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戰爭爆發以后,美英聯軍在沒有用空中力量給予對方武裝力量重創的情況下就投入地面部隊,從3個方向同時向伊拉克腹地高速推進,爾后與伊軍發生了激烈的地面交戰。這在美軍參加的近幾場局部戰爭中還是首次,也是這場戰爭最顯著的特點之一。伊拉克戰爭中,雙方地面部隊和地面兵器的運用有許多新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未來陸軍建設的趨勢。
作用不可替代,陸軍依然是“戰略支柱”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高技術的發展和戰爭形態的演變,海空軍的地位進一步上升,軍事理論界便出現了這樣一種觀點:未來戰爭將以“非接觸”式為主,“陸軍不久將退出歷史舞臺”或“只起到一個輔助兵種的作用”,因此沒有必要再把資金浪費在這個“過時的軍種”上,陸軍的傳統兵器也將隨之失去主導作用。俄羅斯著名的軍事理論家斯里普琴科就是這一觀點的積極倡導者。他提出,21世紀面臨的是全新的“第六代戰爭”,其特點是由軍用航天器實現系統集成,由海空平臺發射的彈藥進行“非接觸”式精確打擊,傳統的陸戰兵器將失去作用。戰前他曾預測說,伊拉克戰爭將是“一場血腥的‘非接觸’戰爭”。但軍事大國官方主流觀點則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均衡發展”的建軍方針仍不過時,陸軍仍然是“戰略支柱”,但陸軍必須適應新任務的變化而進行重大改革。
從這次伊拉克戰爭看,預言“陸軍過時”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因為解決問題最終要靠陸軍,陸戰兵器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一場戰爭中使用不使用陸軍,如何用,關鍵取決于戰爭要達成的目的是什么。實施聯合作戰是美國及其盟國自海灣戰爭以來的一貫做法,但有前幾場局部戰爭中,唱主角的主要是海空軍,起主導作用的兵器是飛機和巡航導彈,陸軍的確只起了輔助作用。但這場戰爭就不同了,人們看到的是陸軍發揮了關鍵性作用。這說明陸軍能不能派上用場,不能籠而統之,關鍵是要看打什么仗。同樣是對伊拉克作戰,海灣戰爭的目標是把伊軍趕出科威特,恢復科威特合法政權,空中打擊完全可以發揮主導作用。而這次戰爭的目的是“倒薩”、建立新政權,“不接觸”是不可能的,僅靠空襲既不能“斬首”,也“震懾”不住。
美英聯軍之所以信心十足地投入地面力量,得益于它們重視抓陸軍建設。實際上,近年來美、英、俄等國都沒有放松陸軍建設,紛紛提出陸軍調整和改革的計劃,謀求實現陸軍建設的“轉型”。其中美國陸軍提出要建設“目標部隊”,而其武器裝備信息化程度也已超過50%。這幾年,美陸軍還注重發展特種作戰裝備,把城市作戰作為重要的訓練科目。相反,伊軍由于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實力被大大削弱,且戰后長期受到制裁,陸軍建設和陸戰兵器的發展進一步拉大了與美軍的“時代差”。
在強調陸軍作用的同時,也不能不看到戰爭正在向陸、海、空、天、電五維領域擴展的大趨勢。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英地面力量如果離開空中精確打擊的協同,根本無法向前推進,其陸戰兵器也發揮不了良好的作戰效能。隨著目的有限、主要依靠海空打擊的“非接觸”局部戰爭越來越多,陸軍地位下降,海空軍地位上升,航天力量成為建設的重點也是事實。陸軍必須進一步改革。這個大趨勢不會因為一場戰爭而改變。
傳統裝備未過時,發展方向是“四化”
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英聯軍地面陸戰武器運用有幾個特點:一是地面兵器與空中兵器相結合,二是接觸式與“非接觸”式相結合(美軍的M1坦克能打2000~3000米,而伊軍的T-72坦克有效射擊距離為1500米),三是重型兵器與輕型兵器相結合(重武器主要是主戰坦克、火箭炮等,輕武器包括人工裝填的輕型火炮、榴彈發射器等),四是機械化打擊與信息攻擊相結合。
傳統的機械化裝備在伊拉克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這次戰爭中,美陸軍主戰兵器仍然是傳統的“五大件”——M1系列主戰坦克、M2“布雷德利”戰車、MLRS多管火箭炮系統、“阿帕奇”直升機、“帕拉丁”自行榴彈炮。而伊軍的武器裝備盡管相對落后,但由于地面作戰經驗較足,采取了巧妙的打法,如隱蔽待機(坦克藏在沙丘后)、誘敵接觸(以自動步槍、擲彈筒和火焰噴射器為主要武器)、土洋結合(油溝、地雷、坎壕)、干擾欺騙(如使用GPS干擾器對美軍進行干擾)等,抗擊并且遲滯了聯軍的行動,取得了值得稱道的戰績。這說明即便裝備落后,只要戰法得當,也能有所作為。
不過,另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地面作戰兵器正加快向信息化過渡。美軍就把這次戰爭當成信息化武器的試驗場,投入了很多新裝備,如重量輕、信息戰能力強的新型“斯特賴克”戰車,集防彈、防生化于一體的新型戰斗服,背包式無人機,用于城市戰和地道戰的智能機器人、“戰術機動機器人”等。傳統的主戰裝備也都加裝了車際信息系統,實現了數據鏈的鏈接。“阿帕奇”直升機加裝了超視距攻擊雷達;與M1A1相比,M1A2主戰坦克加裝了數字化系統。
從伊拉克戰場上看,美英軍隊的陸戰兵器打擊精度更高了;重量更輕了(如“斯特賴克”戰車);機動能力更強了;互聯互通程度更高了。透過這場戰爭,總體上看陸軍裝備的發展方向將是信息化、精確化、輕型化和一體化。
不過,美英聯軍的高技術武器也暴露出了一些弱點,如容易受天候和戰場環境的影響(沙塵暴),相互間的互通性還不夠(開戰以來,誤傷誤炸事故不斷),易受干擾等。
伊拉克戰爭再一次表明,盡管戰爭形態的確在發生變化,但陸軍和陸戰兵器仍然沒有過時。重視陸軍建設、重視陸戰兵器的發展,應成為堅定不移的方針。但也要改變一提起陸軍就是“大步兵”的觀念,要著眼于未來信息化戰爭和聯合作戰的要求,把陸軍建設和陸戰兵器的發展放在三軍發展的大系統中去考慮,堅定地走精干、高效、聯合之路。△
(原載《中國國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