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體上講,食品服務業為人們提供了合乎衛生的食品服務。但是,食品服務業中也確實存在著這樣一些因素,它們使良好的食品受到了病菌的污染,因而變成了不宜進食的東西。食品被污染的情況通常有:對食品的違規操作、食品工作者的不良衛生習慣使病菌進到食物里。對此,本文就對一些常見的食物傳播的病菌引起的疾病。以及如何預防做一要介紹。
沙門氏菌
沙門氏菌可存在于這樣一些食品和食品原料上:加入食鹽、牛奶、雞蛋和成的面團做的食品、奶油餡的烘烤食品、奶制品、發酵粉,酵母(片)、生家禽、生牛肉、生雞蛋、以及生的小蝦等。未清洗的水果和蔬菜上也可能有沙門氏菌。沙門氏菌病的癥狀一般是在吃了被污染的食品后6~48小時內發生,表現是:惡心、腹部疼痛性痙攣、腹瀉、發燒以及頭痛。嬰兒、幼兒、老人以及患有慢性病的人癥狀最為嚴重。在美國,沙門氏菌病患者死亡數每年約為1000人。
沙門氏菌很容易被高溫所殺滅。因此預防沙門氏菌病的辦法有:
●對可能被沙門氏菌污染的食物進行充分地加熱。
●避免交叉污染。不要在曾經放置過生肉或生雞蛋的器物表面上放置即將入口的食物,除非此器物表面已經做過衛生處理。
●不要吃未做熟的雞蛋或含有生雞蛋的食物原料或食物,例如:做甜酥餅干的面團、用面粉、雞蛋、牛奶等調成的做糕餅用的糊狀物、色拉調味品以及冷蛋黃酒等。
●手在接觸過生肉、生雞蛋或者寵物、昆蟲或其它不干凈的東西后,都要充分洗手。食物或者盛食物的用具在接觸過前面提到的東西后,也要清洗。
空腸彎曲桿菌

家禽、羊、家畜的糞便使這種細菌的主要來源;小貓、小狗、小鳥等小動物的糞便都有可能被這種病菌所污染。人們可能會因為這樣一些情況而感染空腸彎曲桿菌,例如:吃過未做熟的家禽、處理過生家禽或生肉、飲用了未用氯氣處理過的水或未經高溫消毒的奶,處理過人或動物的糞便等。癥狀在食入被污染的食物后2—5天內發生,表現是:腹瀉(常常帶血)、惡心、嘔吐、發燒、腹部痙攣而疼痛。這種細菌遇熱后也容易被殺滅。為預防該病菌引起的疾病,不妨采取以下辦法:
●對于肉類和家禽食物,烹飪時加熱要充分:做菜時要使其溫度保持在140華氏度(等于60攝氏度)或以上。
●摸了寵物之后要洗手,處理完寵物糞便后要洗手。做飯之前要洗手,處理完生肉后也要洗手。
●要充分地沖洗所有接觸過生肉的器具。
●只飲用那些經過高溫處理過的奶和滅菌處理過的水。
大腸桿菌
有幾種大腸桿菌能引起腹瀉。最常見的是O157大腸桿菌,它能嚴重破壞腸道的內壁。這種大腸桿菌由這樣一些食物傳播:未做熟的或生的漢堡包、意大利臘腸、苜蓿芽、萵苣(又叫生菜),或未經高溫處理過的奶、蘋果酒及蘋果汁或污染了的井水。癥狀通常在食入污染了的食物后2—5天內發生,表現為:惡心、嘔吐,嚴重的腹部疼痛性痙攣,多水的或帶血的腹瀉以及疲勞。這種感染還可能引起罕見的,但卻是極為嚴重的并發癥—溶血尿毒綜合癥。預防大腸桿菌感染的方法有:
●對于牛肉以及牛肉制品,特別是牛肉末,烹制時加熱要充分。
●只喝經過消毒處理的牛奶。
●不喝未經消毒處理的果汁和果酒。
●水果和蔬菜在使用和加工前要洗干凈。產氣莢膜梭狀芽胞桿菌肉及肉制品,特別是肉湯、湯類、剩菜、燉肉、餡類等常常會引起這種疾病。產氣莢膜梭狀芽胞桿菌耐熱,因此,烹調過程可能不會殺滅所有的病菌。通常,產氣莢膜梭狀芽胞桿菌食物病是由于未能保持食物的熱度引起。隨著食物的溫度降低到某一較低的溫度,病菌就會繁殖并且產生可導致疾病的毒素。癥狀一般在食用污染物后8—12小時內發生,表現是:腹痛、腹瀉,有時也有惡心和嘔吐。
預防感染產氣莢膜梭狀芽胞桿菌病的辦法有:
●在上菜之前要保持食物的熱度。
●對于吃剩的菜,包括素菜、肉菜、肉湯、湯類、以及燉肉(或菜)要迅速冷卻。要把剩菜放到小容器內冷卻,這樣他們就會盡可能快地降溫,從而減緩了病菌的生長。
總的建議:
●經常洗手。應當經常用肥皂和溫水充分地洗手和手指甲,尤其是在處理和加工食物之前。
●保持適當的溫度。低溫常常阻止細菌的生長,而高溫能殺滅細菌。對于熱的食物要保持其熱度,而涼的食物則要保持其低溫。加工完畢的食物不要在室溫下儲存。
●保持食品的清潔。從食品的運送、儲存、加工、陳列到食用之前,要對食品加以保護。要確保食品不被咳嗽、打噴嚏、臟手、不干凈的器具、有害物、動物或者交叉污染所污染。食物的烹制,應當以適當的溫度對食物進行充分地加熱,尤其是肉和肉制品。盡管某些食物常常被做成半熟或里面呈粉紅色的狀態,例如牛排和某些魚類,但孩子、孕婦以及有健康問題的人士還是應當將這樣的食物做成全熟。碎肉或肉末尤其不應當保持其粉紅色的狀態。
●保持器皿的清潔。污染了的器皿可以傳播病菌。非一次性使用的器皿應當在熱水里洗凈,并按照當地衛生部門的指導做消毒處理。
采用以上這些預防措施就能保證食物的安全以及孩子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