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底,兩個德國物理學家發現,元素鈾在核裂變時會放出巨大的能量,這一發現馬上引起了各國科學家們的濃厚興趣。不久,法國物理學家和美國科學家進一步發展,鈾原子在一定條件下衰變可導致鏈式反應,從而產生具有驚人破壞力的爆炸。德國漢堡大學教授保爾·哈代克向德國最高統帥部進言,要求盡快發展核武器。哈代克的建議引起了德國軍政當局的高度重視,因為當時的歐洲正處于戰爭的邊緣,誰掌握了更有威力的武器,誰就有可能在戰爭中奪取主動權。
1939年9月26日,德國軍備規劃局在柏林組建了由著名物理學家維爾那·海森貝格、奧托·哈恩為首的核研究機構——鈾協會,這標志著德國正式將“鈾規劃”納入了軍事科研軌道。1940年5月,德國征服挪威和比利時,由此控制了歐洲惟一以工業規模生產重水的挪威維蒙克工廠,并獲得了比利時礦業聯盟公司庫存的1200噸精選鈾礦,這個數量幾乎占當時世界鈾礦總數的一半。1940年12月,德國建成了它的第一個研究性原子反應堆,并掌握了金屬鈾的提煉技術。
為了阻止德國的研究計劃,英國決定實施破壞行動。他們決定首先摧毀維蒙克工廠的重水儲備設施,從而斷絕德國生產核武器的重要原料。
1943年2月26日,英國實施了代號為“炮手”的計劃。6名特工被秘密空投到維蒙克工廠附近的地區,他們潛入守衛森嚴的工廠,將炸藥安放在工廠的要害部分——重水濃縮車間,然后迅速撤離。德軍生產重水的主要設備和近一噸左右的重水被摧毀了。不料,僅僅8個月后,德國就恢復了重水的生產。但這次行動的成功還是為盟軍的最后勝利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隨著更多國家的介入和更多戰場的開辟,形勢對德國越來越不利,德國更加速了對原子彈的研制工作。1943年,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命令美國駐歐洲的空軍轟炸維蒙克工廠,這次轟炸給維蒙克工廠以致命的打擊,使其幾乎完全喪失了生產能力。面對這種局面,德國也迅速作出決定,把秘密儲藏的重水和生產設備運回德國繼續工作。盟軍獲悉了這一消息后,馬上作出反應。他們很快就搞到了重水和設備運輸所行的路線,并派出特工在運輸輪船所經過的深水區放好了定時炸彈。當德國的運輸輪載著那些“寶貝”經過時,炸彈準時爆炸了,重水和設備全部葬身海底。盟軍在經歷了千難萬險后,終于徹底摧毀了德國的原子彈制造計劃。△
(林明華薦自《山西家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