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今年五歲,近一年來發現孩子越來越任性,常與父母作對。我們想盡各種辦法教育和引導,但收效甚微,我擔心這樣下去兒子的心理會變扭曲,請問專家:父母和教師應該怎樣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培養孩子的心理健康?
南寧 李靖雯
南寧李靖雯:
首先,盡可能多地了解兒童心理特點及有關心理疾病的知識,并對孩子的智力水平、興趣愛好等有更全面的了解,不能盲目攀比、模仿,對孩子的期望應有適當的水平。其次,對心理障礙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正視孩子存在的心理問題,及時請教專業工作者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盡量早發現,早治療。最后,家長應該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例如,不要過分地關心孩子,這樣做容易使孩子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人都應該尊重他,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不要嬌寵孩子,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不要限制孩子,應該鼓勵孩子與同年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不要勉強孩子做一些不能勝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來,強迫他們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不要對孩子太嚴厲、苛求甚至打罵,這樣會使孩子養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導致反抗、殘暴、說謊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為;不要欺騙和無謂地恐嚇孩子,嚇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誡,孩子就不會服從了;不要在小伙伴面前當眾批評或嘲笑孩子,這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不要過分夸獎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略表贊許即可,過分夸獎會使孩子沾染沽名釣譽的不良心理; 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這樣會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緒不穩,膽小畏縮。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應滲透在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在學校教育工作的全過程中。
曹蓉
心理學碩士
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為應用心理學
黃燕萍
兒科碩士
主治醫師
從事臨床及教學科研工作多年
研究方向為兒童
營養保健
王翔
副主任醫師
一直從事婦產科
遺傳及優生
等方面的
臨床和研究工作
宋靜
幼教專業教師
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
會員
從事培養幼兒教師
及幼兒園教育教學的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