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清
領導是什么?我國古人把領導視為“官”、“吏”、“管”。現代藝術家在演小品時稱領導為“冒號”,意思是站在群眾的前面。文學家把領導比喻為“一本書”,有的是百科全書,有的是專業論著,有的是詩歌散文。鄧小平同志說:“領導就是服務”。這深刻揭示了我黨領導的本質內涵。美國前總統杜魯門曾說過:“領導就是叫人做一件原不想做的事,但事后都會喜歡它。”美國領導學專家約翰·考特爾在《變化的因素》一書中對“領導”至少給出了三方面含義的解釋:“1.建立目標和方向。2.以既定目標為中心,將工作人員組織、團結在一起。3、鼓舞和推動他們朝既定方向前進。”廣大群眾更是稱領導為“頭”,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可見領導自古有之,與社會分不開,與人類并存。
領導的基本概念
領導是一個多義詞,有統帥、率領、指導、引導、指揮、服務等多種意思。盡管人們經常使用領導這個詞,但是卻有不同的理解。領導應該是一種行為,是一個過程,是一項活動,也是一種特殊勞動。領導的基本內涵可以概括成一句話:領導是在一定的組織或團體內,領導者統御和指引被領導者,在領導環境內去實現一定目標的一種高層次的社會管理行為過程。
一個目標。領導總是領導者帶領被領導者圍繞著一定的目標而努力。正如運動場上的運動員,跑一百米、五百米、一千米、五千米等必須首先選定目標一樣。目標是領導與被領導一起共同努力的歸宿。在社會活動中,領導需要有一個目標,以統一大家的意志,協調人們的行動。沒有目標,根本無法進行社會活動,也就無所謂領導。領導目標具有四大作用:一是預測表的預見作用。領導的目標方向是面向未來的。馬克思主義認為,沒有預見,就沒有領導,領導的全過程都貫穿著預見。二是發展前進的導向作用。領導目標是一切領導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它貫穿于領導全過程,對整個領導活動起導向作用。如果目標發生偏差,領導活動就會受挫,甚至失敗。三是粘合劑的凝聚作用。在整個領導活動中,目標就是一面旗幟,把大家緊緊團結在實現目標的大旗下,共同奮斗。四是加油站的激勵作用。領導目標與大家或一個組織的利益聯系在一起。所以,它對動員群眾、組織群眾、激勵群眾、調動群眾積極性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領導目標有短期長遠之分、大小之分、粗細之分、上下之分、條塊之分。一切領導活動都圍繞著既定目標而展開。黨的十六大就確立了今后一個時期的奮斗目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兩種手段。領導是率領、引導和影響的行為過程。這種行為過程靠“權威”去實現。權力帶有強制性,威信則是非強制性。列寧說:領導者應該主要“不靠權力,而是靠威信、毅力、豐富的經驗,多方面的工作和卓越的才能。”(《列寧全集》第6卷第212頁)
權力是一種法定的能約束他人的力量,以服從為前提。法國前總統密特朗說權力“始終是一種個體或群體對更廣大的人群施加意志和觀念,決定團體命運的能力。”領導者處于領導崗位上,有與職位相應的權力。俗話說,名正言順。行使這種職權,這是領導者的職責。權力意味著一種支配能力。權力既像時間一樣抽象,又像時鐘一樣真實。權力是領導的手段,失去這種手段就會失去領導的意義。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里,領導手中的權力是人民大眾賦予的。
威信是什么?《辭海》里解釋是:在群眾中的聲望和信譽。說白了,就是大家都認為你好,你便有威信。“威”的本義為“強大的聲勢,使人畏服的氣魄,”;“信”的本義是“誠實,不欺騙”。可以引伸成“信義”、“信用等。威是信的保障,信是威的基礎。威信即尊嚴。威信產生的結果是主動服從,具有非強制性。威信不是法律賦予的,主要來自于個人的人格力量。權力與威信是領導者影響力產生的兩個不同方面,但二者又是相聯的。在許多場合,權力與威信結合在一起,相互為用,相互增強。
三大要素。領導并非僅有單因素的行為,而是一個包括多因素的系統的整體。領導者被領導者和領導環境是領導的三個基本因素,這三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構成了豐富多彩的領導活動整體。
領導者是指負責決策、組織、指揮、協調和監督的個人或班子。領導者是領導活動的主體,這是由領導者在領導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的。領導者具有領導和成員雙重身份。其作用可歸納為①核心作用。領導在領導活動中居于首腦和核心地位,像人的中樞神經一樣重要;②指揮作用;③協調作用;④引導作用;⑤組織作用。
被領導者是指領導本身所屬的個人或團體。在領導活動中,被領導者具有兩重性,對領導者來說,他們是客體,對領導活動的作用對象來說,他們與領導者共同組成了主體。被領導者具有一定的相對性,在組織結構中處于中間環節,他們對上級機關來說是被領導者,但對于他們下屬來說,又是領導者。領導者和被領導者的位置是動態的,可以互換。今天是領導者的人,明天可能變成被領導者,原來的被領導者卻上升為領導者。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關系,一般講就是權威與服從的關系。但被領導者又不只是消極盲目地服從,反過來也可以影響領導者的領導行為。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創造著自己的歷史,但他們是在制約他們的一定環境中、是在現有的現實關系的基礎上進行創造的。領導活動除了領導者、被領導者外,還有一個領導環境(客觀環境)的問題。客觀環境是領導活動的基礎,也是領導者的工作舞臺。領導環境是指影響領導活動力的一切包括直接和間接的因素,如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地域、家庭等等。領導活動的客觀環境還可分為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微觀環境是領導者直接接觸的工作環境,直接的因素,如組織或團體、共事者、上級等等。客觀環境包括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歷史傳統等等。客觀環境不同,領導方法也不盡相同。領導者雖然對客觀環境很少有選擇的余地,但是應該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作出更好的業績來。
領導不同于管理
所謂管理,是為了實現一個確定目標,不斷地進行計劃、組織、控制的過程。所謂領導,也可以說是一種高層次的管理。在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領導和管理二位一體。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現代化大生產的興起,社會活動日益復雜,領導與管理發生了分化,領導成了一項相對獨立的社會活動。領導原是從管理發展來的,基本職能也是相通的,但是它們有著明顯的區別。領導是管理的升華,管理是領導的基礎。領導指導管理,管理保證領導,正如一句成語說的:“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有篇文章說國際商業社會異口同聲發出這樣一個聲音:停止管理,學會領導。可見領導不同于管理,高于管理。美國著名領導學專家華倫·本尼斯在與唐森德的《重塑領導者———對話集》中作出了明確的界定。他指出,管理和領導的區別,可以這樣說明他們之間的不同:領導是做正確的事情的人,而管理者是將事情做正確的人;領導關注的是方向、前景、目標、意圖、目的和效果這類正確的事情,而管理者則致力于效率、方式和短期的效應。
隨著社會文明和人文化管理的進步,領導與管理的界線也更加分明。我認為領導與管理兩者之間的區別可以歸納為以下七個方面:
著眼點不同。領導主要是宏觀的考慮多,進行戰略指導,制定方向、任務、規則、目標、大政方針;而管理則是微觀考慮多,根據限定的目標和政策,實施具體的計劃、組織和控制。
工作重心不同。領導重點解決領導者被領導者與領導環境的問題。領導總攬全局,解決其下屬與部門的矛盾,協調著整個組織統一,處理與相關組織的關系,爭取良好的環境。而管理者重點解決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問題。管理只是掌握局部,處理專門業務,維持正常的內部秩序。
工作內容不同。領導是對人和事業的統御,它主要是對人的思想和行為的激勵和指導,使人們自覺地服從和追隨,主要是變革活動,有人稱為“化學反應”。而管理則是對人、財、物、信息、時間的安排和配置,使諸因素合理地運用,主要是變動活動,有人稱之為“物理反應”。
目標不同。領導著力追求整個組織乃至社會的效益,而管理則側重追求某項工作的效率或效益。
發揮作用不同。領導主要起凝聚、指揮、帶動作用;而管理則起結合、驅動、和傳輸作用。
服務觀念不同。領導服務是無條件的、無償的、主動的服務;而管理服務是有條件的、需要回報的、被動的有償服務。
創新效果不同。領導視創新為推動進步、發展的動力;而管理則把創新看著是一種提高效率的手段和方法。
在新世紀,正確地認識領導與管理之間的責任內涵,明確自己應盡的職責,是領導者與管理者面臨的新課題。
(責任編輯:楊力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