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群
李某,3天前突發高熱,達38.5℃以上,全身倦怠,食欲不振。在附近衛生所診斷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予抗生素治療。服藥翌日在雙側腹股溝區突然出現蕁麻疹伴有瘙癢,并漸加重,蔓延至雙側腋窩,發熱仍在持續,擬為“藥疹”收入院。入院后檢查發現:雙側腋窩及腹股溝等處有散在大片呈地圖狀的斑丘疹,高出皮面,皮疹主體呈黃色,邊緣發紅,玻璃板按壓之,黃色不消褪。初步檢查肝功能,明顯異常: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4254u/L,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2436u/L,堿性磷酸酶(ALP)763u/L,乳酸脫氫酶(LDH)2457u/L,總膽紅素(TB)76μmol/L,均明顯高于正常。其他檢查暫無異常。
根據上述檢查進行分析,可排除以下相關疾病:
蕁麻疹樣脈管炎:此病皮疹可掙續24小時以上,典型皮疹開始為紫色,隨后有色素沉積,多數伴有發熱和關節疼痛等癥狀,血中補體下降(本例補體不下降),同時肝功能不會出現如此顯著的變化。
多形性滲出性紅斑:多發生在手背、頰部等皮膚暴露部位或手掌、腳心。典型皮疹呈虹膜狀重疊樣皮疹,多見于單純皰疹病毒感染或藥疹。
藥疹:藥疹常伴有發熱、關節癥狀、血中嗜酸,細胞增加(本例不增加)和補體下降。
結節性紅斑:主要發生在小腿前側,多為有痛性紅色結節,伴有發熱和關節癥狀。
綜合患者肝功能明顯異常,肝酶極度升高,又不符合上述各種皮疹特點,同時了解到患者近日有不潔性行為,因此,初步診斷為病毒性肝炎。通過進一步檢查發現患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體均為陽性,免疫球蛋白M陽性,最后確診為性行為引起的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故轉入傳染病醫院進行治療。
點評:一般來說,感染乙肝病毒后,經6周~6月的潛伏期后,部分被感染者可出現病毒性肝炎癥狀,并可進入黃疸期;但有2/3的被感染者并無黃疸癥狀,常以隱性感染而告終;約有1%患者可演變為重癥肝炎。由于感染乙肝病毒后可引起機體免疫系統的各種免疫反應,皮膚可出現各種各樣皮疹a蕁麻疹是乙肝病毒感染急性期具有代表性的皮膚改變。乙型病毒性肝炎屬于Ⅲ型變態反應,可有頭痛、關節痛、肌肉痛、發熱、蕁麻疹、全身倦怠、胃腸癥狀、蛋白尿等。血清中含有大量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是免疫復合物(引起Ⅲ型變態反應的物質基礎)形成的原因。蕁麻疹愈顯著,血清中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愈高;當表面抗原含量下降,蕁麻疹也隨之消褪。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急性期所見之蕁麻疹,因其黃色與膽紅素有關,曾被稱為“黃色蕁麻疹”。由于免疫復合物沉積于皮膚,使血管通透性升高,血液中膽紅素隨血管中血漿滲出血管而引起“黃色蕁麻疹”。如果總膽紅素超過51.3μmol/L(正常為17.0μmol/L)則眼球結膜即可呈明顯黃染,如低于此值球結膜即使無黃染,但“黃色蕁麻疹”仍可以明顯表現出來,因此,“黃色蕁麻疹”對乙肝的診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以滲出為特點的蕁麻疹容易對其黃色特點做出判斷,但色調較淡時與皮膚顏色近似又容易忽視。遇有此種情況可用玻璃板按壓皮疹,如黃色不消褪,與周圍皮膚顏色不同,即可確診。“黃色蕁麻疹”不失為早期發現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一種方法,一旦發現要及時檢測乙肝病毒標志,以利早期診斷。必須指出,一般用于治療蕁麻疹的抗組胺藥和皮質類固醇類藥物,對乙肝引起的蕁麻疹不宜使用,因其不但對蕁麻疹無效,而且可使肝功能進一步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