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英
中國與歐盟經貿關系在商品貿易、投資及科技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發展,雙方貿易依存度不斷提高,但中方對歐盟的依賴度更大些。中歐經貿關系發展中還存在反傾銷、技術壁壘、市場準入等問題;近期歐盟又對中方普惠制待遇的改變將給中方外貿帶來刁;利的影響。但綜觀中歐經貿關系今后的發展有著更為有利的環境及發展前景。
一、我國與歐盟經貿發展存在的問題
1。反傾銷中的歧視性。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最新統計,我國是世界上出口產品受到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自1978年以來,已經有29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出口產品發起了422起反傾銷調查,而其中歐盟占90起,排名第一。此外,歐共體也是對我國出口產品第一家提出反傾銷調查的經濟體。在歐盟的反傾銷法中對我國的國有企業存在明顯的歧視,認定國有企業享受政府的補貼,不接受相關企業提供的成本數據,而采取所謂的按照市場經濟第三國同類產品成本的方法來判斷與推算我國產品的傾銷事實與幅度。
2.非關稅壁壘的多樣性。突出表現在數量配額、技術壁壘和綠色壁壘方面。在我國向歐盟出口的部分農產晶、紡織品、打火機及凍雞肉等產品,由于受到非關稅壁壘的制約而影響了出口。單方面的數量限制問題。1994年頒布了對從非市場經濟國家進口的產品進行配額管理的辦法,以歐盟統一的配額管理取代了國別限制,提高了數量限制的力度。對我國出口歐盟的鞋、陶瓷器皿等七大類最優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的商品設置了進口數量限制。
3.市場準入壁壘高。市場準入是歐盟手中持有的一個重要的談判籌碼,以正在逐漸擴大的歐盟市場的開放為條件,來換取對方國家開放市場。歐盟的貿易壁壘法規是采取市場準人措施的基本法規,據此歐盟可以單方面地暫時停止其所承諾履行的義務,單方面采取提高進口關稅、實施數量限制的措施,作為向對方開放市場的要價。
二、普惠制問題對中國外貿的影晌
“普惠制”是發達國家給予發展中國家出口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包括某些初級產品)的一種普遍的、非歧視的、非互惠的一種關稅優惠制度。目前,全球共有28個國家給予我國“普惠制”待遇,其中,歐盟15國超過總數量的一半。普惠制產地證書的簽證工作對促進外經貿發展起重要作用。1997年至2002年,僅廣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簽發的普惠制產地證就有393.5萬份,簽證金額為709.2億美元。為企業獲得關稅減免約35.5億美元。去年該局為外貿企業簽發普惠制產地證的簽證金額為155.6億美元,占全廣東省外貿出口總額的13.2%。
1980年歐共體給予我國出口產品以普惠制待遇,促進了我國對歐共體的產品出口。但是歐盟于1995年開始分三個階段實施為期十年的新普惠制度,旨在限制競爭力強的國家和地區享受這一待遇,只提供給最窮的發展中國家。我國被列入第二類國家即屬于競爭力較強的國家,被劃在可能不再給予普惠制待遇的范圍內。近幾年,隨著中歐貿易中中方貿易順差的增加,我國產品競爭力的提高,加之歐洲經濟增長緩慢和近期歐元匯率的堅挺,給歐盟經濟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今年5月8日,歐盟部長理事會發布了第815/2003號條例,從2003年11月1日起,歐盟15個成員國將中國在“普遍優惠制”(GSP)下享有的出口商品優惠關稅,由目前的3.5%提高到5%,從2004年5月1日起,將正式取消給予中國的“普惠制”。由于歐盟普惠制對其它受惠國和地區的同類產品仍給予關稅減免優惠,因此,歐盟此舉對中國產業的負面影響極為深遠,首當其沖的是將導致被取消產品在給惠國市場難以立足。尤其是彩電、微波爐等利潤已經微乎其微的家電產業。其次,還可能會影響到制造業領域的跨國巨頭轉移投資。
為減少因普惠制對外貿出口的影響,有關部門應幫助企業盡可能確切了解、掌握歐盟新的普惠制產品畢業安排將會對其產生的影響,使企業能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同時,建立預警機制,使企業根據畢業機制的產品分組和每年審定的特點,適時調節產品種類或向歐盟出口的產品種類,以盡可能減少畢業的可能,或增大已畢業產品重新獲得普惠制待遇的機會。
此外,從歐盟普惠制方案的內容看,歐盟會長期運用普惠制平衡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對其的貿易,因此對最不發達國家和地區會長期給予更為優惠的政策,歐盟方案不僅規定對這些國家和地區不采用畢業機制,而且規定對原產于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受惠產品,除香蕉、稻米和糖外,一律給予免除關稅的待遇;同時,根據《洛美協定》,歐盟對于來自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區的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及96%的農副產品給予特別優惠的關稅待遇。因此,中國有條件的企業可考慮向這些國家和地區投資,獲取當地原產證書,以便充分利用歐盟的普惠制。尤其是中國一些本土市場已飽和產品的生產企業,還可以就此開拓新的市場。
另外,普惠制被迫取消,政府在產業結構上亦可做相應調整,以彌補因此而造成的損失。最根本的措施還是企業提高產品質量,樹立品牌意識,以質取勝,以晶牌優勢提高自身競爭力。
三、中歐經貿關系發展的有利因素
我國加入WTO的因素。它決定了我國市場經濟的取向,要求我國按照國際規范開展對外經濟和貿易活動,在世界貿易組織的有關框架內解決可能發生的反傾銷、技術性貿易壁壘以及人為限制雙邊貿易的爭端。我國持續穩定的經濟增長對外資,包括歐盟對華直接投資的吸引力會逐步增強。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作為世界制造業中心之一的態勢日趨明顯,而由此產生的吸引力將進一步強化歐盟在投資和技術轉讓等方面合作的擴大和加強。
源于歐盟逐步走向開放的一體化模式。盡管歐盟作為一個機制化的一體化組織在冷戰之后主要采取擴大成員國的路徑擴展自己的活動空間,但是它也不斷調整自己的政策取向,先后制定了走向亞洲新戰略和與我國建立全面伙伴關系的文件,表現了歐盟對開展與亞洲各國關系的重視,尤其是對我國這個新興的有著巨大潛力的市場的重視。
總的看來,中歐在經貿方面有很強的互補性和協作性,合作潛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