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未田
問題的產生
據報載,前兩年,一家大型鋼鐵企業對一項重點技術進行攻關,從廠里技術人員中選擇了有培養前途的兩位年輕人送到德國學習,為此前后共花了近百萬元。回來后,企業又投入巨資,為學有所成的兩位年輕人分別準備了一流的實驗室,提供了項目研究所需的足夠經費,并不惜舉債購買了生產設備,準備該項目的上馬,當研究取得了初步進展、項目上馬已無可置疑時,兩位年輕人卻突然被自己的競爭對手“挖”走,為對方去搞與自己相同的項目研究,而自己上馬在即的項目,反到因人才接續不上而不得不停了下來。無獨有偶,南京市一家商業公司的營銷部主任是創辦公司的“元老”,公司所有的客戶,幾乎都與他有著經過時間考驗的、甚為密切的多重關系,可以說,他是掌握著公司購銷命脈的“特級營銷人才”。后來,由于他沒有處理好公司內部的人際關系,突然不辭而別另立門戶自當老板,無論是上游的還是下游的,公司原有的客戶絕大部分被他拉走,公司立即就門可羅雀而衰落蕭條了。
以上兩例中流失的人才,在企業的人才結構中屬于出類拔萃者,是人才中的頂尖人才。在企業中他們舉足輕重,或掌握著企業核心的、高難的專業技術,或控制著企業購和銷的渠道與客戶,或擔任著企業管理中整體或某一局部的、獨一無二的管理者。企業在多年的經營生產活動中,培養他們成為頂尖人才,他們在能給企業帶來可觀效益的時候出走,就會給企業帶來滅頂之災。這種人才我稱之為“要害人才”。對于要害人才的流動,人們的看法也不盡相同,有的認為正常,應該支持,有的卻持相反態度。那么,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這個流動呢?
從整個社會進步的角度來看,一個健全的人才市場,就是要通過人才的充分流動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就是說,在一個開放的社會里,任何一個企業都不可能把人才長久地留下來。從這個方面看,要害人才的流動是完全正常的。
近幾年人才流動加快,類似的要害人才流失已不算稀罕了。每個企業都希望能留住自己需要的人才,而結果往往是事與愿違,空自嘆息。面對尷尬,企業便想出錢培養人才,但又擔心最終為自己培養出競爭對手。或者想重金招聘人才委以重任,但又怕他們對自己不忠而有朝一日突然拂袖而去。面對這種無奈,企業對要害人才的“又愛又怕”自然是情理之中的心理了。
企業沒有人才,特別是沒有優秀的人才是不行的,然而在目前,放心放膽地重用人才企業卻不敢,而企業瞻前慮后、疑神疑鬼的不開明政策,只使人才不能干。面對這一兩難局面該怎么辦呢?筆者認為,只要企業做好要害人才的“備份”工作,問題就可迎刃而解。“備份”本是計算機的專業術語,指的是為防電腦突發故障導致文件丟失,而事先把文件另再存放一個地方以防不測,這樣文件成雙,萬無一失。筆者借用“備份”一詞是要說明,企業只要在某些要害崗位上配備相應的、勝任的“備份”人才,打破要害人才“獨一無二”的結構,就能防備要害人才流失所帶來的風險。
問題的解決
解決人才流失問題,企業首先要多做檢討,必須找出留不住人才的癥結所在,并下功夫加以克服。比如,人文生存發展的環境、個人的發展空間、在精神和物質上個人價值的體現等等方面,都必須有利于留住人才。但僅有這些還不夠,企業還必須培育起科學的人才儲備機制,特別是要給要害人才“備份”,建立起足夠的要害人才儲備,才能有效防止因要害人才流失而陷入被動。
發揮集體智慧。要害人才多數為某一方面的第一把手,是企業產經營中獨擋一面的核心人物。正因為如此,所以他們一旦流失,因后續之人匱乏,企業正常運轉就會受到影響,甚至于完全癱瘓。鑒于此,企業在安排人力資源時,就可在要害崗位上安排多人,至少是兩人,這兩人可以有主有次,也可并駕齊驅,以其中任何一人都可單獨勝任本崗位工作為目標。另外,在保持正確的經營思想和研究方向連貫性的基礎上,也可一個人以某一要害崗位為主,定期或不定期調往其他相關或相近的崗位,從事另一種技術或業務工作,做到一專多能。“一專”要求精通、頂尖;“多能”只要具備本企業所要求的知識和能力、做到本崗位一旦缺人自己就能頂得上即可,以此打破某一人對某一方面的壟斷格局。
其實這種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在國外早有類似的典型。如知名的英特爾公司,因天才的設計師費根設計出了第一代微處理器而使公司利潤大增。可時隔不久,費根便辭職自辦企業,并立即推出新一代的微處理器,很快搶占了公司原有的大部分市場。公司在經過了這次打擊后痛定思痛,開始著手為要害人才“備份”,在重視引進人才的同時,更注重集體智慧的發揮,每一個項目開發都有多人參加。這樣每個要害崗位都不再是“一枝獨秀”,自然就消除了要害人才流失導致的風險。他們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當然,這樣做會帶來兩個問題,一是人力浪費,二是同一崗位上的人與人之間容易產生矛盾。其實這兩個問題都是支流。要害崗位在一個企業的眾多崗位中只是少數,多配一兩個人不算是多大的浪費,況且,它等于是企業為避免風險所交的“保險費”,必要且值得嘛。至于第二個問題,是各崗位、各生產經營環節上都可能出現的問題,因為有人就會有矛盾,所以,它不能算作是要害人才“備份”的“專利”。
組織并列競爭。一崗多人,可克服“一枝獨秀”,規避風險。在科研項目、技術開發等方面,如果能組織并列機構同時攻關,還可引入競爭,推動研發工作。確定某—項目后,可組織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小組同時參與,展開競爭,誰的成果領先,誰就首先形成產品進入市場,誰當然也就會得到豐厚的成果獎勵。這樣就調動了研發人員的團隊積極性,既可多快好省地出成果,又可克服一人壟斷關鍵技術的弊端,可謂一舉兩得。這方面,青島海爾集團早有認識,也早有實踐,他們在開發同一產品時,不僅在國內有研發小組,在國外同時還有許多科研機構一同進行研究和開發。可以說,他們的做法已經給我們踏出一條可行之路了。
落實管理“備份”。發揮集體智慧,組織并列機構,都可落實備份而防止對技術和業務的壟斷,如果再能有相配套的要害人才備份制度的話,那么,要害人才的備份就有制度保證了。當然,我這里只是就企業內部制度而言的,至于國家也應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來規范跳槽者的行為,來保護企業合法權益的問題,那是需要另作專門探討的。
筆者以為,企業制定的這些制度至少要有這樣幾個內容:第—,信息共享。研發和業務的任何信息都要一點不漏地向董事會定期匯報,諸如項目進展、數據、成果、以及客戶、貨源、渠道、操作方式、管理方法等,董事會根據保守商業秘密的原則,除封存個別信息外,大部分的一律在內部公開,由各個部門和每個職工共享。第二,一崗多人。關鍵崗位至少配備兩個人,兩個人對本崗位的任何一個信息都有知情權。第三,—專多能。在相關、相近的專業或業務之間,在崗人員要定期輪換,實行一專多能原則。第四,明確傳幫帶的責任。要害崗位安排的雙人和多人,在技術業務水平上可有一定的梯度(但不能太大),高者高報酬,低者低報酬,要強調高者負有傳幫帶的責任(當然低者有學習、提高的任務),并要制定具體標準,定期考核,并像技術工作和業務工作那樣進行獎懲。第五,嚴格獎懲。同崗人員合作配合的情況、傳幫帶的效果、商業秘密保守情況、既定的正確思路和目標堅持狀況等項目,都要定期認真考核,獎懲兌現,尤其對傳幫帶的獎懲,力度一定要大,好的要重獎,那些保守抵觸、傳授不力的必須毫不手軟地懲罰,或者堅決解雇,以消除隱患。第六,無可諱言。為要害人才“備份”以防風險要旗幟鮮明,理直氣壯,不能遮遮掩掩,羞羞答答。所以,管理制度中必須明確規定,培養和引進要害人才時,必須把企業這一“政策”向當事人講明講透,必要時可寫入勞動合同,這樣可提早與當事人溝通而事先取得共識。
根據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調查表明,我國一多半的企業面臨著要害人才的流失問題,只有不足10%的企業建立了足夠的人才儲備。可見這個問題實在是值得理論界和企業界認真對待的。
(責任編輯:楊力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