分別負責黃海、臺灣海峽和南中國海的防務。每個艦隊都有一些主要和輔助基地、海軍艦空兵部隊和岸防區,南海艦隊還轄有海軍陸戰隊。主要的造船廠分別位于大連、上海、廣州和滬東。武漢造船廠負責建造常規潛艇,而攻擊型核潛艇和彈道導彈核潛艇則由葫蘆島船廠建造。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有268000名官兵,包括28000人的岸防部隊、25000人的海軍航空兵和7000人的海軍陸戰隊,義務兵服役期為兩年。
雖然規定上說水兵可以服役到30歲,但中國海軍的院校教育以西方的標準來衡量還比較落后,當然這種情況也在逐漸改變,如現在一直強調通過自動化數據處理系統來提高訓練質量。
中國海軍每年都舉行幾次大規模的艦隊演習,但很少有海軍航空兵和水面艦艇的聯合演練,和其他軍兵種如與空軍或陸軍的協同作戰演習就更少了。
海軍陸戰隊
相對而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數約7000人的海軍陸戰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
海軍陸戰隊的首要任務是平時維護南中國海海上島嶼的主權,戰時則攻占和防守南中國海上的島嶼。海軍陸戰隊還可能在必要時以軍事手段統一臺灣的行動中承擔兩棲突擊或搶灘登陸作戰任務。
中國海軍陸戰隊裝備有兩棲坦克、兩棲裝甲車、沖鋒舟、榴彈炮和大量的火箭發射器。中國海軍陸戰隊擁有近60艘坦克登陸艦和中型登陸艦,包括運載能力相對強的“玉亭”級、“玉康”級和“玉良”級登陸艦,其總運載能力能一次輸送5000~10000人上岸。
近來中國海軍兩棲作戰能力由于獲得了“金沙”級氣墊船而有了提高。中國海軍還對發展地效飛行器很感興趣。這些特殊飛行器可以在水面上1米高度以120節甚至更高的速度巡航飛行。將來這些飛行器將證明其在兩棲作戰中的價值。
過去,中國海軍的兩棲訓練給人的印象是在空中掩護和艦炮的共同支援下發起攻擊,但現在這種方式已不再是主要的了。
海軍航空兵
盡管西方分析家們并不認為中國海軍航空兵是一流的空中力量,但其大多數的海航飛機能勝任海上巡邏、反潛和反艦等任務。服役期很長的H-6D轟炸機可以掛兩枚C-801反艦導彈,主要用于對艦攻擊,具有遠程搜索和自主的超視距攻擊能力。隨著H-6D被威力更大的FB-7所替代,中國海軍的反艦能力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FB-7有一種型號是FBC-1,它也許還是中國海軍開始進行的航母計劃中艦載機的候選機種,另外,蘇-27“側衛”也是候選者之一。
中國海軍航空兵有多達700架以上的作戰飛機,而且都有投放普通航彈、火箭彈和水雷的能力,在某種程度上已能對裝備有現代化防空系統的水面艦艇構成威脅。但是,中國海軍尚未表現出有效的海空協同作戰能力。別-6那樣的海上巡邏機由于缺乏現代化的雷達系統和傳感器,眼下尚不能對現代潛艇構成實質性的威脅。
潛 艇
中國海軍有60多艘潛艇,這些艇上的大多數武器系統和傳感器都是在蘇聯技術基礎上發展的,以西方的標準看,它們還不夠先進;而且潛艇的靜音性能、水聲系統距世界一流海軍尚有差距。
中國的所有潛艇都可以攜帶魚雷和水雷,而從俄羅斯獲得的聲自導魚雷技術顯著提高了其潛艇的反艦能力。作為海軍現代化的一部分,30多艘羅米歐級常規潛艇正逐漸退出現役,取代它們的是中國自己建造的明級(19艘)、宋級(3艘)以及俄羅斯建造的“基洛”級(877和636型)潛艇。
“基洛”級是目前中國潛艇力量中最先進的潛艇,但其艇員能否在戰術環境下有效地操縱它們還值得懷疑。此外,中國海軍仍在繼續努力獲得現代潛艇所需的不依賴空氣的推進系統(AIP)。
中國海軍目前正在建造一種新的彈道導彈核潛艇-094型,以取代夏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分析家們估計新型核潛艇可能將于21世紀早些時候服役,它將攜帶16枚潛射遠程JL-2彈道導彈。
而取代過時的漢級攻擊型核潛艇的新型093型發展速度則放慢了,該型攻擊型核潛艇可以媲美于俄羅斯Ⅷ級攻擊型核潛艇。計劃放慢并不是本國生產能力不足或者造價過高問題,可能是中國海軍更想獲得的是價格更低、更有效、技術簡單些的常規潛艇。
水面艦艇
中國海軍有400多艘快速導彈艇、巡邏艇和魚雷艇,但在西方海軍看來,只有一部分稱得上是真正有戰斗力的。這些小艇正被更先進的裝備有C-801/802導彈的“紅箭”級和“紅星”級等導彈艇所取代。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海軍開始脫離傳統的俄式設計思想,積極探索如何將西方的先進技術應用到本國的生產中去。
在過去10余年里,中國利用獲得的西方技術建造了一些先進的水面艦艇,包括1艘600噸的“旅海”級導彈驅逐艦、2艘4200噸的“旅滬”級導彈驅逐艦和9艘2250噸的“江衛”級護衛艦。這些艦艇裝有HQ-7或HQ-61近程防空導彈(可能在未來幾年內被垂直發射的遠程防空導彈所代替)、綜合戰術數據系統、先進的反潛系統、艦用燃氣輪機和艦載直升機。
水面艦艇的骨干——16艘“旅大”級驅逐艦(3250噸)和30艘“江湖”級護衛艦(1425噸)還不足以滿足現代戰爭的需要。為此,中國從俄羅斯購買了2艘“現代”級(7940噸)導彈驅逐艦以提高水面作戰能力。“現代”級裝有先進的SA-N-7防空導彈、卡-28反潛直升機和SS-N-22反艦導彈。在此之前,中國海軍的HQ-61和HQ-7不能提供有效的區域防空能力,使中國海軍的水面艦艇極易遭受空中攻擊。
中國海軍雖然有一定的淺水反潛能力(如在其海岸附近、黃海及南中國海均可進行反潛作戰),但其反潛能力只能算中等上水平。
中國海軍亮相的幾種相當精密的掠海巡航導彈(包括“海鷹”和“鷹擊”系列)應用了俄羅斯或法國的技術。這些導彈可以從空中、水面和岸上發射,這使得中國海軍的反艦手段更加多樣。而且,遠程搜索目標能力和制導能力的提高將使這些導彈發揮更大的作用。
中國海軍擁有300多艘不同類型的支援艦船,包括近120艘水雷戰艦艇,49艘補給船,一定數量的測量船、調查船和維修船。雖然所有的水面艦船都可以布放水雷,但中國海軍的布雷能力依然有限。然而隨著一些尖端技術的應用,中國海軍的水雷戰能力在不斷提高。一旦擁有足夠數量的先進系統,則其即可對在中國沿海、黃海、日本海、臺灣海峽和南中國海活動的潛艇和水面艦艇構成巨大威脅。但是,中國海軍的后勤補給能力如果不能保持較快發展,則其艇艇的持續作戰能力就會受到嚴重削弱。
現代化計劃
中國海軍的現代化計劃由3個不同內容組成:首先,讓大量在建國后30年里裝備的過時的水面艦艇、潛艇和飛機退役;第二,努力獲取西方的先進技術以提高其艦艇、飛機的作戰能力和探測能力;第三,提高官兵的訓練水平。而貫穿整個計劃的一部分是建立一支以富有經驗的士官為骨干的現代化海軍隊伍。
為了使其海軍現代化,中國在繼續尋求獲得西方的先進技術來發展其國產現代化裝備。海軍航空兵已擁有空中加油能力和現代化的雷達系統,且正在增強防衛能力和超視距攻擊能力;水面艦艇需要獲得現代化的多用途作戰平臺、反潛戰系統和武器、中程防空導彈以及電子戰系統;潛艇的現代化需要獲得更好的靜音技術。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公開報道指出,中國對獲得航空母艦很感興趣。航母能提高中國海軍的力量投送能力,但其建造和使用卻耗資甚巨。關于中國何時擁有航母的猜測多種多樣,早至2004年,遲至2020年。可以肯定的是,價格并不是什么障礙,如果中國海軍作為區域性海上力量而決定扮演一個主要角色的話,那么它最終一定會進行這項投資的。
結 語
盡管存在許多不足,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過去10年中,中國海軍取得了顯著進步。它展示出了一種能力——即可在遠達南美和澳大利亞地區部署海上力量的能力。中國海軍的攻擊能力隨著FB-7的服役而日益提高,還在繼續發展先進而精密的反艦導彈和水雷;海軍訓練的難度和范圍都在穩步增加;海軍陸戰隊的作戰能力也在不斷增強。從長遠看,日益提高的單兵訓練水平和不斷發展的士官隊伍不但能顯著提高單艦戰斗力,而且為提高整體作戰能力和持續作戰能力提供了巨大潛力。△
(王煒薦自《艦載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