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上菜市場買菜的日子久了,對許多女人來說,難免感到厭倦;但對她來說,提著菜籃穿梭在菜市場買菜,卻是她無法圓成的夢想。因為她有一個“體貼入微”的先生,天天都幫她買好菜,菜色之豐富、菜量之多,讓她連挑剔的余地都沒有。每天都有煮不完、吃不完的菜,還談什么買菜呢?不僅是菜,其它的食物也不虞匱乏——每次先生出去采購,同類東西,少則五六種,多則十幾種,而且一種不止一個,而是好幾個,一加起來數量驚人。
每次朋友來訪,光是擺在桌上的水果就十幾種之多,令人“嘆為觀止”。更絕的是,先生非常注意冰箱,只要冰箱里面缺了一角,才一轉眼,他又大包小包地提了回來。一塞進去,比原來的還多還滿。先生的體貼無形中剝奪了她上菜市場買菜的機會。連帶地孩子也不能享受到外食的樂趣了。有時孩子說:“我想和同學到外面吃麥當勞!”爸爸就說:“冰箱有那么多種口味的蛋糕,為什么還要到外面去吃呢?”確實,只要孩子喜歡什么,爸爸馬上就買回來了;只要太太喜歡什么,先生更是想辦法買來。例如一次先生看到她撥弄窗口的風鈴,改天便買了十幾種各式各樣的風鈴回來,她看了只能搖頭苦笑。其實她喜歡的是風鈴搖曳的浪漫,不是要收集那些風鈴;而孩子喜歡的是呼朋引伴到麥當勞邊吃邊聊的“年少輕狂”,這些似乎都不是從冰箱內取出的食物或從外頭買回來的東西可以取代的……
我們經常喜歡幫助別人,給予別人,但有時因不明白對方真正的需要,所給予的其實并不適合;有時我們更勉強對方按照我們所給予的方式接受,如果對方說“不”,我們就會認為自己被拒絕了,因而覺得滿腹委屈,甚或抱怨“好心沒好報”。其實我們對別人付出關懷,目的是要對他產生助益,如果我們給的不是他所需要的,反而會造成對方的煩惱,這樣還不如不給。所以,真正的給予是針對對方真實的需要而給予,是以對方為考慮,而不是以“我”為出發點。
“了解對方真正需要什么”,是我們在付出關懷、準備給予時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而被給予者在接受別人的給予時,也要學著真誠地表達自己的狀況與需要。如此一來,相信在每一次的互動中,我們將更了解對方的需要,貼切地給予、歡喜地接納。
“你給得對嗎?”當你要給予時,不妨問問自己。
(柳耀彩摘自《參考消息》)