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權外交 極不光彩
1945年春,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至最后的階段。
為減少美軍傷亡、加速日本投降,美國總統羅斯福開始尋求蘇聯對日作戰的可能性。斯大林認為,蘇軍參加對日作戰,需要60個師,必須在對德作戰后3個月才可以進行,并要求美方于1945年6月30日前為蘇軍提供150萬人所需的糧食、燃料、交通工具清單。
經過一系列的磋商和討價還價,1945年2月11日,蘇美英三國在克里米亞半島秘密簽訂的《雅爾塔協定》規定,蘇軍在歐洲戰爭結束后3個月對日宣戰,其條件是:
一、外蒙古(即蒙古人民共和國)之現狀應加以保存。
二、蘇聯應恢復前俄羅斯帝國因1904年日本進攻而受破壞的權利;甲、庫頁島南部及其毗連各島歸還蘇聯;乙、大連辟為國際港,蘇聯擁有優越權利;旅順定為由蘇聯租借的海軍基地;丙、中蘇雙方共同經營中東及南滿鐵路。
三、千島群島劃歸蘇聯。
英國政府則從美蘇得到了戰后繼續占領香港、恢復其戰前在遠東地區權益的承諾。美蘇英三國為各自的利益,以中國主權為交易籌碼,既嚴重違背國際法準則,又充分展示了國際外交的強權本質,這是現代國際關系史上極不光彩的一幕。
此后,美蘇有關交易仍在繼續之中。4月,美國向蘇聯表達了“決定支持蔣介石領導下的中國國民政府”的意向,蘇聯則向美國保證尊重并支持國民黨政權在中國的領導地位。實際上,蘇聯形成了與美國相一致的事實上的扶蔣非共對華政策。5月下旬,蘇聯要求美國進一步向中國政府施壓,迫使國民政府接受《雅爾塔協定》。
出兵圖利 為了自身
到6月初,美國才將密約內容通報中國政府。蔣介石隨后派宋子文、蔣經國赴莫斯科與蘇聯展開交涉。當雙方就外蒙古、中東鐵路等問題的談判陷入僵局時,蘇聯則不斷通過美國向中國施壓,并聲稱只有中國政府以條約形式認可《雅爾塔協定》的規定后,蘇軍才能出兵東北對日作戰。
雙方的談判進展得異常激烈,特別是在對“外蒙古現狀”的理解上,雙方各執一詞。中國認為,“現狀”就是中國對外蒙古擁有宗主權,不能變更;蘇方則認為,“現狀”就是外蒙古當時的所謂“獨立”狀態,中國必須承認其脫離中國而獨立。由于立場相差太遠,談判一度陷于近乎破裂的局面。
8月6、8日,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兩地投下了原子彈,日本政府內部就是否無條件投降展開激烈爭論。消息傳來,斯大林決定立即進攻中國東北的日軍。因為,一旦日本決定投降的消息公布,蘇軍將無任何理由進入中國東北,也無法要求中國接受《雅爾塔協定》的規定,其在遠東地區將一無所獲。
8月9日凌晨,蘇軍對盤踞在中國東北地區的日軍突然不宣而戰,一周內徹底擊潰了日本關東軍并占領東北全境。為使新疆、東北成為其政治與經濟的勢力范圍,蘇聯對華政策一度與美國協調一致,即支持國民黨統一中國,參照法共和意共的參政模式,壓迫中共放棄武裝斗爭、參加國民政府以實現國內和平。
對于國民政府而言,不得不以承認外蒙古獨立為代價,換取蘇聯對中國在東北、新疆地區主權的認可并停止插手支持新疆“三區革命”和保證不將東北交給中共軍隊。為實現既定的安全策略,蘇聯也同意向國民政府做出讓步。
8月14日,中蘇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條約》規定:蘇聯出兵東北,參加對日作戰。其條件是:開大連為自由港,所有港口工事及設備的一半無償租與蘇聯,港務主任由蘇聯人擔任,期限30年;中蘇共同使用旅順口海軍基地,并設中蘇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由蘇聯人擔任,期限30年;中東鐵路及南滿鐵路合并為中國長春鐵路,由中蘇共同所有、共同經營,由蘇聯到旅順、大連的往返貨物免征關稅,期限30年;戰后在外蒙古舉行公民投票,決定其獨立與否。蘇聯則保證支持國民政府,尊重中國對東北地區的完全主權,并無意干涉新疆內部事務;戰勝日本3個月后,蘇軍全部從東北撤退。
遲遲撤軍 另有內幕
按照《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附件規定:蘇軍應在日本戰敗后3個月內撤退,即1945年12月3日前撤出中國東北。
9月4日,為了順利解決東北問題,國民政府任命蔣經國為外交部東北特派員,負責對蘇交涉。之所以選派蔣經國,其一是其早年留學蘇聯,深諳蘇聯政情;二是由于其參加七八月間中蘇締結和約的談判,有對蘇交涉的實際經驗;三是由于其是蔣介石的兒子,較易獲得蘇方的信任。
10月1日,蘇聯照會國民政府稱:“蘇聯主力將于10月下旬開始撤退,請中國派員于10日至15日間至長春與蘇政府指定之馬林諾夫斯基將軍商接防辦法。”然而,當蘇聯得知應國民政府之請運送國民黨軍隊的美國艦只將于10月10日在大連登陸,蘇聯認為美國意在染指蘇聯勢力范圍、有中美聯手抗蘇之嫌,立即決定延期撤軍并開始支持中共軍隊在東北發展。此后,蘇軍讓中共軍隊進占營口、葫蘆島兩個港口并拒絕美艦在大連登陸。
與此同時,在“三國四方”復雜關系中處于不利地位的中共,利用蘇、美和國民黨間的矛盾,實施“向南防御、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林彪、陳云等率10萬余人開赴東北,10月后,東北人民自治軍快速發展,年底即達20余萬人;11月上旬,東北人民自治軍在沈陽、安東、本溪、旅大等城市建立了市政府,在鐵路沿線開辟大片解放區,令國民黨高層憂心忡忡。
1946年1月22日,宋美齡代表蔣介石飛抵長春。一方面表示對蘇軍的慰問,另一方面則要求蘇軍能按照約定與國民黨換防,長春蘇軍也給予了宋美齡隆重的接待。在國民政府的外交壓力下,東北蘇軍協助國民黨軍先后接管了長春、沈陽、哈爾濱等大城市及遼北、松花江和嫩江各省的行政,但蘇聯以美國遲遲不從中國撤軍和天氣原因為由拒絕按照原定日期撤軍。
隨后,蔣經國以蔣介石私人代表身份轉赴莫斯科參加中蘇經濟合作談判。由于中蘇經濟合作談判遲遲沒有結果和擔心美國插手中國事務,蘇聯以對東北地區的事實占領相要挾,撤軍不見跡象,中國民眾和國際輿論都對東北問題表示出強烈的不安。
蘇聯出兵東北之前,中國各界人士就有蘇聯進入東北拒不撤出的憂慮,蘇聯一再推遲撤軍計劃,似乎也在不斷印證著這種擔心。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在1945年十月革命節視旅順港及大連港區域、滿洲鐵路權益為“新的蘇維埃領土”的講話,讓國內輿論深感震驚,認為這是從早期蘇俄時代兩次宣布放棄對華不平等條約立場上的一次大倒退。蘇軍拆運東北廠房、機器的事實屢被披露報端,蘇聯對東北經濟獨占性要求、支持外蒙古獨立以及蘇軍一再延緩撤退等消息廣為流傳。加之尚未平息的蘇聯支持新疆一些地區獨立事件的發生,社會各界對蘇聯的憂慮與不滿情緒日趨強烈。
1946年2月11日,華盛頓、倫敦、莫斯科三地同時公布一年前由美英蘇三國簽訂的《雅爾塔協定》。嚴重損害中國主權的協定內容,猶如火上澆油,引起國人的強烈不滿。
密約公布 觸怒國人
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引起國際輿論對中國東北問題的極大關注,紛紛要求政府采取相應措施。美、英等國政府也紛紛譴責蘇聯,要求其迅速撤軍。
3月9日,蘇聯政府宣布開始從東北全面撤軍。5月3日,蘇軍宣稱從東北地區撤退完畢。
由于此時國民政府鐵心聯美抗蘇,蘇聯在氣候轉暖后斷然采取快速撤兵方式,使中共軍隊迅速進入國民黨軍來不及接收的東北地區;如此既不違背《雅爾塔協定》以避免美國大規模的武裝干涉,又可依賴中共力量制衡美蔣。
日本投降后,中國東北地區的日偽產業成為當時各方關注的焦點。
九一八事件后,日本的侵略對中國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建立在東北地區的日偽產業理應為中國補償損失。
然而,出于自身利益考慮的蘇聯則認為,東北的現代化工業體系,不僅會成為中國工業的有力支柱,也會成為將來在遠東地區的經濟競爭力量;蘇聯在落后的遠東地區進行經濟建設,也急需先進的工業設備。于是,蘇聯政府不顧同盟國有關規定,以“戰利品”為名,對東北地區的工業設備展開了大規模的拆遷。
從1945年8月中旬蘇軍占領東北至1946年5月3日宣布撤退完畢的9個月間,機器設備被卸走、客貨車輛被運走等事屢有發生,使東北地區主要工業的設備殘缺不全,根本無法進行生產,給東北工業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8.58億元,間接損失達到20億美元以上。
此外,蘇軍還宣布沒收偽滿洲國銀行中價值近300萬美無的金塊及5億元以上的偽滿洲國幣。在對東北地區的物資掠奪中,蘇軍還先后發行了近百億元后來根本無法兌現的軍用票。
《雅爾塔協定》和蘇聯出兵東北的事件,讓世人看到了大國外交為自身需要不惜踐踏弱國利益的本質。△
(張藝生薦自《黨史信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